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罗荣渠:《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联系》,《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42)Laura Valerrie Esterhusizen, "History Written in Porcelain Sherds-The San Joao and San Bento-Two 16[th] Century Portuguese Shipwrecks," TAOCI, no. 2,2001. (43)Sten Sjostrand, "The Xuande Wreck Ceramics," Oriental Art, vol. 43, no. 2, 1997. (44)Laura Valerrie Esterhusizen, "History Written in Porcelain Sherds-The San Joao and San Bento-Two 16[th] Century Portuguese Shipwrecks." (45)甘淑美:《葡萄牙的漳州窑贸易》,《福建文博》2010年第3期;《西班牙的漳州窑贸易》,《福建文博》2010年第4期。 (46)吴春明:《环中国海沉船》,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第290页。 (47)C. R.奎尔马兹:《从北美太平洋沿岸发掘的中国瓷器》,郝镇华译,《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1983年第3辑。 (48)Jean Paul Desroches and Albert Giordan, eds., The Treasure of San Diego, Paris: AFAA and ELF, 1996. (49)吴春明:《环中国海沉船》,第319页。 (50)吴春明:《环中国海沉船》,第40-41页。 (51)C. L. van der Pijl-Ketel, The Ceramic Load of the Witte Leeuw, Amsterdam: Rijks Museum, 1982. (52)黄时鉴先生在介绍20世纪80年代荷兰人哈契尔在南中国海打捞沉船时提到:“在哈契尔以前,从70年代末起,已对两艘沉船进行打捞:一艘是‘维特·利乌号’(Witte Leeuw),1613年沉于圣海伦娜港(St. Helena);另一艘是‘班达号’(Banda),1615年沉于毛里求斯(Mauritius)海岸”。见《从海底射出的中国瓷器之光--哈契尔的两次打捞沉船业绩》,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77页。前船一般译为“白狮号”。 (53)甘淑美:《葡萄牙的漳州窑贸易》,《福建文博》2010年第3期。 (54)甘淑美:《葡萄牙的漳州窑贸易》,《福建文博》2010年第3期。 (55)Maria Antonia Pinto de Matos, "The Portuguese Trade," Oriental Art, vol. 45, no. 1, 1999, p. 22. (56)Gaspar Correa, Lendas da India, Lisboa: Academia Real das Sciencias, 1858, vol. 1, pp. 100-101. (57)Luis Keil, Jorge Alvares, o Primeiro Português que foi à China(1513),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0, p. 28. (58)参见万明:《明朝对澳门政策的确定》,《中西初识》(《中外关系史论丛》第6辑),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1-15页。 (59)文德泉:《中葡贸易中的瓷器》,吴志良主编:《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澳门基金会,1994年,第207-215页。 (60)顾应祥:《静虚斋惜阴录》卷12《杂论三》,明嘉靖刻本;万明:《明代中葡两国的第一次正式交往》,《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2期。 (61)郑舜功:《日本一鉴穷河话海》卷6,1939年据旧钞本影印,下册,第4页;道光《浮梁县志》卷13《汪柏传》,道光三年刻本十二年补刻本,第39-40页。关于汪柏涉及澳门史事,参见万明:《中葡早期关系史》第4章《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7-92页。 (62)斯莱特:《纹章插图百科》,王心洁等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3页。 (63)J. H.萨拉伊瓦:《葡萄牙简史》,李均报、王全礼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第134页。 (64)J. H萨拉伊瓦:《葡萄牙简史》,第139页。 (65)斯莱特:《纹章插图百科》,第204-20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