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四年蔡京又对茶法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废除了官府垄断收购的制度,允许商人与园户直接交易,通过垄断茶引印卖权达到专卖目的。崇宁四年茶法的基本内容就如《宋史·食货下六》和《文献通考·征榷五》所载:“罢官置场,商旅并即所在州县或京师请长短引,自买于园户,茶贮以笼篰,官为抽盘,循第叙输息讫,批引贩卖。”商人买茶前必须向官府买茶引和笼篰。茶引仍分长短两种。“长引许往他路,限一年,短引止于本路,限一季。”(注:《文献通考》卷18《征榷五·榷茶》。)笼篰由官府统一制造,“定大小斤重”(注:《宋会要》食货32之7。)。崇宁四年茶法引息按斤重计算:“令逐路茶事司将逐路茶货以见今所搭息钱,每斤各量添钱一十文,其见纳息钱不及一十文者并只对数增添,内元买价小,搭息多,即不得过元买价一倍。”(注:《宋会要》食货30之37。)引息以外另收商税。政府对茶叶的生产也进行严格控制,各地提举茶事官须“保验一路所产茶色高下,价值低昂”(注:《宋史》卷184《食货下六》。)。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征榷五》中说:“崇宁元年所行乃禁榷之法,是年(指崇宁四年)所行乃通商之法,但请引抽盘商税,苛于祖宗时耳。”编修崇宁四年茶法的左右司也说:“本司见今编修七路茶法正与通商法相干。”(注:《宋会要》食货30之37。)宋代习惯上把官府直接参与茶叶买卖并独占某一环节称为禁榷,而将允许商人与园户直接交易的茶法皆称为通商法。但实际上,崇宁四年茶法与嘉祐通商法有本质不同,属于间接专卖。嘉祐法商人贩茶的过程是:商人-与园户购茶-市场销售,崇宁四年茶法商人贩茶过程则是:商人→赴官府购买茶引笼篰→与园户购茶→赴官场查验输息批引→市场销售。官府通过茶引管理榷茶事务,获得专卖利益,初步形成了以引榷茶的模式。 (二)政和二年的合同场法 政和二年蔡京再次改革茶法。这次改革仍是政府通过茶引管理榷茶,但茶引的发卖和勘验较崇宁四年茶法更为严密。因政府印造和发卖茶引时皆备有合同底簿,京师茶务及各州县合同场依据合同底簿勘验和回收茶引,故而一般又将政和二年茶法称为合同场法。 合同场法的茶引仍分长短两种。茶引的印造和发卖权统归中央,由太府寺印造,都茶务发卖:“长短引令太府寺以厚纸立式,印造书押,当职官置合同簿,注籍讫,每三百道并籍送都茶务(发卖)。”合同簿就是为了合同场勘验及商人售茶完毕后“对簿销落”茶引之用。都茶务是唯一的卖引机构,“专管供进末茶及应干茶事。”严禁私造茶引:“应茶引辄造者,依川钱引法,责钱三百贯,已成未行用,减等,其赏如之。”(注:以上俱见《宋会要》食货30之40。)商人贩茶时盛茶的笼篰由“产茶地分委通判,无者委以次官,依样选人匠制造”,造好后“用火印熏记题号,降付市易税务收掌,随所贩茶,令客人收买盛茶。”笼篰大小有定制,“若制造不如法,杖八十,增损大小高下者杖一百”。“客人贩茶辄用私笼篰杖八十,若增损大小高下者,加二等,”(注:《宋会要》食货40之44。)对这两种物品制造和发卖权的独占是宋政府收取专卖税,达到专卖目的的最关键环节。 商人贩茶首先要“于茶务请长短二引。”(注:《宋会要》食货30之40。)政和二年对引价作了统一规定,使贩茶以引计而不再以斤计。商人请一草茶长引纳钱100贯,可贩茶1500斤,一末茶长引纳钱50贯文,贩茶1500斤,30贯文贩茶900斤,末茶短引纳钱20贯文,贩茶600斤。政和三年又印造了10贯小短引以利小商贩易:“诏令太府寺更印给一等十贯短引,许贩一百五十斤。”这是草茶短引,末草小引每10贯文贩300斤。(注:《宋会要》食货32之5。)茶商必须亲自到茶务请引,不能托人代办。亦不能将已请买到的茶引转借他人。但“大商带买(短引)前去产茶路分转卖与本路小客”是允许的,只须另办一个公凭,“所给公凭仍限半年缴纳。”(注:《宋会要》食货32之3。)茶引上指定买茶及卖茶之所,“长引许往他路,短引止于本路兴贩。”(注:《宋会要》食货30之40。)商人想到所指定地点以外的州县贩茶可以经所指州县,“陈状,于引上批凿某月日据某人陈乞翻改往某县买茶,当职官签书用印施行,并关都茶务及所改并指州县照会,仍不得过一次。”(注:《宋会要》食货32之2。)若私自于“非指定(州县)出卖者,依私茶法罪,告赏亦如之。”私自改动茶引内容者“徒一年,若添斤重日限,加二等,即失去者若水火盗贼,并随处经所属,自陈验实召保,赴茶场再请买,违者依私贩法。”(注:《宋会要》食货30之41至42。) 商人买到茶引后,可“不经由官司,许往赴茶园户处,私下任便交易。”为防止商人与园户交易时出现私茶,宋政府对园户置籍管理。各州县茶园户须“仰赴所属州县,投状立茶户,官为籍记,非投状充户人,不得与客人买卖。”(注:《宋会要》食货30之41。)置籍园户也不得与无引人交易。官府对园户每年的产茶数都事先统计,每年春茶出产时官吏“集人户以递年所出,具实数卖价,县申州,州验实,以前三年实值与今来价,县实封申户部,下茶务照会,若平价不实,虚指大估者,杖一百。”验茶官吏“受赃以盗论,赃轻徒一年,吏人、公人、牙人配千里。”茶园户报茶“不得以上等为中等,以次等为上等,余等亦如之,违者各杖一百。”(注:《宋会要》食货30之42。)园户卖茶与商人,须于商人茶引内“批凿的实色号、斤重、价钱。”“园户故不批引及客铺藏匿文引不令园户批凿”都要受罚。(注:《宋会要》食货32之18。) 商人从园户处买到茶后,用在官府购买的笼篰盛装。然后赴“所在州县市易税务点检封记”(注:《宋会要》食货40之44。)。点检就是秤重量,验色号。封记就是在“笼篰靥面盖底用纸题写合同场年月日,客人姓名、去处、茶色、斤重、字号、料数。”(注:《宋会要》食货32之18。)笼篰题封以后,“用竹纸封印,当官牢实粘系,不得更容私拆,如擅拆封及擦改者,杖一百,许人告,赏钱三十贯。”(注:《宋会要》食货40之44。)“若遭风水瀹浸,乞开拆笼篰烘焙者,即今所至委验封验引官开拆,候烘讫,秤见斤重,别引封记批凿。”(注:《宋会要》食货32之11。)商人到了指定的贩茶地点,当地官员再次“专一秤制,如无剩数,许先次出卖。”“若有剩数并行籍记,许请买引出卖,每纳100贯文许卖1500斤,不及,据数纽算给引。”(注:《宋会要》食货32之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