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围绕唐介被贬事件所展现的各色人物(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国学网 唐为人 参加讨论

    

唐介去逝后,其次子唐义问任转运判官,有一次竟与任太尉的文彦博相遇西京(洛阳)。宋人日记《邵氏见闻录》记曰:
    元丰间,文潞公以太尉留守西京。未受印,先就第坐,见监司府官。唐介参政之子义问为转运判官,退谓其客尹焕曰:“先君为台官,尝言潞公。今岂挟为恨也,某当避之。”焕曰:“潞公所为必有理,姑听之。”明日,公受府事,以次见监司府官如常仪。或以问公,公曰:“吾未视府事,三日见庶僚也。”既受印,河南知府见监司矣。义问闻之,复谓焕曰:“微君殆有失于潞公也。”一日,潞公谓义问曰:“仁宗朝,先参政为台谏,以言某谪官,某亦罢相判许州。未几某复召还相位,某上言唐某所言,正当臣罪。召臣未召唐某,臣不敢行,仁宗用某言,起参政通判潭州。寻至大用,与某同执政,相知为深。”义问闻潞公之言,至感泣。自此出入潞公门下。后潞公为平章重事,荐义问以集贤殿修撰,帅荆南。潞公德度绝人如此。
    于戏,笔者所叹者非文彦博之先前犯错,而叹其知错必纠,且以君子风范待政敌父子,谓其为北宋大政治家,名不虚也!
    第二类先君子后小人型,即吴奎和包拯。吴、包两人与唐介同为台谏言官,(在《宋史·列传》中,三人本传竟也同在一章),且联名奏阻张尧佐职夺四使,为国同忧,不能不谓君子。然当事涉当朝宰相时,形势骤变,吴、包两人临阵退却,当了逃兵,任由唐介与皇上廷诤。
    宋人《东轩笔录》云:
    唐子方始弹张尧佐,与谏官皆上疏。及弹文公,则吴奎畏缩不前,当时谓拽动阵脚。及唐争论于上前,遂及奎之背约,执政又黜奎。
    这就是小人的下场!吴奎因与文彦博是表里亲戚而中途背盟,不料反亦被执政同僚罢黜,当场撤职远贬了。
    笔者读宋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篇》,发现有宋一代上疏奏折最多者莫如司马光和包拯,当然,两人文笔不在一档次,所奏内容也有别。司马光文笔潇洒自如,内容也多为对当朝天子的劝谕或为国事出谋画策;包拯文笔笨拙滞呆--曾遭欧阳修就批评,要他好生学习写作--内容多为弹劾官僚。奏阻张尧佐揽职一事,也是先由包拯发起的。其奏词洋洋洒洒,非把张尧佐拉下马不可,这里因篇幅关系不录。可是当百官廷争张尧佐事件,尤其事涉宰相文彦博时,包拯噤声了。更难以相象的是,包拯竟然反戈一击,对同壕战友落井下石。唐介因廷诤融怒皇上,被当廷削职,贬窜岭外。事后,包拯乘机在皇上跟前奏了一本。《纪事本末》道:
    辛丑,起居舍人、知谏院吴奎知密州。包拯奏乞留奎,且言唐介因弹大臣,并以中奎,诬惑天听。上曰:“介昨言奎、拯皆阴结文彦博,今观此奏则非诬也。”
    因阴结当朝宰相而放弃原则,包拯所作所为,连皇帝老子都看不过意而感叹,自然不予理会。呜呼,不读史,谁能知道当今世界被奉为公平、正义化身的铁面无私的包公包大人,会有卑劣的小人伎俩?
    第三类纯君子型,指蔡襄、王举正、梅尧臣、李师中。蔡襄与王举正当时并非与唐介、包拯联名奏劾张尧佐成员,当唐介因揭文彦博被仁宗帝贬谪而孤立无援时,时任同修起居注的蔡襄,不顾皇帝盛怒,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于百官中仗义执言,请求皇帝宽宥唐介。对此,《宋史·蔡襄传》也有记载:
    唐介击宰相,触盛怒,襄趋进曰:“介诚狂愚,然出于进忠,必望全贷。”既贬春州,又上疏以为必死之谪,得改英州。
    看来,蔡襄不仅当廷为唐介辩护,第二天仍苦求皇上勿放逐唐介太辟之处。王举正时为中丞,当唐介等欲奏张尧佐事时,仁宗已有退朝之意,王却仍留百官听取介等奏议,此已担风险,介被贬第二天,又上疏求改贬春州为英州。正因蔡、王二君之奏,致仁宗初衷稍改,贬唐介到条件较好的英州去了。大诗人梅尧臣因唐介事有何表现,除上引资料略提外,详情失考。李师中(承之)时任待制,也以正直名世,闻唐介因击宰相而遭贬谪,甚为不平,遂于唐介出京时,赠诗一首,以表达对唐介的崇敬和对吴奎、包拯等的卑视。其诗见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
    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如山。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
    四是纯小人型,指梁适。梁适时任枢密副使,唐介等廷争时,也是在场之人。本来事不关己,默守一旁也就罢了,然而他却站出来轰唐介下殿,既越权(还有枢密使在呢)又粗暴,纯小人之举也。后梁也曾官至宰执,但因为官不正,同样被弹劾下台,此是另话。
    笔者至此,也不能不叹:“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之说,读唐介被贬故事,观其中人物表现,至理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