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高山仰止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彭裕商 参加讨论

徐中舒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早在30年代,他就以一个“学术水平很高的专家”(注:《古史辨》第一册第16页顾颉刚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扬名于学术界。他一生勤勤恳恳,自强不息,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达70年之久,撰写学术论文100多篇,专著数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材,硕果累累,桃李满园,为学术研究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8年是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四川大学与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在成都四川大学联合举办纪念先生百年诞辰暨国际古文字学学术研讨会,众多海内外知名学者云集川大。值此之际,学界同仁无不深切缅怀先生。笔者作为先生晚年的学生,师从先生敬承教诲近10年,特撰此小文,以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一、生平梗概
    徐中舒先生,安徽省怀宁县(今安庆市)人,生于1898年10月15日。上代务农,世居安庆城北的月山。祖父徐振庆家境贫困,生有3子,长子徐家文,即先生之父。徐家文自幼学木工,有一手精湛的雕花技艺,称道于乡里。不幸于先生3岁时因意外事故逝世。
    先生的母亲姓金,先生父殁后,于1902年带着5岁的儿子进了当时的慈善机构--清节堂。堂内附设织布厂和义学(育正小学),使堂内受救济的妇女能通过劳动补助收益,孤儿也能有读书的机会。先生7岁入育正小学读书。母子生活极为艰苦,后来先生在《先妣事略》中谈及当时的光景说:
    每日辨色而兴,则使不肖起,不肖东行入学,则吾母西行入织。及薄暮,不肖归自学,则吾母归自织。入夜则一灯荧然。凡日间未竟之事,如不肖母子衣服缝治与浣濯,皆于此时为之。往往刀剪声与碓杵声相杂下。或至凌晨鸡鸣,入息片刻时即兴。吾母织作之勤,恒倍他人,每当盛暑,汗出如渖,机旁恒置水一盆,巾一方,汗下则出巾自拭,闲时绞之,则若小雨淅沥自檐溜间下注于盆。及今思之,其艰辛之状,不禁为泪涔涔下也。这段艰辛的经历,对先生今后的立志立德都无疑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1914年先生考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在该校他接触到桐城派古文,学习兴趣很浓。1916年毕业,在该校附小任教。1918年后又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南京海河工程学校读书。1921年经人介绍,到桐城方家任家庭教师。1922年又到上海李家任教,均讲授《左传》。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一年后从清华毕业回到安庆,在合肥六中任教半年,旋又受聘于上海立达学园。其间,曾在《立达》第一期上发表了《古诗十九首考》,引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刘大白的注意,1928年即被聘为该系教授。不久又被聘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30年因陈寅恪先生推荐,到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专任编辑员,两年后升为研究员。1931年兼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九·一八”事变后,史语所南迁上海,后又辗转至长沙,先生在长沙应中英庚款与四川大学的协聘,辞去史语所职务,到四川大学历史系任教。1939年暑期,川大为避空袭,迁往峨嵋山。其间先生又受武汉大学之聘兼该校教授(当时武大迁在乐山)。1943年川大迁回成都,他又到华西大学和迁到成都的燕京大学兼课。1946年秋应聘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次年返回川大,任历史系主任直至80年代(中有短期间断)。
    建国后,先生于1952年被任命为西南博物院院长,1956年经教育部审定为一级教授,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粉碎四人帮后,又当选为五届人大代表,还被推举为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
    二、学术贡献
    1925年,徐先生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王、梁等人为学界巨子,学贯古今,涉猎甚广。先生承其学风,学路宽广,在先秦史、古文字学、考古学、地方史、民族学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撰写论文100多篇,专著数册,多有独到之处。本文择要介绍史学、古文字学和文献学三个方面的成就。
    (一)史学
    先秦史是徐先生的主攻方向,撰文达四五十篇之多。早年的重要论著有著名的《耒耜考》,该文将出土古文字材料与古代典籍及实物相互对照,作了周密的考证,阐明了古农具耒和耜的形制及其功用。关于耒和耜,虽两千年来有不少学者作过研究,但他们大多仅仅根据文献典籍来考察,故而始终众说纷纭,似是而非。该文的发表,一举廓清了这学术上的迷雾。文章首先从考释甲骨文的“藉”字入手,此字字形奇诡,不易认识。以前罗振玉先生曾释为“扫”字,但验之卜辞,字形与辞例均不相合。先生该文联系与此字形相近的金文,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踪迹,发现甲骨文“藉”字是“象人侧立推耒,举足刺地之形”。此字既明,“耒”字之形以及由耒字省变的“力”字、从力的“男”、“协”、“加”等字的字形均随之而明。一些有关字的本义与引申义也可从而钩稽出来。如金文中的“丽”字,从两耒,古时两耒并耕为耦耕,故而“丽”有匹偶之意,引申之,夫妇二人称为伉丽。这一系列与耒字相关的字,不仅可以证明藉、耒二字考释的正确,并可从金文耒字像秉耒之形而知耒的形制是“上端钩曲,下端分歧”的木制农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