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从宗教与文化背景论寺院经济与僧尼私有财产在华发展的原因(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岗佛学学报》第08期 参加讨论

    [47] 参日本矢吹庆辉氏三阶教の研究一书(岩波书店出版,东京,1927)页115─118,及页501─510。杨联升先生(Buddhist Monasteries and four money Raising Institute in Chinese History)一文(刊于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 / 3 Cambridge MASS 1950)页176─177。Jacques Gernet 教授书页205─212,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517─536。陈观胜先生 Survey 页264─266。黄敏枝先生书页76─81。按,印度佛寺中的无尽财并不处理善信布施的金钱(因无人以现金布施)和售卖寺田的榖米(因寺院无田产),而且也没有利用无尽财的财力来进行种种社会福利事(参(注48)至(注54))或从事商业经营(参 (注60)至(注63))的记载,跟中国的「无尽藏」的处事方式很不同。
    [48] 参 Jacques Gernet 教授书页217。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407─414,及道端氏另一著作中国佛教?社会福祉事业(法藏馆出版,京都,1966。以下引用简称「福祉事业」)页7178。黄敏枝先生书页37─38。
    [49] 参道端良秀氏福祉事业页88─93。
    [50] 参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414─420,及福祉事业页415─416。
    [51] 参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414,及福祉事业页227。
    [52] 参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416,及福祉事业页228。
    [53] 参 Jacques Gernet 教授书页215─216。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389─406,及福祉事业页180─186。黄敏枝先生书页132─134。
    [54] 参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428─430,及社会福祉页225─226。严耕望教授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一文(刊唐史研究丛稿一书中,新亚研究所出版,香港,1969)页371─372、379及402。
    [55] 参杨联升先生文页177─178。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514─515、527、532和536,及社会福祉页108─110。陈观胜先生 Survey 页265。
    [56] 参 Jacques Gernet 教授书页175─184。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536─540。陈观胜先生 Survey 页226。黄敏枝先生书页81─98。
    [57] 参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443─449。
    [58] 参 D.C. Twitchette 教授文页123。陈观胜先生 Survey 页267。
    [59] 参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469─470。黄敏枝先生书页54─55。
    [60] 参 Jacques Gernet 教授书页138─149。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450--453。陈观胜先生 Survey 页261─266。黄敏枝先生书页98─105。
    [61] 参陈观胜先生 Survey 页262─263。黄敏枝先生书页105─108。
    [62] 参 Jacques Gernet 教授书页164和页220─221。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420─439,及福祉事业页224─225。 陈观胜先生 Survey 页263─264。
    [63] 参杨联升先生文页179191。
    [64] 参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103。黄敏枝先生书页62。
    [65] 参道端良秀氏唐佛教史页504─508。黄敏枝先生书页122─123。
    [66] 敕修百丈清规卷四列职杂务中的庄主条略云:「庄主,视田界至修理庄舍,提督农务,抚安庄佃。近事丛林凋弊百出,而庄中尤甚。初争庄职,安能遍及!构怨住持,上下不睦(页1133中)」。同书同卷诸庄监收条略云:「诸庄监收,古规初无,近代方立,此名一立,其弊百出。为住持私任匪人者有之,因利曲徇者有之,为勤旧执事人连年占充者有之,托势求充者有之,树党分充者有之,角力争充者有之,蠹公害私,不可枚举。充此职者当克己为念,奉众为心,毋苛取佃户,毋亏损常住」(页1133中─下)。上述是由于庄田收入好而导致争充要职及贪污的较具体例证。
    [67] 参黄敏枝先生书页50与页54。
    [68] 释辩机(约634─648时人)为大唐西域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所撰的记赞中自称「徒饱食以终日,诚面墙而卒岁(页566),」这虽属自谦之辞,但也反映了当时寺院供膳制度之下的僧徒生活写照。关于辩机的年代,是据陈援庵先生大唐西域记撰人辩机一文(附上述版本大唐西域记书末)页11─13所考。
    [69] 仕邦偶然将此文大旨跟研究宋史有年的赵潜兄谈及,赵兄告以他所见宋代资料中,有关施主后人向寺院索回先人施出田产一类纠纷的记载颇不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