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曾被学术界誉为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编写的中国历史,在当代中国史学界和学术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一 范文澜字芸台,又字仲沄,曾用笔名武波。1893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1969年7月在北京逝世。 他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在家习经读书。1908年,在山阴县学堂(高小)毕业,其后在上海、杭州等地中学学习。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1917年毕业,继续在北大文科研究所进修并任校长蔡元培的秘书。同年冬去河南完婚。此后,曾在沈阳、汲县、上海等地工作。1922年以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大学任教。1926年在天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曾来北京晋见党的领导人李大钊。回津后不久,李大钊被捕牺牲,天津党组织也遭到破坏。范文澜得南开校长张伯苓的掩护,逃来北京。 1928年以后,在北京大学任教,兼在其他大学授课。1932年任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国文系主任,次年受聘为院长。在此期间,1930年曾以“共党嫌疑”在北平被捕,经北平大学校长蔡元培等保释出狱。1934年再次被捕,解往南京。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出面营救,1935年1月返回北平,在辅仁大学等校任教,仍受到监视。1936年离开北平,去开封河南大学任教,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22年至1936年在天津、北平任教期间,完成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先后出版《文心雕龙讲疏》、《中国文学史》、《诸子略义》、《水经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正史考略》、《群经概论》等书,涵盖了旧国学的经史子集各个领域。其中尤以《文心雕龙注》、《群经概论》两书征引详博、考证细密,获得学术界的盛誉。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开封沦陷。范文澜在河南桐柏山区参加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10月去延安。次年1月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其后成立中央研究院,任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在延安,先后完成了《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等著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晋冀鲁豫边区成立北方大学,范文澜任校长。次年建立历史研究室,兼任主任。1948年,北方大学并入华北大学,任副校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0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并入科学院,建立近代史研究所,任所长。1956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同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1969年4月,当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二 《中国通史简编》是范文澜在1940~1941年在解放区的政治中心延安编写的。当时的形势是:党中央正准备在全党整风,肃清“左倾”教条主义的思想影响。毛泽东一再号召全党,注意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基于这种需要,范文澜受党中央的委托,主持编写一部供广大干部阅读的中国历史读本,以便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概貌。他作为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组织研究室的人员集体编写。参加的人员有:谢华、佟冬、尹达、叶蠖生、金灿然、唐国庆等同志。按朝代顺序,分工起草。范文澜追记说:“由于缺乏集体写作的经验,对如何编法没有一致的意见,稿子是齐了,有的太详,有的太略,不甚合用。组织上叫我索性从头写起。1940年8月至1941年4、5月完成上册(五代十国以前),至年底完成中册。”(注:范文澜:《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4月版。)所以,本书出版时虽题署“中国历史研究会编”,实际上是由范文澜独力写成,学术界也公认为他的代表作。 本书的编写宗旨和特定的需要,都要求编者不能沿用旧有的历史著作或教课书的编写成例,而必须自辟蹊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郭沫若等学者曾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也有一些专论刊布。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叙述中国整个历史的全面贯通的著述,还是前此所未有。范文澜曾说:本书属于“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写的历史”。与旧型类历史书不同之处,他自己归结为5点: 第一,“书中肯定历史的主人是劳动人民,旧型类历史以帝王将相作为主人的观点被否定了”。 第二,“按照一般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划分中国历史段落”。“旧历史写尧、舜、禹、汤、文、武所处的时代都是一个样”。本书“试用一般的社会发展原则到具体的中国历史,这是和旧历史完全不同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