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清、慎、勤”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豆瓣网 张希清 参加讨论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向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提出了许多治国安民的良策嘉谋,总结了大量为官从政的经验教训。例如,列为"十三经"之首的《尚书》,实际上就是中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周礼》、《论语》、《孟子》等经书中,也有大量的治理国家的论述。《荀子》、《新语》、《申鉴》、《老子》、《管子》、《商君书》、《韩非子》、《墨子》、《吕氏春秋》等诸子百家中,讲述为官从政之道者更是俯拾皆是。另外,在中国古代还保存下来了大量的被称之为"官箴"的著作。其中主要讲的就是为官之道与从政之法。所谓官箴,原系百官对国王所进的箴言,秦汉以后演变成对百官的劝诫,即做官的箴言。这类官箴书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虞人之箴》(见《左传·襄公四年》),《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为吏之道》,论说做官为吏的规范,大概就是秦代官箴书的一种,到宋代,官箴书大为发展起来,现存有陈襄的《州县提纲》、李元弼的《作邑自箴》、吕本中的《官箴》、胡太初的《昼帘绪论》等;至明清,则达于极盛,并且传播到海外如日本、朝鲜等国。例如日本宽政十一年(1799年)刊印了明朝朱逢吉撰的《牧民心鉴》,宽政十二年(1800年)刊印了明朝胡缵宗编的《薛文清公从政名言》。据我们初步调查,现存的官箴书约有400余种,数量甚多。这些官箴书,素有"宦海指南"、"牧民宝鉴"之称,可以说是古代官员的百科全书。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就把"清"、"慎"、"勤"作为为官从政的箴言。如《晏子春秋·杂下》云:"廉者,政之本也。"认为清廉是从政的根本。《论语·为政》载:"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教导子张,慎言、慎行就可以做官求禄了。《论语·颜渊》载:"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孔子又教导子张,居官应该勤奋,不要懈怠。但是,把"清"、"慎"、"勤"三者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则为官箴言,则是西晋的事情。据晋李秉《家诫》载,先帝即晋武帝司马炎曾对李秉等大臣说:"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陈寿《三国志》卷十八《李通传》注引王隐《晋书》)宋人吕本中在《官箴》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从此,"清、慎、勤"成为为官第一箴言,屡被后人论列。明人《功过格辑要》卷十五载:"操持不外'清、慎、勤'三字。清者大节,慎者无误,勤则能理,昔人所谓三字符也。取全条而熟玩之,有贵其刚毅无私者,亦由清而致;有贵其谦抑不肆者,亦由慎而致;有贵其关防不漏者,亦由勤而致,则斯三言可以该矣。舍此三言,其亦何能为政哉?"清康熙朝名臣王士祯在《古夫于亭杂录》卷一云:"上(按指康熙皇帝)尝御书'清、慎、勤'三大字,刻石赐内外诸臣。士祯二十年前亦蒙赐。案此三字本吕本中居仁《官箴》中语也。"
    为官从政为什么要把"清、慎、勤"作为第一箴言?清人方大湜说:"晋司马炎居官三字诀,曰清,曰慎,曰勤。真西山先生云,士大夫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三字之中,自以清为第一要义。官如不清,虽有他美,不得谓之好官。然廉而不慎,则动静云为,必多疏略;廉而不勤,则政事纷繁,必多废弛,仍不得谓之好官。"(《平平言》卷一《清慎勤》)下面主要根据古人的有关论述,谈一谈为什么要"清、慎、勤",又怎样才能做到"清、慎、勤"呢?
    一、清
    
为官第一要清廉。宋人真德秀说:"律己以廉。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是大恶。不廉之吏,如蒙不洁,虽有他美,莫能自赎。故此以为四事之首。"(《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十(潭州谕同官咨目》)何谓清廉?清人刚毅说:"清节之操,一尘不染,谓之廉。"(《居官镜·臣道》)元人徐元瑞说得更具体:"谓甘心淡薄,绝意粉华;不纳苞苴,不受贿赂;门无请谒,身无嫌疑;饮食宴会,稍以非义,皆谢却之。"(《吏学指南·吏员三尚》)就是一身清白,一心为公,既不奢侈腐化,也不贪污受贿,更不徇私舞弊,贪赃枉法。
    为什么要清廉?首先,为官清廉,光明正大,才能不受蒙蔽,明察是非;一身清白,没有私心,才能够和敢于处事公正。宋人罗大经说:"杨伯子尝为余言:'士大夫若清廉。便是七分人了。盖公、忠、仁、明,皆自此生。'"(《鹤林玉露》甲编卷四《清廉》)清代名臣陈弘谋说:"汉人取吏,曰廉、平、不苛……人须心中无欲,方能心平。心平方能事平。故廉又为平之本。"(《在官法戒录》卷一《总论》)
    为官清廉,才能治国安民,使天下太平。南宋大诗人陆游在《春日杂兴》诗中云:"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吏治腐败,必然导致天下大乱,政权衰亡。清人王元吉说:"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层累而下,诛求勿已,害必加于百姓而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不可得矣。"(《御定人臣儆心录》)岳飞更直截了当地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
    为官清廉,才能受到上级的赏识,得到百姓的爱戴,自己也才能身心安然。明人说:"公生明,廉生威。士不畏吾严而畏吾公,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廉。"(丁日昌《牧令书辑要》卷二《屏恶》)清人程含章说:"廉能之吏,上司贤之,百姓爱之,身名俱泰,用度常觉宽然。而贪污之吏,朘民之膏,吮民之血,卒之身败名灭,妻子流离。天道昭昭,报应不爽,吏亦何乐乎贪而不廉哉!"(丁日昌《牧令书辑要》卷二《屏恶》程含章《与山左属官书》)
    怎样才能做到清廉?元代名臣张养浩说:"普天率土,生人无穷也,然受国宠灵而为民司牧者,能几何?人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不自爱也,宁不为世所诮耶?况一身之微,所享能几?厥心溪壑,适以自贼。一或罪及,上孤国恩,中贻亲辱,下使乡邻朋友蒙垢包羞,虽任累千金,不足以偿一夕缧绁之苦。与其戚于已败,曷若严于未然?嗟尔有官,所宜深戒。"(《牧民忠告》卷上《戒贪》)明代薛瑄指出:"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猖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薛文清公从政录》)这里谈到三种清廉者,是清廉的三种境界,也是做到清廉戒贪的三种方法。
    要做到清廉,首先是要深刻认识清正廉洁的意义,以及贪污腐败的危害,认识到清廉是居官者分内的事情,是最起码的为官道德,就是明人薛瑄所说的"见理明而不妄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加强为官的道德修养,自觉地"律己以廉",戒除贪心。
    其次,要大力提倡清正廉洁,反对贪污腐败,形成一种"崇尚清廉,鄙视贪污"的社会风气,就是明人薛瑄所说的,使稍顾廉耻者"尚名节而不苟取"。
    其三,就是以法致廉。要制定严密而完备的规章制度,使欲贪者无机可乘。一旦贪污,则严惩不贷,使欲贪者不敢以身试法,就是明人薛瑄所说的"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宋代著名清官包拯上疏说:"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欲乞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从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或所犯若轻者,只得授副使、上佐。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俱矣。"(《包拯集》卷三《乞不用赃吏》)贪污不但要受到国法的制裁,而且要受到家法的惩处。如包拯曾制定了这样一条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包拯集》卷末《补遗》)包拯的子孙,也都一直恪守家训,为官清廉,深受世人的称赞。
    其四,是节俭。只有节俭,才能养廉;奢侈必然导致贪污。北宋人陈襄说;"节用养廉。仕宦有俸给之薄者,所得不偿所用。赀产优厚,犹有可诿。若赀产微薄,悉藉俸给,而乃用度不节,日用饮食衣服奴婢之奉,便欲一一如意,重之以嫁娶之交迫,必至窘乏。夫昔奢侈之人,一旦窘乏,必不能堪,窥窃之心,繇是而起。猾吏弥缝其意,又从而饵之。一旦事露,失位辱身,追悔莫及。故欲养廉,莫若量其所入,节其所用。虽粗衣粝食,节澹度日,然俯仰亡愧,居之而安,履之而顺,其心休休,岂不乐哉?"(《州县提纲》卷一)南宋人何坦说:"惟俭足以养廉。盖费广则用窘,兮兮然每怀不足,则所守必不固。虽未至有非义之举,苟念虑纷扰,已不克以廉靖自居矣。"(陈宏谋《从政遗规》卷上《何西畴常言》)清人汪辉祖说得更加透彻:"用财宜节,不节必贪。人即不自爱,未有甘以墨败者。资用既绌,左右效忠之辈进献利策,多在可以无取、可以取之间。意谓伤廉尚小,不妨姑试,利径一开,万难再窒。情移势逼,欲罢不能。或被下人牵鼻,或受上官掣肘,卒之利尽归人,害独归己。败以身徇,不败亦殃及子孙,皆由不节之一念基之。故欲为清白吏,必自节用始。"(《学治臆说》卷下)清代名臣乌尔通阿亦云:"居家宜俭,居官尤宜俭。人情愈奢则愈纵。始而贪,继而酷,皆自不俭始。夫膏粱与粗粝,同一果腹;文绣与布帛,同一章身。吾纵不必矫情干誉,学公孙之脱粟布被,独不可择其平等。居不丰不啬之间乎!况居官一日起居服御,可省不但一二端。但能杜绝汰侈念头,便不至浮费无度,自尔留馀不尽矣。如此,乃不至侵用官项,腹削民膏。身心俱泰,寝食皆安,虽粗粝何尝不甘,布帛何尝不适哉!俭则安分,俭则洁己,俭则爱民。俭则惜福,故曰:俭,美德也,官箴也。"(《居官日省录》卷六《俭》)
    二、慎
    
为官要谨慎。何谓谨慎?刚毅说:"行不放逸,语不宜泄,谓之慎。"(《居官镜·臣道》)就是一言一行,小心慎重。谨慎才能成就大事业,不谨慎则往往会召来祸患和失败。武则天《臣轨·慎密章》云:"夫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谋虑机权,不可以不密。优患生于所忽,祸害兴于细微。人臣不慎密者,多有终身之悔。故言易泄者,召祸之媒也;事不慎者,取败之道也。……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明代名臣薛瑄说:"圣贤成大事业者,从战战兢兢之小心来。"(《薛文清公从政录》)明汪天锡《官箴集要》卷上《正己篇·慎言语》云:"轻言戏谑最害事。盖言不妄发,则出言而人信之;苟轻言戏谑,后虽有诚实之言,人亦弗之信也。"
    怎样才能做到谨慎呢?其一,要调查研究,深思熟虑。每遇到一件事情,都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掌握充分而全面的情况,反复思考,得出解决的办法,没有疑间了,再付诸实施。正如宋人陈襄所说:"官司凡施设一事情,休戚系焉。必考之以法,揆之于心,了无所疑,然后施行。有疑,必反复致思,思之不得,谋于同僚。否则,宁缓以处之,无为轻举,以贻后悔。"(《州县提纲》卷一《疑事贵思》)清人张运青说:"处事当熟思审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治镜录集解》卷下)
    其二,一言一行,事事都要谨慎。清人高廷瑶指出:"夫居官之要,莫要于谨言慎行。举止戒浮动,说话戒夸张。上官及朋友有事相商,不可漏泄,所谓几事不密则害成也。"(李庚乾《佐杂谱》卷上《总论》)清人文海认为:"'慎'字所包甚广,不独刑罚之措施,钱谷之出纳,凡堂上之一喜一怒,署内之一言一动,俱有关系,不可任我性情。"(《自历言》)
    其三,谨始慎终,时时都要谨慎。清郑端说:"事必谋始。莅事之初,士民观听所系,廉污贤否所基,作事务须详审,未可轻立新法,恐不宜人情,后难更改;持身务须点检清白,且不可轻与人交,恐一有濡染,动遭钳制,不但贿赂可以污人而已。"(《政学录》卷三)不仅要谨始,而且要慎终。正如元代名臣张养浩所说:"为政者不难于始而难于克终也。初焉则锐,中焉则缓,末焉则废者,人之情也。慎始如终,故君子称焉。"(《牧民忠告》卷下)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
    三、勤
    
为官仅仅清廉、谨慎是不够的,必须勤奋。何谓勤奋?刚毅说:"黾勉从公,夙夜匪懈,谓之勤。"(《居官镜·臣道》)元人徐元瑞说得更详细:"谓早入晏出,奉公忘私,虽休勿休,恪勤匪懈;呈押文字,法遣公事,务为敏速,耻犯稽迟;躬操笔砚,不仰小吏,手阅簿书,不辞劳役。"就是为官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负责,恪尽职守。不懒惰,不懈怠。只有勤于政事,才能造福于民。懒惰懈怠,必然民受其弊。宋人真德秀说:"莅事以勤。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古之圣贤,犹且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况其馀乎?今之世有勤于吏事者,反以鄙俗目之,而诗酒游宴,则谓之风流娴雅,此政之所以多疵,民之所以受害也。不可不戒!"(《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十《潭州谕同官咨目》)明代思想家吕坤指出:"不伤财,不害民,只是不为虐耳。苟设官而惟虐之虑也,不设官其谁虐之?正为家该给人足,风移俗易,兴利除害,转危就安耳。设廉静寡欲,分毫无损于民,而万事废弛,分毫无益于民,也逃不得'尸位素餐'四字。"(《呻吟语》卷五《治道》)汪辉祖甚至认为,"清、慎、勤"三者,应以"勤"为本。他在《学治臆说》卷下说:"称职在勤。吕氏当官三字:曰清、曰慎、曰勤。所谓三岁孩子道得,八十岁老翁做不尽者。尝与同官王蓬心先生论三事次第。先生以清为本,同官唯唯。余谨对曰:'殆非勤不能。'先生曰:'何故?'则又对曰:'兢兢焉,守绝一尘矣。而宴起昼寝,以至示期常改,审案不结,判稿迟留,批词濡滞,前后左右之人,皆足招摇滋事,势必不清,何慎之有?'"明人也说:"初仕以勤政为首务,政不勤则百事殆。"(《初仕要览》)宋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甚至说:"不材之人,为害深于赃吏。"因为"不材之人,不能驭下,虽其一身不能乞取,而恣其群下共行诛剥,更无贫富,皆被其殃,为害至深"。所以,他主张:"尽取老病缪懦者与赃吏一例黜之。"(《欧阳文忠公集》卷九十七《上仁宗乞置诸路按察使》)
    如何做到勤奋呢?其一,树立居官就是要为民兴利除害的思想。正如俗话所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或者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这只是昏官、庸官,是人们所不齿的。
    其二,要早起问政,使事无积滞。宋人陈襄说:"被底放衙,昔者尝以为戒。凡当繁剧,要须遇鸡鸣即起,行之有常,则凡事日未昃俱办,而一日优游闲暇矣。倦于起早,或遇宾客过从,往来迎送,夺其日力,则一日之事俱不办。一日之事不办,则明日之事益多。况凌晨神气清爽,心无昏乱,故起早亦为官第一策。昔鲁文伯母,言卿大夫一日勤事之节,曰朝考其职,然则古人亦审此久矣。"(《州县提纲》卷一《晨起贵早》)陈襄又说:"公事随日而生,前者未决,后者继至,则所积日多,坐视废弛。……要当随日区遣,无致因循。行之有准,则政有条理,事无留滞,终于简静矣。"(《州县提纲》卷一《事无积滞》)
    其三,要屏除杂务,专心政事。官场庶事甚多,如送往迎来,游乐宴会等等。如果沉溺于此类事务之中,也就难于处理好政务。明代大臣吕坤云:"仕途上只应酬无益,人事功夫占了八分,更有甚精力、时候修正经职业?我尝自喜行三种方便,甚于彼我有益。不面谒人,省其疲于应接;不轻寄书,省其困于裁答;不乞求人看顾,省其难于区处。"(《呻吟语》卷三《应务》)
    其四,身心都要勤奋。清代名臣曾国藩在《劝诫委员四条》中说:"勤之道有五:一曰身勤。险远之境,屈身经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日手勤。易弃之物,随号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日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累所积,鬼神亦通。五者皆到,无不尽之职。"(《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十六)
    综上所述,称"清、慎、勤"为为官第一箴言,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清、慎、勤"虽然是中国古代的为官箴言,但对今天的廉政、勤政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