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围绕唐介被贬事件所展现的各色人物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国学网 唐为人 参加讨论
北宋唐介在仁宗朝曾因揭发当朝宰相文彦博用蜀灯笼锦贿张后事,被仁宗贬谪岭外。对这次事件,宋史《唐介传》是这样叙述的:
    张尧佐骤除宣微、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微使、知河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微,而借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出中书。”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帝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至谓彦博由妃嫔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冢词,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適叱介使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王举正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这次事件的起因,是唐介与包拯、吴奎等弹劾张尧佐(张贵妃叔父)身任四使,权力过大,且其任职来路不正。因此事又牵连出当朝宰执文彦博,致使仁宗皇帝下不了台,恼羞成怒,直贬唐介为春州别驾。后因王文举劝谕,才改置英州。文彦博亦被罢相,吴奎亦被放出京城。整个事件所涉及的人物除唐介本人外,还有张尧佐、包拯、吴奎、文彦博、梁适、蔡襄、梅尧臣、李师中、仁宗皇帝及背后人物张贵妃。列传由于篇幅所限,文字叙述过简,使人阅后对整个事件详情和其中人物表现,仍不甚了了,难免遗憾。
    要弄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还得借助其他史料,宋李涛所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对此事的记载,倒不失详尽。《通鉴长编》是采用大事记的方式按每天发生事项直录,一日事项往往多起,一事又往往跨时多日,因而每要了解一件事来龙去脉还得进行归纳整理。宋杨仲良所撰《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有关唐介被贬事件,《本末》归纳后曰:
    皇祐三年(1051年)十月丁酉,殿中侍御史里行唐介责授春州别驾。初,张尧佐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目四使,介与包拯力争,又请王举正留百官班,卒夺宣徽、景灵二使。顷之,复除宣徽使、知河伯。或以谓补外不足争,介以为宣徽次二府,不计内外,独争之。上谕唐介除拟初在中书。介言当责执政。退,请全台上殿,不许。自请贬,亦不报,于是劾宰相文彦博:“专权任私,挟邪为党,知益州日,诈间金奇锦,因中人入献宫掖,缘此擢为执政;及恩州贼平,卒会明镐成功,遂叨宰相;昨除张尧佐宣徽、节度使,臣累论奏,面奉德音,谓是中书奏拟,以此知非陛下本意。盖彦博奸谋迎合,显用尧佐,阴结贵妃,陷陛下有私于后宫之名,内实自为谋身之计”。又言:“彦博向求外任,谏官吴奎与彦博相为表里,言彦博有才,国家倚赖,未可罢去。自彦博独专大政,比所除授,多非公议,恩赏之出,皆有寅缘。自三司、开封、谏官、法寺、两制、三馆、诸司要职,皆出其门,更相授引,借助声势,威福一出于己,使人不敢议其过。乞罢彦博,以富弼代之。臣与弼亦昧生平,非敢私也。”上怒甚,却其奏不视,且言将加贬窜。介徐读毕,曰:“臣忠义激愤,虽鼎镬不避,敢辞贬窜?”上于座急召二府,示以奏曰:“介言他事乃可,至谓彦博因贵妃得执政,此何言也?”介面责彦博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于上前!”彦博谢不已。枢密副使梁适叱介下殿,介辞益坚,立殿上不去。上令送御史台劾。介既下殿,彦博再拜言:“台官言事,职也。愿不加罪。”不许。乃召当制舍人即殿庐草制而责之。时上怒不可测,群臣不敢谏。右正言、直史馆、同修起居注蔡襄独进言:“介诚狂直,然容受尽言,帝王盛德也。必望矜贷之。”翌日己亥,中丞王举正复上疏,言责介太重,上亦中悔,恐内外惊疑,遂劾朝堂,告谕百官,改介英州别驾,复取其奏以入,遣中使护送介至英州,且戒必全之,无令道死,而介之直声自是闻天下。
    上面两段文字虽繁简有别,但所叙事件和人物表现是一致的。在所涉及的人物中,除张尧佐与张贵妃未直接露面外,其余各人,都有颇耐人寻味的表现。简析这些表现,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先小人后君子型,指仁宗皇帝和文彦博。先说仁宗帝,他是北宋第四任皇帝,在位近40年,也是在位最久的一任皇帝,之所以身后谥为“仁宗”,是其生性宽容仁爱。尽管如此,当臣下唐介毫不留情当着百官的面,先是要求罢张贵妃叔父张尧佐的冗职,继尔揭露当朝宰相文彦博曾因贿赂张贵妃而得宰位,仁宗竟恼羞成怒,当场贬唐介于岭外。这是他心胸狭窄的一面,也是小人心态的表现,虽然这表现在常人看来也情理之中,毕竟有失天子情怀。事过一晚,第二天,中丞王举正见仁宗怒气稍息,及时进劝,说责罚唐介太重。仁宗也开始理智起来,知道唐介犯颜直谏实出言官之职,且所言皆为事实。但圣旨既降,成命难收,遂采取补救措施:将较偏远的贬谪地春州改为英州;派中使一路护送,以免途中出现不测;重新审视唐介奏章,也将文彦博(亦是文彦博自辞)贬窜许州为地方官。“庚子,礼部尚书、同平章事文彦博罢为吏部尚方、观文殿大学士、知许州。”(见《续资治通鉴长篇·皇祐三年》)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使仁宗帝因张贵妃受贿而受到伤害的帝王风范,一下得到恢复并愈高大起来。再说文彦博。当朝宰相文彦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在百官中无与伦比。但他怎么也未料到,因张尧佐事情被唐介当众揭穿老底。查检文彦博涉事缘由,《通鉴长编·皇祐三年》记曰:
    或言张尧佐,彦博父客也。彦博知益州,贵妃有力焉,因风彦博织灯笼锦以进。贵妃服之,上惊,顾曰:“何从得此?”妃正色曰:“文彦博所织也。彦博与妾父有旧,然妾乌能使之?特以陛下故尔。”上悦,自是意属彦博。及为参政知事,明镐讨王则未克,上甚忧之,语妃曰:“大臣无一人为国了事者,日日上殿何益?”妃密令人语彦博,翌日,彦博入对,乞身往破贼。上大喜。彦博至恩州十数日,贼果平,即军中拜相。议者谓彦博因镐以成,其得相犹妃力也。
    张、文两家有世交,文彦博能知益州(今成都)也得于张贵妃的相助。为报答张贵妃,便着人专织灯笼锦以献。后来文任参知政事(副相)时,又得益于张贵妃向其透露仁宗急需一个领军平反的人为其分忧。文即请缨前往,十几天便凯旋而归,由此军中拜相--副相转为正相。为再报张恩,文彦博便一而再,再而三(其间被唐介、包拯等几次所阻)以中书省名义奏请任张贵妃叔父张尧佐领四地使衔,以致触犯众怒。至于有其他史料说,蜀锦乃彦博夫人送贵妃,这与文亲自送并无本质区别。在封建社会,岂有妻子送礼不经丈夫同意之理?由此可见文彦博的小人之举。然颇感意外的是,事败后,尤其是被唐介当着朝廷百官面揭露,不啻于被当众剥光衣服遭羞,按一般常理,当事人为顾面子会坚决否认,文彦博却供认不讳。不仅如此,当唐介被仁宗帝为挽自身和文彦博脸面,一怒之下逐其下殿贬其远窜时,文彦博非但未幸灾乐祸,反而为唐介求情:“台官言事,职也。愿不加罪。”事后,彦博又自请辞职远贬获许。如果说,文彦博当场认错、当场为唐介求情及事后请辞远贬是迫于无奈或出自虚伪的话,几年后文彦博对唐家父子的态度却足证其真心。宋人日记《石林燕语》有则记载曰:
    文潞公为唐质肃所举,罢,质肃亦坐贬岭外。至和间稍牵复为江东转运使。(此下似有脱字)潞公复相,因言:“唐某疏臣事固当。初贬已重,而久未得显擢,愿得复召还。仁宗不欲,止命还官。
    文彦博因唐介所举被贬,官复原职后,尚未忘记为唐介求情召还原职。仁宗当时虽不答应唐介还京官复原职,但允还官。《纪事本末》记曰:
    (皇祐)四年正月辛亥,徙英州别驾唐介为金州团练副使、监郴州酒税。三月戊辰,金州团练副使、监郴州酒税唐介为秘书丞。六月壬辰,秘书丞、监郴州酒税唐介为主客员外郎、通判潭州。五年八月丁未,主客员外郎、通判潭州唐介为殿中侍御史里行、知复州。庚午,新知复州、主客员外郎、殿中侍御史里行唐介为殿中史御史,充言事御史,遣内侍赍敕告赐之。介贬斥不二岁复召,议者谓天子优容言事之臣,近古所未有也。
    

这种事例自古以来确实很少,一个曾弄得皇帝下不了台的贬臣,居然在不到二年功夫,不仅调回朝廷,还升了官职。这其中除体现了仁宗帝”优容言事之臣“的君子风范外,文彦博的荐举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