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清修《明史》与朝鲜之反应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孙卫国 参加讨论

清代自顺治朝开馆纂修《明史》,-直到乾隆年间,近百年才最终修成《明史》。这不仅是中国史学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而且在中外史学交流上也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件,因为在中国传统史学中,恐怕没有哪朝修史能引起邻国如此热切的关注。在整个《明史》纂修过程中,朝鲜李氏王朝(1392-1910)始终密切关注,并时常派使臣就有关史实前往北京辨诬。检视这一交涉过程及其相关问题,不仅能深入把握清代中朝关系的特质,而且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史学在东亚的地位及其对邻国的影响。
    一、清修《明史》的经过与朝鲜所关注的问题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清兵入关;十月,清顺治帝迁都北京,是为顺治元年。次年四月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当时,清兵正在各地征战,南明政权以及各地的抵抗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政权尚不稳固的情况下,顺治帝却采纳了修《明史》的建议,于五月初二日下诏修《明史》,并以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刚林、范文程等为总裁官,开馆修史。但是,因为战事频繁,国事不宁,总裁只是援例“监修”史书的官员,其他纂修官也并非真正的史官,人员缺乏,加上资料散乱,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明史》纂修进展缓慢,故学界称这一阶段为草创时期。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藩之乱”接近尾声,国事渐趋稳定,康熙诏开“博学鸿词”科;次年,一批硕学鸿儒得以齐集朝中,给正在纂修的《明史》招集了一批人才。从康熙十八年(1679)开始,《明史》纂修纳入正轨,进度也加快了,徐元文、徐乾学、汤斌、熊赐履、王鸿绪等先后任总裁。到雍正元年(1723年),先后编成了熊赐履的《明史稿》四百一十六卷(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和王鸿绪的《明史稿》三百一十卷,由此奠定了《明史》的基本规模,是为第二个阶段。雍正元年到乾隆四年(1739年),为《明史》殿本之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由汪由敦、杨椿等史官在王鸿绪《明史稿》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张廷玉进呈《明史》全稿三百三十六卷;乾隆四年,署名张廷玉等纂修的殿本《明史》得以刊刻,由此《明史》公开面世。此后,大规模纂修《明史》的活动暂告一段落。但是乾隆帝对于殿本《明史》并不满意,认为其中依然有许多“犯讳”处。在《四库全书》纂修之时,启动对殿本《明史》的修改工作。从乾隆四十年(1775年)开始,一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结束,最终将改定的《明史》录入《四库全书》,从而又有了一部《四库全书》本的《明史》。从1645年一直到1783年,《明史》纂修将近一百四十年,即使到殿本刊刻的时间也有九十余年,时间之长、参修人员之多是中国官修史书中的特例;而在这长达一个世纪的过程中,引起邻国如此强烈的关注,也是独一无二的。
    明末清初之际,清王朝经过两次战争,将朝鲜征服。1637年,在汉城南汉山城,朝鲜国王仁祖向清太宗皇太极称臣,签订盟约,建立宗藩关系,朝鲜从此成为大清国的藩属国。朝鲜每年多次派遣燕行使前往北京,“燕行”成为朝鲜李氏王朝最为重要的国事。燕行使在完成使行任务的同时,打探清朝情况也成为其一项重要的任务。每次使行中的书状官,必须汇报使行情况及途中见闻,因而清廷中所讨论的重大问题,朝鲜“燕行使”都能获知一二。
    朝鲜使臣最初获知清廷在编修《明史》是康熙十一年(1672年)福昌君李桢、福善君李柟一行,他们回国后即上疏国王。他们深知,清修《明史》与朝鲜关系密切。朝鲜作为明朝最为重要的藩属国,清修《明史》中自然会涉及朝鲜的历史(该书《外国传》中的首篇就是《朝鲜传》)。更为重要的是,朝鲜燕行使多次发现,明朝史书中关于朝鲜王朝历史记载有许多谬误,他们担心清修《明史》沿袭旧说,以讹传讹。在朝鲜关注的问题中,主要有三个大的问题:“国朝宗系事、太祖得国事、仁祖登极事,传闻讹谬,皆误记于《大明会典》等书。”①
    首先,“国朝宗系事”即宗系问题,就是将朝鲜开国始祖李成桂说成是高丽末年权臣李仁任的儿子。最早误记李成桂世系始于朱元璋时《皇明祖训》,后来的《明会典》因袭其说,以为李成桂是高丽末权臣李仁任之子,并言其父子首尾凡弑高丽四王。事实上,李成桂与李仁任毫不相干,故此朝鲜屡屡派遣使臣与明朝交涉,希图改正。一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年)《明会典》第三次改修时,方得修正。修正后的《明会典》中有这样一段话:
    先是永乐元年,其国王具奏世系不系李仁人之后,以辩明《祖训》所载弑逆事,诏许改正。正德、嘉靖中,屡以为请,皆赐敕奖谕焉。万历三年,使臣复申前请,诏付史馆编辑,今录于后。②
    它将朝鲜为了改正《明会典》之误而三番五次与明朝交涉之经过勾勒出来,真可谓历尽艰辛。所以,朝鲜对于明清史籍中记载李成桂世系极为敏感,对于清修《明史》中能否采纳正确的说法心存疑虑。
    其次,“太祖得国事”即李成桂立国问题。这是与宗系问题密切相关的。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废除高丽幼主,自立为王,建立李氏朝鲜政权。朱元璋对李成桂之夺权很不满意,故最初双方交往颇不融洽,表笺问题、贸易问题等接二连三发生摩擦。因而明朝史书中便有记载称,李成桂立国乃是“篡夺”而来的,引起了朝鲜君臣极大不满。
    最后,“仁祖登极事”即仁祖反正的问题。明万历末年,建州女真兴起的时候,朝鲜国王是光海君。在朝鲜十几位国王中,光海君是对明朝最不敬的,因为他为世子期间,明朝以他为次子,十几年间曾经五六度拒绝册封他为世子。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处于寝食不安的状态,担心世子职位随时被他哥哥临海君抢去。所以,在他成为朝鲜国王后,虽然礼节上对明朝还维持事大的传统,但事实上,面对日益严重的女真人的威胁,他采取“事大则日新恪谨,待夷则务尽其权”③的策略,以图保安社稷。在1619年明朝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中,光海君令都元帅姜弘立率军往援辽东,姜弘立秉承光海君旨意,在战场上坐以观变,发现明军失利,即与后金约和,朝鲜大部分军队在姜弘立率领下降于后金。获知姜弘立降于后金以后,承政院、备边司屡启拘捕姜弘立家属,但光海君以为“弘立等只陈虏情而已,有何卖国之事乎”而不予批准。由此可见,明朝不册封光海君为世子,影响是何等之大。与之同时,光海君始终暗中与后金往来,但当时后金对其暗中往来方式很不满,认为“交则交,不交则已,何必暗里行走”。④光海君试图寻找一条既应付明朝又不开罪后金的策略,但相当艰难。光海君的两面政策,虽然使朝鲜免遭一时兵灾,但与朝鲜的事大主义传统相违背--明朝尚存,朝鲜不应当弃明而投金。朝鲜人把后金看作“夷虏”,光海君却弃“中华”(明朝)而交“夷虏”(后金),背逆了朝鲜信奉的正统观。明天启三年(1623年)二月,朝鲜发生宫廷政变,国王李珲(光海君)被废,其侄李倧继立,是为仁祖。光海君先被流放至江华岛,再流放于济洲岛,六十七岁卒于流放地。对于仁祖登极事,明未有多家史书记载此事。但朝鲜君臣发现有许多错误,他们读后非常气愤,在肃宗国王辨诬奏文中直陈其误:
    臣之曾祖父庄穆王臣某(即仁祖),素著勤勚,以藩屏于大朝,此大朝之所尝宠绥嘉奖,在小邦则实是更始人伦、拨乱反正之君也。而小邦于顷岁,得见明朝野史所谓《十六朝纪》者,其诋诬臣先祖,无所不至!以先祖之聪明仁孝,实德在躬,而谓之“走马试剑,谋勇著闻”;以先祖之骨肉遘祸,屏处忧慑,而谓之“常在废君,左右用事”;金墉十年,伦纪灭绝,天人愤怒,归于有德,而乃曰“密约祖妃,救火为名”;义举既正,私恩亦伸,保全赡养,以终天年,而乃曰“绑缚旧君,投之烈焰”。明伦之事而拟以逆节,光复之烈而比于篡代。至其媾倭等说,尤属虚捏诪张诬罔,诚有所不忍言者!⑤
    关于仁祖反正史实记载之误,是朝鲜关注清修《明史》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前面两个问题虽然朝鲜也很重视,但有改正之《明会典》,朝鲜有据可依;而仁祖反正之事发生在明末,朝鲜获知明朝野史记载也很晚,只是发觉清朝在修《明史》,故而前往辨诬。因为这些历史记载不合朝鲜之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