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博览善择,举重明轻(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 朱露川 参加讨论

三、通识与辩证思想的体现
    在谈及陈垣、陈寅恪纠正朱彝尊关于杨妃入道之年考证之讹误时,齐先生指出:“旧日学者具通识者,大抵得力于朴素的辩证思想。”(15)作者强调应把多种史料“互相参照比较,进行分析综合,庶几可以接近历史的真相”(16)。可以说,用分析综合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史料,这一思想贯穿于《史料五讲》全书。
    例如在论述日记的史料价值时,作者写道:“日记确是一种有价值的史料。但使用日记时,还必须参照、对比其他各种史料,分析综合,方可得出比较正确的历史认识,这是无须赘言的。……使用日记这种私人史料时,要注意其诬妄之处,方不致为之所误。”(17)又如在作者论述了回忆录类私人文件的诸多优长之后,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缺陷和局限性”,即“(1)事后追忆以前的事情,特别是年代久远以后,不可避免地会有错误”;“(2)回忆录总是经过筛选的、残缺不全的”;“(3)回忆录不但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掺杂了现在(即写回忆录时)的看法、思想和感情,既有过去的成分,也有现在的成分,不可认为作者回忆的纯粹是过去发生的事情”;“(4)回忆录有相当强的主观性。回忆录既然是个人性质的,主观性就必然存在。了解这一点,不仅不妨碍我们使用回忆录,反而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利用回忆录”;“(5)一些回忆录有扬己贬人的缺点”。(18)尽管作者指出了回忆录类私人文件的种种缺陷和局限性,但他仍认为不可全盘否定它的史料价值。再如附录中论述写当代史的问题时,分别从“当代人写当代史”和“后代人写前代史”两个方面考察,指出了两种写史方式各自的利弊,并看到前者的特殊困难其实是后者的有利条件,进而指出:“两类史著应予并重,不可偏废”,“当代人写当代史与后代人写前代史,都是需要的。二者各有其优越性,也各有其局限性,借用蔡元培先生的话,‘合之则两美,离之则两伤’。”(19)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始终用分析综合的眼光看待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通识和辩证思想。
    四、材料、文章不可“随意解释”
    齐世荣先生作为一位世界史研究学者,以87岁高龄暮年撰文,既是从事历史学研究数十年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也是对学术界近年来研究风向和国际学术思潮的一个回应,彰显出他深切的学术关怀。
    《史料五讲》一书的撰写动因来源于多方面,首先是作者数十年历史学教学和研究经验的总结和反思。齐世荣先生非常重视历史教育问题,有学者作了这样的评论:“他在深入进行史学研究的同时,又以极大的精力关注历史教育工作。他所总结的许多教育经验,对我们今后历史教学的普及与提高,对于人才培养,都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20)
    《史料五讲》的出版,实际上是齐世荣先生对学界一些史学现象的回应。第一,是对“随意解释材料”的批评,他在上世纪80年代,针对所谓“史学危机论”指出:“最近一段时期,不少同志认为史学发生了危机,主张研讨新问题,采用新理论和新方法,以获得生机。于是,出现了一批历史新著,还有一些虽不属于史学范畴但其内容是进行历史反思的,也与历史有关。这批著作中有些题目新颖,立意独特,颇能发人深思,但也有一些随意解释材料,甚至胡乱拼凑史实,用以证明自己的臆说。……总之,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新理论、什么样的新方法,第一步先得把材料搞准确,这是不可省略的打基础的工作。”(21)第二,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后现代主义把一切历史认识对象归结为‘文本’(text),说什么‘文本之外一无所有’(德里达语),并认为‘文本’本身并无确定的含义,可以因人而异地做出各种解释,一切解释都是有效的(或无效的)。这种极端的历史相对主义、虚无主义是根本错误的。”(22)齐世荣先生放眼国际学术思潮,指出不能按照后现代主义者的主张,把一切文本解释为一种虚构,他掷地有声地说道:二战中,德、日、意三国的签降书,“无论如何也不能解释成没有战败,甚至并无其事”(23)。齐世荣先生于2013年5月写下这篇简短的后记,深刻地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正像作者在书中所言:“人们常说,看问题、看人要全面。说来容易,做到很难。”(24)齐世荣先生的《史料五讲》,于通篇见器识,于细处见功力,为我们后学树立了正确对待史料、严肃对待史学工作的榜样。
    ①“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是齐世荣先生史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此句在齐先生的论著中多次出现。见齐世荣:《史料五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216、218页。
    ②齐世荣:《史料五讲》,第36页。
    ③齐世荣:《史料五讲》,第35页。
    ④齐世荣:《史料五讲》,第215页。
    ⑤齐世荣:《齐世荣史学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69页。
    ⑥齐世荣:《史料五讲》,第35页。
    ⑦齐世荣:《齐世荣史学文集》,第43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