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白大褂,手握手术刀、镊子、棉签时,好似医生;在工地现场勘测、分析检测、药剂封护时,又像在做实验的化学分析师;拿起画笔,调色绘画时,又是美术师;淘沙、抹灰、和泥,配比材料时,又成了泥瓦匠……”河南古代壁画馆、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壁画保护中心主任、壁画修复师杨蕊这样形容她的工作。 技艺无捷径,一路有艰辛 在许多人眼中,壁画修复工作是非常神奇而美好的。但事实上,壁画修复过程十分严苛、繁杂和精细,从前期调研、方案设计到修复完成,包括检测、试验、清理、填补加固、封护等数十道工序,不同工序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艺完成。 大家参观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往往惊叹古人的妙笔丹青,却很难想象之前的它是怎样的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由于古代壁画或藏于地下古墓,或绘于庙堂、石窟之内,时间给予它们永恒价值的同时,也残酷抹杀它们的光彩。因此与一般的文物相比,壁画更为脆弱不堪。风吹日晒雨淋的剥蚀、硝烟战火盗墓的破坏,使得壁画出现空鼓、起甲、脱落、粉化、褪色等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病害。 “我们面对的,往往是与泥土混为一体的残块、碎片,这对拼对、修复工作挑战很大。”杨蕊说,“壁画修复师首先要耐得住性子,甘于寂寞。” 拼对,是壁画修复中最难的一步,远超拼图游戏,因为残片没有规则,厚薄不一。“这个过程繁琐、缓慢,有时一天能拼出硬币大小的壁画块就算不错了,这也使得壁画修复过程往往是一场持久战,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和技巧。”杨蕊告诉记者,“颈椎病、肩周炎成了常发病,晚上睡觉一闭眼,都还是密密麻麻的壁画碎片。” 壁画修复讲究“历史性”“最小干预”,要尽量保留壁画的原始信息,这是一个比直接创作还要精细的过程。一方面,修复一块壁画前,要先检测壁画成分,确保填补修复材料和壁画原材料相近、协调,否则,原材料会排斥新材料,导致填补处出现空鼓、裂纹、酥粉等新的病害。另一方面,在后期着色补全时,有依据的线条、颜色可以进行补全。技艺没有捷径,为求严谨,有时需要查阅大量史书资料,予以佐证。没有依据的线条、颜色不再进行补色,而是只补基底色,使画面协调一致即可。 你对它真心,它给你惊喜 在修复前期,壁画修复师们往往要在发掘现场,全面考察勘测,白天下工地,晚上看资料,吃住多在临时板房。“无论是在冰天雪地里搬运壁画,还是在五六十度的高温中揭取壁画,我们都干过。”杨蕊说。 虽然工作艰辛,但在杨蕊看来,更是一种享受:“壁画里蕴藏着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它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绝美艺术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修复壁画时,如同与古人对话,你对它真心,它就会带给你惊喜。” 让杨蕊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她和同事们修复在洛阳出土的唐代安国相王李旦(后来的唐睿宗)孺人墓葬的两幅壁画。在清理壁画时,他们惊喜地发现画上有骆驼,赶紧清理骆驼背上的泥污,结果又有惊喜:骆驼背上显现出丝绸卷的一角。大家来了精神,一口气把画面清理干净:壁画上高大的骆驼气宇轩昂、昂首阔步,驮着一卷卷丝绸;牵驼胡人深目高鼻,络腮胡须,红光满面,嘴角上扬,正是沿着丝路远道而来的西域胡商,在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采购了丝绸、瓷器,满载而归,喜悦之情不胜言表…… “每次走过洛阳的定鼎门遗址,我都会想到在繁盛的唐朝,胡人牵着骆驼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带着这里的特产,从这座城门走出去。”杨蕊一脸的自豪。 在壁画保护一线,杨蕊已经工作了19年,经她手成功揭取和修复的古代壁画有30余幅,包括建筑、寺观、墓葬壁画等,并培养出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近20人的壁画修复队伍,也是目前国内较大的一支壁画保护队伍。他们修复的西汉伏羲太阳、唐代胡人牵驼驮丝绸、花鸟图等多幅壁画先后在北京、日本、瑞典等地参加“丝绸之路”“文明的诞生”“大唐洛阳”等外展。 文物是历史的浓缩升华,古代壁画让后人得窥古人的生活。杨蕊说:“每当我看到那些破碎的、黯淡的壁画,在自己的手中再现往日的灿烂时,就觉得那份孤独和压力都是值得的。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修复了一幅壁画,更是还原了一段故事、一个时代的风貌,甚至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