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中的稳定名词赵官,来自汉语借词,应无可疑,无可否认。问题在于这一名词的本义如何,还需再加探讨。一般说来,早期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多来自汉人民间的俗语,而不是庙堂之上的雅言。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我以为“赵官”一词既不是赵扩的音讹,也不是蒙古的贬称,而是来自汉人民间对宋朝皇帝的俗称“赵官家”之省。 唐五代时已称皇帝为官家,宋金人沿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记宋太宗以晋王继皇帝位事称:“后(太祖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四引《靖康别录》记述金人扶立的傀儡皇帝张邦昌的故事,见金人到即换着皇帝礼服,遭到卫士的嘲笑。略称:“卫士等曰:‘伶人往日作杂剧,每日装假官人,今日张太宰却装假官家。’”假官人即假官员。假官家即假皇帝,指楚帝。赵珙《蒙鞑备录》记他在燕京听到的传说。“金虏大定间燕京及契丹地有谣言(谚?)云:鞑靼来,鞑靼去,赶得官家没去处。”官家指金帝。刘知远《诸宫调》:“怎显得官家福分。”也指皇帝。元代汉人仍称皇帝为官家。贯云石《孝经直解》对《孝经》中的“天子”一词,用汉语白话释为“官家”。元明间蒙汉词书中,《续增华夷译语》释蒙古语合敦为皇后,《卢龙塞略》则释为“官家娘子”。官家即皇帝的俗称,其例甚多,不需备举。 近人著述中,我只见到柯立夫(F.W.Cleaves)教授的《蒙古秘史译注》曾注意到赵官与官家的联系⑤。该书第十一章注21注释“赵官”之Kuan为“官家”的省称(abbreviation),并对王国维的赵扩说提出质疑。柯立夫教授此书在1956年完成,1982年才付印,似发行不广。1985年我去美国访问,承柯立夫教授盛情惠赠带回。读至此注,窃喜与我往年旧作中的私见相近。我要补充的是“官家”冠以赵姓,形成“赵官家”专用名词,是宋元民间对宋朝皇帝的俗称,行用甚广。举例如下。 《元典章》刑部三谋反门“乱言平民作歹”条收录至大三年九月公文,内见:又虚捏于当月二十日有本庄住人小甲,就于甸内锄田处对木八刺言说:如今真定府背后河元曲吕来,直了也。汉儿皇帝出世也,赵官家来也。 此段文字中的“背”,原误作“皆”,元大德本、沈刻本同误。曲吕,沈刻本误作曲召,引据大德本。曲吕是元代民间俗语,意即曲折。这段话是说真定府衙背后的小河,原来是弯曲的,现在直了。此为谋反谶语中的谶兆,预示汉人皇帝出世,宋朝皇帝要来了。这段民间对话虽属捏造,但习用“赵官家”一词,作为宋朝皇帝的俗称,是很清楚的。 元人杂剧中的例句,见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剧第四折,表述更为清楚。 驾云:寡人乃赵官家是也。自从寡人同楚昭辅、石守信二人扮为白衣秀士随处私行,到草桥店,纷纷扬扬下着大雪。⑥ 此剧演述宋太阻赵匡胤改装私访故事。“驾”是扮演皇帝的脚色称谓。自报家门称“赵官家”,未再多作解释。杂剧面向民众演出,表明观众对“赵官家”一词已是耳熟能详。 小说中的例句,可举《水浒传》第三十四回《镇三山大闹青州道,霹雳火夜走瓦砾场》: 黄信说道: “我是上司取公事的都监,有甚么买路钱与你?”那三个好汉笑道:“莫说你是上司一个都监,便是赵官家驾过,也要三千贯买路钱。”⑦ 《水浒传》成出于元末明初,是流行甚广的通俗小说。书中称三个打劫好汉称宋朝皇帝为赵官家,可见直到元朝末季,“赵官家”仍是民间习用的俗称。同书第三十五回再见此词,不备引。 以上三例足以说明,赵官家作为宋朝皇帝的俗称,在民间长久沿用,范围甚广。明初释译《元朝秘史》的翰林译员不容不知。译者将蒙古语中这一名词的音译,用汉字还原为“赵官”,并且旁译为“宋”,表明译者已认为赵官是赵官家之省。“官家”不能省略为“官”,是“赵官家”省略为“赵官”。宋元间人习用“家”字称呼国家或部族,如称金国为金家,也称金。赵官家一词被引入蒙古语,由于不了解词汇结构,有意省略或无意脱落家字,都是可能的。 《秘史》旁译为“宋”,兼具宋帝与宋朝之义。王国维说《秘史》谓宋主为赵官,是正确的。赵官即赵官家,也即宋主或宋朝皇帝。《秘史》所记与赵官通好,即与宋朝皇帝通好。《史集》所记与赵官作战即与宋朝皇帝作战。语意明白晓畅,不需费解。 收稿日期:2009年7月15日 注释: ①伯希和(P.Pelliot)评王国维遗书(L'edition collectioe des oeuvres de Wang Keuo-wei)载《通报》(Toung Pao)26期,1929年。此文冯承钧有中译文,刊于《西域南海史地译丛五编》,题注说明系摘译,没有包括《蒙古札记》赵官等有关内容。 ②近刊余大钧《蒙古秘史译注》第251节注1“宋国”,引王国维赵官条。注2主卜罕,引《蒙鞑备录》“近者入聘于我宋副使速不罕者”,王国维《笺证》以为即《秘史》之主卜罕,但与《秘史》所记成吉思汗遣使通宋受阻乃是两事。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23-424页。 ③拉施特著,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66页。 ④此注自波义尔英文原著译出,见J.A.Boyle:The Successors of Genghis khan,Newyork,1971,P.224.此书有周良霄中译本《成吉思汗的继承者》,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⑤F.W.Cleaves: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Hanvard univ.1982,P.186. ⑥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1页。原本见《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脉望馆钞校本。 ⑦百回本《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第45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