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评曼宁《全球史导航》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 田 婧 参加讨论
帕特里克·曼宁教授(Patrick Manning)所撰写的《全球史导航:历史学家创造世界历史》(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于2003年由纽约帕格雷夫麦克米兰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出版。本书旨在对作为教学和研究领域的全球史加以概述和评论,适合历史学者、教师、学生及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历史学者可从中获得对既有研究的很全面的梳理和评述,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可通过它拓展知识并建立一个规范的全球史知识框架,中学及高校的历史教师可利用它进行教学准备,而广大历史爱好者则可从中得到一个宏大的知识视野。
    在这部著作中,曼宁教授对全球史进行了全面而翔实的总结,内容涵盖了全球史作为一门历史学二级学科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研究与教学现状等。本书出版后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史学者和师生的强烈关注,好评如潮,被认为是探索全球史学科进程的新成果。“大历史”倡导者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认为,本书“综合全面,是急速发展的全球史领域的入门指导。是对这一学科的发展状态的最全面的述说”。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史蒂芬·拉普(Stephen Rapp)认为,本书是曼宁颁发给全球史学科的一张“智识证书”。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大学的李卡德·杜彻斯尼(Ricardo Duchesne)更是说,本书是最好的全球史教研指导书,它告诉你在21世纪初期的今天应如何写历史。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承担了本书的中文翻译。笔者有幸参与了本书部分章节的翻译工作,现仅结合自己阅读、翻译的切身感受,对本书的作者和内容进行评介。
    帕特里克·曼宁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全球史教授,也是“全球史网站”(World History Network)的负责人。1969年,他于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主题为非洲南达荷美经济史。在威斯康辛读书时,他就已是世界历史爱好者团体的一员。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威斯康辛大学对全球史研究生的培养情况。[①]1984年至2006年,曼宁教授在美国东北大学任教,并于1994年创建了全球史中心(World History Center)。2004年至2006年,他出任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教学部副主任。多年来,曼宁教授指导并培养出多位优秀的全球史博士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与教学经验,发表了多篇论文和书评。随着其学术视野的扩展,他的研究领域也由最初的非洲史,发展为全球史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模式、全球史学史和全球史编纂、世界历史中的移民问题、人口史、早期人类史等。作为全球史坛的一员老将,曼宁教授既熟知各路学者、教师,也曾亲历过几次重大的全球史学术论战。正如他在致谢部分所写到的:“过去十二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全球史研究生教育工作,从中获得了我所能期待的全部学术兴奋感”。[②]“我素来对历史中的全球互动研究感兴趣。非洲和非洲移民的今昔,向我展现了世界历史中的一些最清楚的例子。除了做学术研究以外,我还希望能够致力于创建一些机构,以将全球史变成一个主要研究领域。”[③]
    全球史是一个年轻的专业,研究人类社会间的相互联系,对于今天的世界具有很大的意义。然而,全球史近年虽愈发繁荣,但却由于缺乏严谨和系统的体制建设以及正规的研究生培养,而导致其研究具有很大的业余性质,不能真正实现其学术目标和现实作用。正如曼宁总结的,“全球史尽管已经有了蔚为可观的成就和进步,但是仍停留在业余的舞台上。只有当它能够吸引必要的支持与资助以建立研究和教学机构时,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专业研究领域。”[④]因此,一本提纲挈领的全球史概论性著作便成为了必需。本书正是填补了这一知识空白,为全球史研究增添了严谨性与专业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不仅是一本很好的教学手册,也是一份有力的学术倡议书;不仅是本领域迅速成熟的标志,也是未来研究方向的指针。
    该书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从全球史学科的五个不同方面着手,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全面的全球史学科图景。
    第一部分追溯了世界历史的演进历程。作者将全球史的起源上溯至古希腊、古代中国等的哲学思想,认为虽然古代的世界历史著作偏重于哲学思辨而不足于史料论证,但是它们所提出的问题却存在着明显的连续性,所以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对象。19世纪专业历史学的出现将全球史挤到了“业余”、“荒唐”的尴尬境地,全球史的宏大视角受到普遍怀疑。直到1963年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出版后[⑤],“全球史”才过渡到“全球史”并逐渐获得专业历史学家的认同。作者将全球史的发展划为两条“道路”,或称“研究思路”:其一为关注文明、国家、政治、社会秩序和经济问题的传统“历史学”思路,其二为近代新出现的以新资料和跨学科方法为基础的“科学-文化”思路。近几十年来,生物学、环境科学、基因学、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文学研究等学科都产生了众多新发现,大大拓宽了全球史的视野和资源。这两条道路各有优势,互不排斥,但作者认为全球史在当代呈现繁荣的根本原因还要归功于“第二条道路”。不同时代的历史问题和历史解释是不同的,历史学家应该不断重读和重新思考以往对全球问题的研究,并要紧跟最新的学术前沿。“今天的全球史学者有一个任务,就是将推理、逻辑和证据融合成一个连贯合理的历史分析,目的是为过去的变迁和联系提供宏观的、解释性的和证据充分的评价。”[⑥]
    第二部分关注与历史学有关的众多学科领域的近期发展情况,涉及到20世纪末历史学领域出现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视角和新理论。首先,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等专业的新理论、新材料拓宽了历史学的学科边界,打造出一个激动人心的“世界中心主义”的历史观。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历史学者资料储存和检索的方式,提高了沟通联系的效率。其次,区域研究的兴起很大程度地拓宽了历史学的空间和时间视角。区域研究让全球史的主题跳出了传统的地中海和欧洲帝国史。但这也出现了一个困境:从区域研究衍生出的全球史研究,倾向于把全球史当作各大陆区域间的比较,而不去探求全球模式或大陆间的互动。最后,全球研究的出现也推动历史学者对全球性历史进程进行解释。全球研究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点,将“世界”作为一个社会和经济的分析单位。但是全球研究也让全球史学者处在了一个相对孤立的境地,因为全球研究倾向于分析并解决当今和未来的经济、环境和国际关系问题,很少关注问题的历史维度。
    作者在第三部分对全球史各个研究方向的近期进展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总结,对当代全球史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争论做了清晰的梳理。作者将既有的全球史研究成果分为七类: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科技史、环境史、健康史、文化史,随后分章节对这七个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加以评论,并且着重叙述了各研究方向中需要研究的研究议题(research agenda)。例如,政治史和经济史关注的主要问题有政权统治、商品及服务的生产、消费和贸易问题;科技史关注人类控制自然的工具;环境史强调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文化史则将重点放到人类经验和人类认识的所有表象上。本部分的最后一章梳理了全球史领域内重要的学术争论,并且强调全球史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明确本领域内的学术争论,不断更新研究议题。
    前三部分展示了全球史的成长和现状。第四、第五部分作者笔锋一转,开始执起教鞭,耐心地指导读者如何在全球史的浩瀚海洋中进行学习与研究。第四部分讲述了如何做出一项史料翔实、论证扎实、视角广阔的全球史研究,例如,如何选择地理范围、时间段和研究主题,如何制定研究设计以及区别各种各样的研究框架和研究策略,如何设计、执行、核查、表述一份研究。作者表示,对于如全球史一般宏大和多样的学科来说,根本不存在某一种通用的研究方法。但是全球史若想进一步发展成规范严谨的专业领域,则必须对自己的方法、逻辑、研究手段等问题,以及本领域的独特性,有清晰的自我认识。“全球史确实有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全球史研究在研究思路上保持某种共性,其程度与全球史领域内研究主题和研究规范多种多样的程度相比,毫不逊色。正是这种共性,不仅在研究层面上,也在研究方法上,将全球史区别于地区史及专门史。”[⑦]全球史学者在选择研究议题、形成假设和核查结论时,必须以极高的清晰性和严肃性为目标。曼宁所提出的研究步骤并不会被所有历史学者接受,但是对于“将全球史建立成一个学术性强的学科”这个目标来说,他的努力意义很大。
    第五部分讨论了威斯康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伯明翰大学、夏威夷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美国高校的全球史研究生课程设置,并针对全球史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职业拓展的教师以及历史爱好者提出了建议。作者强调了正规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以全球史为‘母语’的稳定的历史学家群体”。[⑧]这一部分的观点主要基于作者十余年来在东北大学和全球史中心的经验。东北大学是全球史博士生培养单位,对全球史的教师进行职前培训,拥有全球史资源中心,也开办了无数次教师职业拓展培训班。作者详细介绍了课程安排、课堂操作、语言学习、资源获取等与我们的学习研究密切相关的内容。他将全球史比喻成一只船,若没有舵的导航,则会一直随波逐流;而掌舵的方法,就是拥有一套清楚明确的学科发展方案。
    纵观全书,可以发现它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构筑了完整的全球史研究与教学框架。本书的五大部分分工明确,结构清晰,从历史溯源、产生背景、研究成果、研究方法、教学方法等五个方面,构造出一个完整的全球史学科框架。五部分皆独立成章,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直接阅读。而通读该书后,又可获得对全球史的全面认识。此外,该书将历史研究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学术研究而言,该书用极大的篇幅追溯了全球史学科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让历史教师可以轻松且清楚地获得学术前沿信息,也让正在进行科研的研究生得到了参考资料上的有力的臂助;就课堂教学而言,本书提供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从课程安排和内容设置,到如何指导一门全球史的研究生讨论课,再到如何给研究生设计学期作业,使研究者可以近距离了解中学和高校的课堂实况,明确学生的知识需求。本书的观点尽管是得自于美国的教育教学经验,也是针对美国学校进行的设计编纂,但就沟通研究与教学而言,亦十分值得中国史学界和教育界借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