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30年探索(1978-2008)(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陈雪薇 参加讨论

    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通过外交谈判,在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现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随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排除各种阻力,使香港政权的交接仪式如期举行。江泽民庄严地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1987年4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起草并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如期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彻底结束了自近代以来被外国列强占领的历史。
    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回归以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和促进祖国实现完全统一。10多年来,台湾与大陆踊跃开展经贸、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然而,以李登辉、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势力却不断制造分裂祖国的事端,受到中国人民、台湾同胞乃至国际华人的强烈谴责。中共中央曾经一再重申: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本前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中国共产党将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一道,为尽早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
    从1989年8月开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剧变,苏联最终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准则,力争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反对新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我国外交工作因此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坚信当今世界的两个根本问题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二是坚持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准则,积极谋求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国家关系。主张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寻求各自利益的汇合点,扩大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三是巩固和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在经济上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共同维护正当权益。四是广泛参与国际事务,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积极贡献。我国政府参与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参与联合国的各种活动,负责任地处理债务、难民、预防犯罪、资金交易、技术转让、环境保护、粮食、禁毒、海盗、妇女儿童等一系列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等,赢得了各国政府、各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也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保持先进性,如何保持长期执政地位,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尚未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关键在共产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邓小平的政治嘱托,全面、扎实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许多有创见的理论思考,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党建工作。这主要表现在3大方面:一是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新修订的党章。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使党永葆先进性和战斗力。二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样的执政党的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工作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新世纪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三是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抓好落实,以优良的党风带动和促进政风、行业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建设。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2002- )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通过了江泽民所作的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通过了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提高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根据十五大提出的、我国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所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早日实现,必须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关键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合作发展虽然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但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本身更是“双刃剑”。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日新月异,导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造成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日益加剧,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国际环境因而复杂多变。尽管如此,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制止战争、牵制霸权的因素还在不断增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总体稳定,国际形势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我们可以争取到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
    从国内看,长期的改革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保持稳定。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改变了我国的落后面貌。而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 000美元以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将进入关键阶段。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会更加复杂、更加突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正确应对各种深层的、潜在的、尖锐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精力、财力来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而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共同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归根结底是科学发展和怎样实现科学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就是把发展建立在求真务实、尊重规律、持之以恒、依靠群众的基础之上。而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近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并且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到2007年,我国GDP总量跃升全球第4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十五”计划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展开。二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获得实质性进展。国有企业、金融、财税、投资、科技等领域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得到扩大,市场体系不断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推行。三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将近翻番,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享有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各级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整体人均寿命达到73岁,这在中国历史上和当代发展中国家里,都是史无前例的。四是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新进展,奠定了公平正义和谐的政治环境基础。文化思想道德建设展现了新的时代风貌,开拓了新的繁荣局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整体进步,关键在于全社会不断走向文明和谐,最终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发展的终极价值准则,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实际上,党的十六大就已经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分析我国发展现阶段的社会变化及其特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历史任务,提出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而本世纪头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要目标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且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经过多年的深入调查、反复研究、不断探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和平发展的国际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当今世界的多极化格局是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国家加快发展、加速崛起,东盟、非盟、阿盟等区域集团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这些都成为牵制大国的互动要因。各种力量此消彼长,使得各个大国或大国集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直接对抗在减少,务实合作在增多。国家利益仍然是国家之间处理彼此关系的战略选择和基本出发点。对此,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且旗帜鲜明地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胡锦涛指出:所谓和平发展道路,就是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2005年,在第60届联合国大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发出倡议--建立“和谐世界”,同时宣布中国政府在未来若干年内将实施一系列国际援助计划。这些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响。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经济不仅深刻影响国际经济领域,而且日益影响国际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甚至引发了一些国家的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况下,各国更加重视国际合作、区域合作。它们加强宏观经济协调,推动多边经贸合作,寻求发展机遇与合作空间。我国政府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坚定不移地争取和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妥善地处理同其他国家的利益关系,注重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这样就为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外部有利条件。近年来,中国不仅在原有基础上同世界许多国家发展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而且同各地区的主要国家发展全方位外交。特别是参与创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功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我国外交在促进国内小康社会建设、捍卫国家主权、承担国际责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可喜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永葆先进性的共产党提供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全体党员的政治素质,必须聚精会神地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通过全党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险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根据上述精神,从2005年年初开始,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抓住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和党的建设的根本,就能够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批准了胡锦涛所作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宝贵经验,制定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报告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其中,有许多是第一次提出来或者作为基本国策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来的,是带有创新性、全局性、根本指导性的思想理论观点。它们将长期地、深刻地影响党和国家的各方面发展。
    这些观点主要是,第一次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升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好置于快之上;提出“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提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了这方面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到2020年这方面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今后5年的重点任务,提出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廉洁政府;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行的“第二次革命”,有许多值得深入思考和继续坚持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风貌。任何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都不利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一条被邓小平称誉的“中国的发展路线”。牢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三者不可缺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脱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
    第三,坚持党的组织路线。实行任人唯贤、公道正派的干部路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的团结统一;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