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四十余年来,对《史记》的研究逐步走上了科学的道路,从而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史记》的注释翻译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有:1、王伯祥撰《史记选》二十篇,1957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解放后第一部详细注释《史记》选文的新著述。它的注释详尽,综合性强。2、1959年9月,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点校本《史记》十册,由顾颉刚等分段标点。点校本《史记》采用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为底本。点校本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全书作了全新的断句、标点和分段,二是根据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对《史记》原文及“三家注”作了大量的校订工作,给读者提供了方便。3、韩兆琦撰《史记选注集说》二十八篇,1982年11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解放后第一部较为集中刊用旧有研究成果,分段、标点和注释的选读本。本书注释虽简明,但所设条目数量很多,故此注释亦细,除一般注人名、地名、字义之外,援用旧说注词意、注典制,更有益于探索《史记》文字的奥秘。它别具特色、内容丰富、广有影响。4、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四册,1988年11月三秦出版社出版。本书正文以中华书局校点本为底本,个别段落略有调整,对底本排印上的差错及不准确的标点符号作了改正。有关正文中原有的错简错字,除校点本已改正外,其它不作更动,只在注中略加说明。本书注释广泛地参考了古今中外各家的注解,择善而从,定于一是,一般不作征引。注目选定以篇为单位,各篇之间不避重复。注文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译文基本直译,力求信、达、雅兼备,以信为主。5、杨钟贤、郝志达主编《文白对照全译〈史记〉》五卷。本书正文,每篇都依次包括:“说明”、“今译”、“原文”和“注释”四部分。原文据金陵局本、武英殿本和中华书局点校本,重新予以整理点校。凡当增补而予增补的字加方括号标示之,凡当删的字加圆括号标示之。本书不录三家注,凡遇到三家注认为“某字当作某字,或某字衍、或下脱某字”时,且本书编著者也予以认同的,就在注文中加以说明,而不径改底本或另加校勘符号标示。说明部分,重在说明篇旨,揭示该篇的成功点,不求面面俱到,但力求文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今译部分基本上是直译,但有些地方不拘泥于原字原句的对译,而是在忠于原意和行文风貌的前提下予以意译,甚或加上一两句贯通上下文意的话。注释部分,除“表”是在表后统注,其他各体均采用分段注释的办法。6、刘起釪等三十五位学者编撰《全注全译〈史记〉》上、中、下三册,1995年3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本书在博采众家《史记》注释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史记》全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注释和翻译,渗透了每位注译者心血,反映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所设注目详尽、细致。有些条目既有微观上的注释,又有宏观上的阐述。译文流畅、通达,显示了译者古文今译的语言表达功力。本书洋洋五百八十万言,到目前为止,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史记》注释、翻译之作的字数,为阅读和研究《史记》者,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范本。本书原文是利用金陵书局刻本,并参考了中华书局点校本。原文明显错误之处,注释者作了改正。7、龙字纯等台湾六十教授合译《白话史记》上、下两册,1979年初版于台湾,1987年岳麓书社据1986年11月台湾“修订再版本”,以简化汉字横排重印。本书仅排印译文,译文通畅,为求其文体活泼性,除错简衍文及歧义处加附小注外,其余问题不特别提出。本书正文大抵据新校本为准,标点、分段大体亦同。8、张光勤、张盛如主编《〈史记〉精华注译》四十七篇,1992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每篇除《史记》正文外,分注释、译文、评议三部分。本书既保持了《史记》体大思深的特点,又贯彻科学性和可读性的原则。选文精当,注释简洁准确,译文清新,评议亦较中肯。9、陈直著《史记新证》1979年4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对《史记》文句脱误以及“三家注”、《史记会注考证》等各家注释的正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史记会注考证》和《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之外,对《史记》加以诠释考订。本书是一部侧重利用考古材料尽可能全面证明《史记》的史料价值的著作。10、李国祥等译注《史记选译》(上、下册),精选《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凡二十篇,分别予以译注。译文比较准确、通畅。本书是《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之一,被列为国家教委古籍整理“七·五”规划重点项目。1990年由巴蜀书社出版社出版。另外,尚有众多的选注、选译本,如《史记选注》,张友鸾等选注,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史记选译》(上下)北京卫戍区某部六连史记选译小组选译,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史记纪传选译》(上)上海古籍出版社选译,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史记今注》,劳干等注,1963年中华丛书本。由上可见,新中国成立以后仅从《史记》注疏、翻译角度而言,从宏观研究到中、微观研究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