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透视历史世俗化现象(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杨东铭 陈文滨 参加讨论

其二,俗化的实质是玩历史以娱众。随着专业史学的发展,史学专著及历史教科书已经给数千年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人事下达了某些权威性的评判,这种评判同时也为人们所认同,人们承认了这类权威历史话语的合法性地位,也一般不会对历史教科书的解说定义持异议。从事历史俗化的人不可能连一点历史常识也没有,相反的,他们有的甚至对历史颇有研究。根本的问题在于他们不愿屈从于权威性的历史叙事性的支配性话语,拒绝以通俗的东西给正统的历史事实作诠释与具体性扩展,不愿作历史的附庸。本来对待历史应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但世俗化的东西恰无严肃可言。他们更多的是从市场出发,从娱乐大众的立场出发,从文学艺术的创造出发,刻意凭借通俗大众化或是荒诞的手段来冲决求实正说的一般规则,用“玩史”不恭来消解历史专业性的权威,替自己求得对历史人事进行为所欲为的全新演绎的游戏自由。一向被我们视作神圣的历史文学化凡俗化笑料化了,历史在现代人的手中已沦为创造市场产品的佐料,想怎么整就怎么整,唯一的目的就是逗得百姓大众的高兴。举起俗化这张牌,使自己既获得了我行我素评说历史的自由空间,又能抵挡可能来自正统学者的口诛笔伐。一句话,历史俗化的实质就是给历史以不同于传统专业化而是现代化大众化全新包装,虽然这里仍有历史的影子,但更多的是作为新创造的衬托,俗化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大众,把现代人对历史的理解,历史给后人的某些醒谕通白地告诉大众。
    其三,如何把握评判历史俗化作品的尺度。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获得了飞天奖,《宰相刘罗锅》、《戏说乾隆》播遍全国,收视率居高不下,历史小说《康熙大帝》、《曾国藩》一版再版,历史评书经久不衰。无疑许多俗化历史的东西得到了艺术的最高奖赏,大众的接受和市场的喝采。问题是从史学的角度,该如何去评判历史的俗化呢?我们研究历史,证史论史思史,目的是发掘历史规律和历史有价值的东西来启迪现代,昭示未来。历史学家有研究历史的任务,也有传播历史的义务。但正统史学的学术化专业化面孔与普通大众渴望了解历史的接受层次却有相当的距离。俗化的历史作品则弥补了某些不足,它消解了历史的权威性,以平凡的多样的适合观众口味的形式出现。我们应当肯定,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历史常识,展示了历史的部分真貌,并且带来历史沉淀下来的某些真谛醒示民众、教育民众,使平民大众能够轻松地接近历史,了解历史;解除了历史的神秘感与史学的威严壁垒。
    可是,俗化的东西往往游戏历史的成份太多,某些太多太滥的创造掩盖了历史的原相与规则,因此,我们必须警醒两点:第一,由于俗化作品的接受具有直接性、大众性的特点,使得它在不知不觉中抵消了部分文化素养层次较低的民众有限的历史常识积累,假作真时真亦假,历史的本来面目模糊了,认识上也发生了嬗变,--原来历史还可以这般解说、这样“玩”。有人说,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推倒权威没有英雄的时代,或许与这种俗化历史游戏历史倾向不无相关。我们警惕舆论导向的同时,对历史的导向、对历史导向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同样不可轻视之。第二,某些俗化的作品走得太远。或许我们可以娱乐的心态接受皇帝与民女衍生的浪漫爱情,时装舞步出现在古代皇宫等非历史的历史现象,但如果把早已定论的卖国贼翻版为爱国者,西来殖民说成是传播文明,这无论如何是与正视历史和普及历史知识的本质背道而驰的,与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爱国主义也是格格不入的。俗化的历史看似可随意创造,但它并不是漫无边际、毫无尺度的。历史性与通俗性、大众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应当辩证地把握好,如果走得太远,以至荒谬,以至“四不象”,势必陷入死胡同。对俗史来说,像与不像也许不是问题,基本的常识与共识的真理应是清清楚楚的。因此,欣赏某些过于虚夸世俗的历史作品,不可没有一丝清醒、一份警惕。
    其四,市场化给史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知道当今是个转型期的社会,是跨世纪的年代,市场经济的建设使我们也接受了许多全新的观念。今天的民众能以更开放的情怀大度地容纳价值取向和艺术趣味与以往迥异的多种多样的历史作品,这是一种进步。它一方面说明了历史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市场这根魔杖也在搅拌着古老的历史学。我们看到,历史研究受到冷落的后面是市场化世俗化的历史作品全面发展。既有市场需要,就会有投其所好者,一旦历史人物传记走俏,便从秦皇汉武到当今仍健在的历史人物都出现了作传者;随后历史小说受欢迎,创作者又会把传记小说化;影视更能贴近观众,于是关于从古代到近现代凡历史名著历史人事的影视作品粉墨登场、接连不断、一片繁荣。繁荣之后,便是危机,昙花一现,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出现了。编辑制片人成了主角,著作者反而退其次,历史竟然也能策划出来、神侃出来!
    透过市场化的背后,进一步分析下去,我们不能不生出某些感慨。因为在这里,俗化的东西与其说是被“篡改”了的历史,毋宁说它是古典包装下的某种现代世俗情怀。散去了滚滚历史尘烟,走出了森严历史殿堂,历史的风云变成了风月,厚重的史实被改妆成古典的言情肥皂剧,人物随意地庸俗化,历史的光圈已黯然失色,古人全无隔膜地与现代人交流勾通,历史让你一次看个够,开心个够。欣赏之全不必具备多少历史知识积累。用严肃的史学眼光来看待,当代某些历史俗化现象散发着浓重的媚俗气息和商业铜臭味,它将历史的娱乐性充分表现出来,并推进到极致,奉献给观众的多半是某种虚幻的满足。
    市场经济的确给远离市场的传统史学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与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我们还需要一些人潜心于专业历史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普及历史知识,让历史贴近民众,让大众了解历史。雅与俗都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媚俗、庸俗之气自然不可取,过分的市场化操作、商业包装也会使史学变形、迷失本来位置。史学对培植民族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潜在功能还需得到扶正与张扬。
    总之,有雅的史学,也有历史的俗化,今天的俗在市场作用下或许盖过了雅,但我们不可被某些繁荣而丢掉历史的主旨,不可一味的追逐俗化而酿成新的历史的悲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