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清修《明史》与朝鲜之反应(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术月刊》 孙卫国 参加讨论

首先,朝鲜是中国明、清两朝的藩属国,每当新国王继位,需要宗主国明、清的册封,以确立其正统地位。对于朝鲜国王先祖记载错误,直接关系到其本朝地位是否具有正统性的问题。前面提到的三件事,宗系错误、李成桂的立国、仁祖登极,都涉及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系其后代,先祖的正统性受到怀疑,其后继者自然也就受到牵连。而对于误载之史实,朝鲜皆称之为“诬”。“诬”与“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诬”强调编纂者的主观意图,好像是编纂者明知正确的史实,故意写错,因而是“诬”。而“误”则是错误、谬误、舛误,并无对主观意图的强调。在朝鲜辨诬主事实中,一切史实的错误,都斥之为“诬”,可见朝鲜王朝对此之重视。所以,历代朝鲜国王皆不厌其烦地派使臣辨诬,要求改正。同时,朝鲜在与明、清的交往中,辨诬成为朝鲜使行中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朝鲜向宗主国明、清两朝辨诬有着悠久的传统。前面提到,朝鲜为了宗系问题,曾上百年派使臣前往明朝辨诬,最终使得《大明会典》改正。而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朝鲜也屡屡派遣使臣前往辨诬。例如,壬辰倭乱期间,针对明朝兵部主事丁应泰奏疏,论及朝鲜与倭勾结,朝鲜派出使臣辨诬,并为一同受到责难的明朝经略杨镐申诉。当清修《明史》之际,朝鲜再派使臣前往辨诬,正是这种辨诬传统的继续,同时也是表明藩属国朝鲜清白的一种方式。在这种辨诬过程中,从某种层面上,可以体现朝鲜向宗主国争取自己的权利,凸显其自主的意识。
    其次,朝鲜在文化上对中国的依附。在与中国的长期交往中,朝鲜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都深受中国的影响,形成了以慕华思想为主要特色的“小中华”思想。历史上朝鲜自认是中国文化的分支(29),“惟我小东,世慕华风”(30)。慕华是朝鲜的传统,生活于19世纪的朝鲜性理学大师柳麟锡论道:“吾之慕中国,非我独为也,吾之先师,吾东诸先贤为之已甚矣。先贤、先师为之已甚,吾不敢不为也。”(31)因而可以说慕华思想深入人心,是朝鲜一种悠久的文化精神。柳麟锡认为,中国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之为君王;有若皋、夔、后稷、契、伊傅、周召之为臣;有若孔子、颜回、曾子、子思、孟子、程颐、程颢、朱熹之为圣贤;有若伦常、礼乐制度文物之为准则;有若六经四子之为文。这些皆为朝鲜所推崇的,是故又焉能不慕!作为儒家文化圈下的朝鲜:
    服事中国,效中国君臣之为治而治,学中国圣贤之道而道焉,法中国伦常礼乐制度文物之为则而则焉,读中国六经四子之为文而文焉。细大何法,无不自中国而法焉。国以为国,人以为人矣,君中国而师中国也。(32)
    这正是朝鲜慕华思想根源所在,一切以中国为本位,“细大何法,无不自中国而法焉”。尊中国圣贤,习中国典籍,用中国文字,以中国之君为君。因此,他不但主张慕华,而且提出“慕中国可不先于本国乎”,将慕华置于朝鲜之上,因为只有在崇慕中国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朝鲜在中华世界中的位置。在这种“慕华”的过程中,中国的相关认识与思想,对朝鲜影响都非常大,而中国方面关于朝鲜本国历史的错误认识,当然是朝鲜所无法容忍的,这涉及朝鲜的自我认同问题,故而他们不能不辨。
    再次,中国史书对朝鲜影响很大,中国史书源源不断地传入朝鲜,成为朝鲜学习与效法的榜样。中国史书中记载朝鲜历史的错误,一旦谬论误传,影响会很坏,因而必须改正。朝鲜使臣来到北京,总是想方设法搜求史书,带回朝鲜。所以,中国的史书大多传到了朝鲜,成为朝鲜学习的范本。中国传统的史书体裁纪传体、编年体、纲目体、纪事本末体都传入了朝鲜,朝鲜的史学也就是中国传统史学衍生和发展出来的。明朝时期,刊刻的许多史书都传入了朝鲜,对朝鲜影响非常大;对于清官修《明史》,朝鲜自然极其关注,因为也是他们今后学习的一种文本。尽管因为华夷观的影响,朝鲜从文化心态上看不起清朝,但是在实际交往过程中还得奉行藩国的职责,让士人读清朝的书。清朝史书若记载错误的朝鲜历史,对朝鲜士子影响也就很坏,这当然是朝鲜不愿见到的,因而也成为朝鲜辨诬的一个重要理由。
    综上所述,从显宗十四年(1673年)朝鲜正式讨论向清朝辨诬开始,到英祖十五年(1739年)朝鲜得到刊本的《明史·朝鲜传》,近七十年的时间,经历了几次派使臣前往辨诬,尽管也受到过冷落,甚至受到责难,但朝鲜最终还是达到了目的。最关键的是英祖年间的辨诬,有三四次之多,在清朝纂修官的帮助与配合下,基本上按照朝鲜的想法改写了有关朝鲜方面的历史。这种辨诬有深层的原因,既涉及国王的正统性问题,又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而他们又有辨诬的传统,故而总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最终使得清史官接受他们的意见,并将改正后的《明史·朝鲜传》颁赐给朝鲜。
    三、朝鲜对《明史》之批评与《明史》对朝鲜之影响
    在清修《明史》的过程中,朝鲜史家也编修了许多《明史》,有数十部之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李玄锡的《明史纲目》、朝鲜国王正祖编的《明纪提挈》、成海应的《皇明遗民传》等等。对于明史,朝鲜学人十分关注,甚至相当熟悉。当张廷玉《明史》传入朝鲜以后,自然引起朝鲜学人的极大兴趣,但这种兴趣之后更多地表现为批评。
    首当其冲的当然还是有关朝鲜史实记载之误。虽然有过多次辨诬,清修《明史》中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英祖对于《明史》书李成桂“自立”,多次与朝臣讨论,尽管几经解释,他还是心存不满。英祖二十年(1744年)七月二十五日,他还问入直诸臣:“张廷玉所撰《明史》,我太祖事书以‘自立’,予甚慊慊,欲辨明其受禅实事,而其时领相诸臣,引刘备事,以‘自立’二字为美题目而解之。予心终未释然,儒臣之见如何?‘自立’果是美题目耶?”在诸臣多番解释下,认为“只当论其天命与否,不必较计于自立、受禅之间”,英祖国王才最终释然。(33)这样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李成桂立国的性质,是立场的不同,也许还情有可原。而北学派代表人物李德懋对于《明史》中有关朝鲜人名、地名之错误一一指出,则是基本史实的问题了。其曰:
    张廷玉(字衡臣,江南桐城人,康熙庚辰进士。官至太学士,谥文和)纂修明史。而《朝鲜传》(尝考尤侗展成,撰《外夷列传》)人名多纰缪。如成惟(准得之讹)、甲雨(金甲雨之讹。不书姓,只日甲雨,意以甲为姓)、李仁人(仁任之音讹)、郑总(摠之讹)、李门炯(文炯之音讹)、愈泓(俞泓之讹)、奇芩(奇苓之讹)。又地名,如江源(江原之讹)、尉山(蔚山之讹),甚不照管,固非修史之道也。大抵中国记外国事,往往讹舛。如《图书编》(章潢著)、《三才图会》(王沂著)等书,于朝鲜疆域之分、郡县之名,太半紊乱,不欲观也。《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著),整齐之书也。然记壬辰倭难,以李舜臣为李舜。《清一统志》(蒋廷锡等修)较《明一统志》(李贤等修)颇详核。而叙高勾丽世系,琏(长寿王巨琏)、子云(文咨王罗云)、孙安(安藏王兴安),此皆二字名,而只书一字。书弓裔事有曰:眇僧躬,据开州称王,号大封国(太封,泰封之讹)。亦称李仁任为仁人,其称县邑不胜舛谬。至如《朝鲜记事》(倪谦撰)中人名,举皆纰缪(世传吴参判光运曰:尝有中原人文集,载朝鲜事,有曰朝鲜有关东月三者,名妓也,色甚姝丽云。盖我国敦化门前路,俗称洞口内,而内方言为安。因合音为洞关,有女名三月,淫丑名于一国。至今见丑女,必曰洞口内三月。中原人偶记此女,倒书为关东月三,仍称姝色。风闻涂听,令人绝倒。)我国如此,则四方他国如琉球、日本、安南之属,可类推也。(3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