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英国重商主义工资理论转变原因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李新宽 参加讨论

工资问题是英国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的核心问题之一。传统观点认为,英国重商主义者主张实行低工资,这样可以保持本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优势,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E.F.赫克歇尔就认为,如果把重商主义工资理论简化成一个公式,那就是低工资经济。①虽然E.F.赫克歇尔、D.C.科尔曼、埃德加·弗尼斯、雅各布·维纳等人都注意到了,在英国重商主义后期,一些重商主义者提倡高工资,但他们都把这种观点看做特例或个案。②A.W.考茨等人则认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经济学者才主张实行高工资。他断言,在1750年以前,由于害怕失去国际市场,所有的英国重商主义者都认同低工资。③随着对18世纪前半期英国重商主义者作品的深入研究,这些正统看法正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挑战。理查德·C.威尔斯就认为,在英国重商主义后期,也就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高工资已经是重商主义的主流思想。④威尔斯的观点是有说服力的,但是为什么在这一时期重商主义的工资理论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威尔斯研究的重点是英国重商主义工资理论思想内容的转变,并没有对这种转变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作出分析。学术界迄今为止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为推进对工业革命前夜英国经济和社会史的研究,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
    17世纪中后期以后,英国经济学者、政府官员、商人、雇主都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那就是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而劳动力出现相对短缺。
    稍作一点实证分析就会看清这一问题。人口因素是劳动力问题的根源所在,与此前或此后相比,这一时期都是一个人口增长缓慢的时期。由于没有正式的统计数据,近代早期英国人口的数量,是当时人如格雷戈里·金、约瑟夫·马西或者后来的史学家如里奇曼、芬莱森、法尔、布朗利、格里菲思和奥林等人根据教区记事册、人头税、灶税、结婚和洗礼登记等资料估算而来,估算出的数字差别不小。目前,关于这一时期英国人口数据最为权威的,无疑是由E. A.里格利和R. S.斯科菲尔德领衔的剑桥人口和社会结构史组提供的。他们依据英国404个教区的出生、结婚和死亡登记等数据,对英国人口总数进行了回溯测算,在1691年英国人口共有4,930,502人,1701年有5,057,790人,1751年有5,772,415人。⑤那么,在1691-1751年的60年中,英国只增长了841,913人,平均每年只增长了14,000多人。⑥这么低的人口增长率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根据现有的史实和数据,从光荣革命前后开始,英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这种增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经济总体增长明显。如果以1700年的产出指数为100,那么到1750年农业的产出指数为111,工商业的产出指数为148。⑦在一个前工业社会,这一增长速度是相当可观的。
    二是一些行业的发展速度增长更快。如英国亚麻布出口在1720-1775年增长了4倍,亚麻布的产值在1728年就高达10.3万镑;⑧蜡烛产量在1711-1727年增长了15%;浓啤酒产量在1700-1727年增长了5%;肥皂产量在1713-1727年增长了10%;⑨煤炭年产量在1700年大约是300万吨,到1750年增长到520万吨,由此把英国从依赖水力、风力和木材等能源的状况中解放出来;铁的年产量从1720-1724年的2.7万吨,增长到1745-1749年的8万吨。⑩
    三是生产规模的扩大,这可以从用于生产的原材料进口和制成品出口惊人的增长幅度看出来。棉花、亚麻、亚麻线、条铁等原材料的进口都翻了一番,甚至更多;生丝、木材进口也都大幅增长。(11)在17世纪60年代,每年平均出口值是410万英镑,到1720年达到690万英镑,而到1750年更是达到1270万英镑。进口值在1700年是600万英镑,1750年为780万英镑,1770年达到1220万英镑。(12)
    在劳动力仍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的情况下,英国的工业、农业和商业增长速度这么快,新产业不断涌现、壮大,劳动力总体需求必然要大幅增加。根据格雷戈里·金的调查,在1688年左右,英国1/3人口靠制造业和采矿业为生。(13)约瑟夫·马西在1759年的调查显示,这一数字达到了一半左右。(14)经济史家约翰·鲁尔也认为,到1750年,制造业和商业对英国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50%,农业的贡献率下降到25%。(15)早期工业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业比重的增加必然导致劳动力需求的攀升,再加上这一时期乡村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土地关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农村没有多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中来,这就使得英国劳动力出现了相对短缺。
    此外,这一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也使得劳动力短缺变得更为严重。科尔曼指出,17世纪英国人口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相当大一部分由儿童构成,1695年英格兰和威尔士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38.4%。(16)在17世纪的英国,人口平均寿命大约在35岁左右。在1695年,15岁到35岁的人口达到31%,15岁到60岁的人口占到51%。(17)也就是说,英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只有有限的劳动能力或者没有劳动能力。虽然按照剑桥人口和社会结构史组的估算,15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没有科尔曼提供的数据高,但在这段时间也都在30%以上,再加上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没有劳动力或者劳动能力弱的人口比例也相当高。以1751年为例,15岁以下人口占到32.91%,60岁以上人口占到8.22%,总比例达到41.13%。(18)
    当时的重商主义者已经注意到,“在英国,没有什么比人更匮乏的了。在各种各样的人中,需要勤劳的人和手工艺人去耕种和改良我们的土地,去帮助制造王国的大宗商品,所有这些都将大大增加富有”(19)。丹尼尔·迪福也洞察到:“在英国,工作比完成工作的人手多,结果缺乏的是人力,而不是就业。”(20)
    面对劳动力长期匮乏的局面,许多人提出了不少解决办法。乔赛亚·吉就议,通过提高粮食价格或者设立教养院等手段强迫穷人去工作。(21)当时的小托马斯·卡尔佩珀爵士认为:“强迫人们工作不是解决之道,除非提出工资问题供考虑,因为勤劳不受法律所强制,而是受利益所诱惑,至少由于生存的需要受饵诱。”(22)约翰·科林斯抨击了通过提高食品费用来驱使穷人工作的观点。他解释说:就伦敦和其他地方来说,如果提高食物价格来迫使人们工作,工资也必须提高;“并且把提高食物价格作为一种迫使穷人工作的手段,是把他们赶到外国殖民地的一种现成的方法”。在那里,他们可能“为自己的辛劳获得更多的报酬”。(23)威廉·佩蒂特也认为:英国人“像世界上其他人一样,天生聪颖,十分勤劳,只要他们能够拥有一份合理的劳动果实,他们就愿意劳作,这已被先前无可置疑的经验所证明”(24)。劳动力短缺就成为英国重商主义低工资理论向高工资理论转变的最深刻的原因。当然,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会自由奔涌。高工资理论提出后,很快就从各个方向发展;但无论高工资理论多么丰富玄妙,其背后最现实的基础仍是劳动力的短缺。
    在重商主义者的眼里,高工资绝不仅仅是生存水平之上的工资,而是能够切实提升消费水平的工资。从思想内容和论证逻辑来看,重商主义高工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劳动力价格受供需关系支配,在没有办法增加人口的情况下,只有用高工资来吸引劳动力。丹尼尔·迪福就认为,工资就像其他商品一样,由供求来决定。“如果雇主多于技工,工资必定上升,因为穷人想多挣工资;如果技工多于雇主,劳动力价格就会下降,因为穷人期望的工资高于雇主期望付出的工资。”(25)二是高工资并不像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的那样,会通过价格机制损害出口市场;相反,由于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质量,既能支付得起高工资,产品价格又具竞争力。1738年出版的一份小册子把高工资看做进步的标志,并且把它和技术优势联系起来。“事实上,高工资是一个国家繁荣的标志,但是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完全是由良好的贸易引起,纯粹是我们制造商高超技艺的回报,他们受雇于各个(制造)部门。高工资理所当然地被看做价值本身的正当回报。”(26)三是高工资意味着收入的增多、消费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者已经从低工资-低成本的论点转向认同高工资-高消费之间的联系。马修·黑尔、尼古拉斯·巴本、加德纳、塞缪尔·约翰斯顿、查尔斯·波威等重商主义者都对高工资和高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理论阐述。(27)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劳动力匮乏,英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得到了实质性提高。(28)从表1科尔曼综合各家数据给出的数字来看,无论是建筑工人的实际工资指数,还是伦敦或兰开夏的实际工资指数,其提高幅度都不小。这一工资增长趋势也得到了诸多研究的证实,比如剑桥人口和社会结构史组绘制的实际工资指数曲线图,在1690-1739年这一时段上,曲线总是向上攀升。(29)
    由于劳动力短缺,工资上升,再加上物价下降,食品价格和工业品价格都在下降。英国人的生活成本从1708-1711年起到1755年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31)综合表1和其他数据,在1650-1750年消费品价格加权指数几乎为一条水平线,消费品价格指数下降了大约3%。(32)这样,下层民众的消费能力自然增强,就业空间较大,他们就把不少时间用在休闲和娱乐上,这在当时招致不少人抱怨,认为高工资养成了穷人懒惰的习惯。威廉·卡特就说:那些住在伦敦周边50英里的人最坏,他们懒惰、脾气暴躁,仅愿意于那些“两天的收入能够维持一周生活”的活。(33)托马斯·曼利非常刻薄地描绘了英国劳工把时间和金钱都花费在啤酒馆、赌博、嫖妓等事情上,同时,这些劳工还要求“自己选择工作时间和工资,否则你就自己干吧”(34)。约翰·霍顿观察到了劳工游手好闲的原因就在于机织工或者丝袜工的工资很高。(35)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劳动力短缺,工资上升,才会出现重商主义者从主张低工资向提倡高工资的理论转变。
    二
    面对工资上扬的情势,当时不少英国重商主义者已经认识到解决之道在于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产品价格优势或者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在高工资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如达德利·诺思就认为,“节省劳力的技艺、铣具和器械是减少劳动力和降低价格的方法,尽管受雇使用工具的人们的工资不应该减少。……这样的东西被成功地发明出来,可以用较少的劳力做大量的工作”(36)。即使面临进口的东印度产品的竞争也不会降低工资,因为由此导致的技术改良将降低制造成本,产品价格将更低廉,而工资可以和以前一样高。丹尼尔·迪福更是认为,“(降低工资)是贸易失败的开始,真正的方法是保持制造品的优良,使其在质量上优胜,那么它超高的价格就不是商业缺陷”(37)。同样,“降低穷人工作的工资,是毁灭我们制造业的现成方法”,由于“降低了穷人的工资,结果是减少了产品的价值。这将永远是贸易的真理,因为你付出的工资越少,工作干得就越糟。正是我们付出的工资高于其他国家,我们人民的工作才优于其他国家”(38)。乔赛亚·塔克认为,富国能把穷国甩在后面,就在于引领了技术的发展,而高工资经济能带来技术的改进,而低工资国家只能糊口。(39)这样,重商主义者不再认为高工资会抬升成本,打击出口。经验表明英国可以支付高工资。约翰·卡利认为,可以通过“制造者的独创和他在工作方法上的改进来实现……使用各种方法来节省许多劳动人手,这样,这些受雇者的工资就不需要减少”(40)。
    重商主义者通过技术革新来实现高工资的设想在现实中得到实现了吗?答案是肯定的。过去,研究者对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实际上,早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英国的工农业技术已经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形成了一个创新社会,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工业革命的技术大突破。只是由于过去史家对17世纪末至工业革命之前这段时间英国的技术发展不甚了解,许多人认为这一阶段技术停滞不前;但现在意识到,英国工业在1650-1750年呈现出一系列的革新,其中一些具有彻底革新的性质,代表了对提高生产率起作用的固定资本投入,一些革新涉及动力驱动机械的新运用。(41)默顿的研究表明,在重商主义时代,由于经济发展提出了许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明被朝气蓬勃的经济发展引入了特定的轨道,使得17世纪成为一个“工程的时代”(42)。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在起草的学会章程前言中明确提出:“皇家学会的业务是:增进对自然事物的知识,通过实验促进有用的技艺、制造业、机械技术、器械和发明。”(43)皇家学会各种实验和报告的目的在于促进技术和机械的实际运用。各地的地方学会掀起了普及科学知识和把科学知识运用到改进工农业实际技艺中去的大潮,这就成为培育英国革新的土壤。这样,在17世纪中期以后,英国进入了一个发明狂热的时代。当时人提出了各种计划和奇思妙想吸引大众投资,英国人开始自己发展新型工业技术,英国工匠开始扮演欧洲先进工艺先驱者的角色。在1561年到1688年英格兰公布了317件专利,涉及煤炭工业、矿井排水和农业等方面的技术。此外,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对与交通航运、军需装备、纺织工业、农牧业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发明。(44)从表2来看,此后这一热潮不断升温,在1660-1700年的40年,英国共批准了236项发明专利;其中在1691-1693年,就批准了64项。(45)在18世纪的前50年,数量相对少一点,没有像18世纪晚期那样突然爆发,原因在于此时申请专利的只占英国人发明创造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下面将会提到,这一时期英国的技术革新还体现在产品和工艺革新上,这样的革新在当时不会去申请专利的。到1760年,英国在采用节省劳动力的机械设备方面已经处在欧洲国家的最前列。(46)
    重商主义者乔赛亚·塔克1757年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创新热潮的结果:“很少有国家能赶上,可能没有一个国家能超过英国用来节省劳动力的机械发明的数量。事实上荷兰在利用风力轮锯木、榨油、造纸等方面优于英国。但在涉及采矿和冶炼各种金属方面,英国人在机械动力发明上罕见的灵巧。适合于在矿坑中提运矿石的发明,如吊车或马力机;其他的发明有抽水设备,如水力轮和蒸汽机;还有发明来减少四轮马车的费用,如配上本制构架能让马车在倾斜或向下的路面奔驰的机械,同时能载运大量东西。对这些发明来说,在不同的工序中运用时必须添加各种操作杆,也包括黄铜系列部件、切割轮、轧板轮和制作各种精致金属线的设备。所有这些看上去很奇妙,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操作和使用做准备。因此,当我们进一步考虑到在伯明翰、伍尔弗汉普顿、设菲尔德和其他制造业地区,几乎每一个制造商师傅都拥有一项自己的新发明,并且每天都在改进其他人的发明时,我们可以自信地断言,在英国的这些地区,这些发明可以看做是一种实用技术的典范,而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罕有。”塔克的结论是:“物品的价格因此大大低于其他地方可能的价格,并且更多的人得到雇用。”(48)并且由于应用的这种机械工序越来越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得英国的劳动者能够获得高工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