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余论 清赐朝鲜刊本《明史·朝鲜传》以后,似乎为朝鲜历史辨诬的活动画上了一个句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朝鲜依然关注相关史书的记载。此后,朝鲜又有两次大的辨诬活动,甚至较之清修《明史》之际更为重视。其关注的问题依然是以前的三大问题。 乾隆中叶,清编纂《四库全书》之际,朝鲜使臣也很关注。纪晓岚为《四库全书》总纂官,朝鲜使行人员徐浩修直接向纪晓岚询问编修的情况,尤其关切《明史》、《大清一统志》的校勘修改。纪晓岚说:“《明史》中地名、人名之差舛者,事实之疏漏者,皆已订补付剞。《一统志》则帙巨而讹谬尤多,必欲彻底校正,故尚未就绪尔。”徐浩修特别关心《明史》,曰:“新校《明史》,可得见乎?”纪晓岚答曰:“虽易付剞,姑未有颁行敕旨。待颁行,当以一部奉呈也。”(44)这里所提及之《明史》,乃是乾隆中叶改定之《四库全书》本《明史》,朝鲜使臣希望能够再赐一部给《朝鲜》,纪晓岚答应送一部给朝鲜,但后来似乎并未兑现。 殿本《明史》刊行三十多年后,朝鲜又发现有清朝史书依然遵从旧说。英祖四十七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朝鲜前持平朴弼淳详读使臣从清朝买回的各种书籍,发现清人朱璘编《明纪辑略》误记朝鲜太祖世系及朝鲜仁祖事迹。朴弼淳当即向英祖国王禀报:“所载我朝事,有璿系罔极之诬,为我东含生之类者,惊骇痛迫。”(45)英祖闻知大惊,朝野震动,《明纪辑略》仍存旧说,而且早已流入朝鲜,国王既惊讶又愤怒,反应极为强烈。朱璘,字青岩,清初上虞人,曾任武昌同知,撰有《历朝纲鉴辑略》,全书五十六卷,前四十卷乃记载从春秋到元的史实,后十六卷,即《明纪辑略》(又称《明纪全载》)记载从明太祖到南明三帝之史实,张廷玉之父张英为之作序。此书初刊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刊行不久即被朝鲜使臣购入,实际上成书早于殿本《明史》,也较《明史》早传入朝鲜,只是朝鲜君臣未注意罢了。所谓“璿系罔极之诬”,即依然把李成桂看成李仁任之子,《明纪辑略》如斯言:“高丽国相李仁人(任)因其王祸,而立禑子昌为王,遣使姜伯淮来贡,仁人子成桂废昌而立院君王瑶,主国事。”(46)此乃《皇明祖训》和《大明会典》之翻版。朝鲜国王英祖慨叹:“几年辨诬,已载正史,则虽梦寐中,岂料有此事耶?……此书留置宇宙一日,则一日不孝;二日,则二日不孝也!”(47)于是,在国内焚毁《明纪辑略》,并严惩有关人员。同时派使臣出使清廷与清朝交涉,再次辨诬。后来发现还有陈建的《皇明通纪》,于是一并要求清朝禁毁。 朝鲜英祖派三位陈奏使出使清廷,临行前,英祖亲自送别。并曰:“事若不谐,则伏于阙外,期于得请也。”正使金尚喆曰:“圣教至此,臣以苏武十九年期之矣。”表明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奏文称: 臣(英祖)今始得见圣祖仁皇帝丙子年间朱璘所撰《明纪辑略》,其中载臣国祖康献王讳宗系及臣世祖庄穆王讳事迹,而谬悖无伦,诬蔑罔极,五内惊悼,宁欲无生。……臣自见此书,愤满弸中,当食忘食,当寝忘寝,若使此书一日留在于天壤之间,则臣将何颜面归见臣先祖乎?(48) 措辞之强烈,几与朱璘不共戴天之势。要求清朝禁毁《明纪辑略》及陈建的《皇明通纪》。但清朝则以一种颇为冷淡的态度予以答复,礼部议曰: 查朱璘《辑略》,于乾隆二十二年浙江巡抚杨廷璋奏请销毁。其陈建《通纪》,现遍访京城书肆,并无售者。是二书在中国久已不行,无事改削。该国王所称,诬蔑其国祖康献王旦世系及其四世祖庄穆王倧事迹二条,今恭阅钦定《明史·朝鲜列传》,载其始祖世系及国人废珲立倧之处,考据已极详明。乾隆三年,我皇上允该国王所请,刷印颁给,该国自当钦遵刊布,使其子孙臣庶知所信从。若陈建《通纪》、朱璘《辑略》二书,应令该国王于其中自行查禁焚毁,永杜疑窦。(49) 依此答复看,朱璘书既已禁毁,陈建之书亦无处售卖,故此清朝并不存在任何问题,问题之解决当在朝鲜本国。 《明纪辑略》在朝鲜的禁毁,几如同清朝的文字狱,朝鲜有许多人因此书而被下狱,甚至被处以极刑。惩处之际,购入此书的使臣首当其冲,虽已故去,亦“亟施拵棘之典”。朴弼淳所见之书上有牧使徐宗璧之印,徐已去世,也被追夺官职。买卖此书的李羲天及册僧裴景度,被“枭示江边,悬首三日。其妻孥黒山岛永属官奴婢”。(50)家藏有此书的郑得焕与其叔郑霖、门客尹爀皆被处死,枭首江边,妻、子为奴。随之又杖决译官五十余人,“危死者殆近百余”。(51)此事牵扯面之广,《朝鲜王朝英祖实录》论之曰:“诬史之狱,前后戮死者殆近十人。”(52)“名家士子亦多横罹冤死者。”(53)英祖之所以此次用如此重的刑罚,乃是因为他实在没想到在清修《明史》改正后,清朝野史依然如故,并且还流传到朝鲜。 后来,哲宗年间,发现清康熙年间郑元庆所著《二十一史约编》,依然重复《明会典》之说法,误载朝鲜宗系之事,朝鲜再次派出辨诬使,清礼部奏:“《约编》一书,在中国久已不行,亦无所用其改削。著各省学政通行各学,查明晓谕:凡该国事实,应以钦定《明史》为正。”(54)结果如同前面一样,不了了之。(55) 综上所述,清修《明史》是中国正史中撰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史书,也是引起邻国朝鲜如此关注并多次交涉的一部史书。作为清朝藩国,朝鲜十分注重宗主国的看法,这既涉及双边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影响他们的正统性问题。因为明朝诸多史书误载朝鲜史实,令朝鲜君臣无法接受,又担心清修《明史》以讹传讹,故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清朝派出辨诬使行,经过多次交涉,终于使清朝之明史馆采纳他们的建议,按照他们的说法载录相关的史实。透过这一交涉过程,我们可以体察双边关系的一些特点,也从中可以感知中国史书对周边尤其是对朝鲜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