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不囿旧说,勇于创新。作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思考,对全球史学界注重不够或长期争论的一些重要的概念及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个人见解: 1、研究议题(research agenda)。这个词汇并非作者首创,但是对其进行规范和界定并将其上升为全球史领域的重要术语和研究步骤[⑨],却是本书的功劳。作者依据问题产生的来源,将历史学关注的问题划为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两类,也依据问题性质而划为起源问题、时间问题、动力问题和遗产问题。作者据此对每个研究方向所涉及的研究问题进行分类和总结,制作出了多种研究议题清单。这种学术思路很有启发性,对于全球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2、转换视角与核查解释。进行研究设计时,研究者需要精心考虑自己研究所处的层面和所涵盖的范围。作者认为研究者应该在“当地”和“全球”等多个层面转换,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多角度考察,因为任何一个单独的层面都不能完全说明该层面的真理,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国家还是世界。[⑩]在做出结论后,研究者应该立刻进入核查环节。作者在第十八章中着重强调了核查环节的重要性,因为历史学家有责任对其研究结论的真实性进行确认。作者提供的操作方法也有很强的可行性,对于核查研究结果的提议也十分新颖,非常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应用和发展下去。 3、探索性比较。在作者提供的一套完整的全球史分析步骤中,[11]笔者认为探索性最具原创性,也最富指导意义。学者在选题与制定最终的研究设计之间应该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对研究题目进行考察,这些题目可以涉及极为广阔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和主题范围,目的是发现题目间的联系和共性。曼宁将这一阶段称为全球史研究的“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鼓励历史学学者也要尽可能大地拓展思维,放飞想象,用开放的眼光探求各种可能的解释方案。 4、全球史与理论。作者多次强调全球史学者应该大量吸收其他学科的新材料、新方法和新理论。就材料和方法而言,不论是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还是艺术和自然科学,历史学对它们的利用已不在少数。然而,最难令历史学者涉足的莫过于理论层面。出于历史学的特性,历史学者总会将理论置于经验性数据的从属位置。但是作者认为,历史学家显然要积极学习其他学科的各种新理论,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历史研究中。全球史学者应该成为“学科领域的新思想的接受者”,然后再上升至“一个新位置”,成为“各种方法的集大成者”。[12]最好的历史学家应该能够对既有理论虚心学习,提出批判,并且创造出新的理论。 第三,以非洲史作为全球史研究思路的范本。作者十分推崇非洲史对于全球史研究的指导意义,这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征。曼宁作为一位非洲史专家,著有多部非洲史专著,[13]对非洲史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他认为全球史应该是严格关于“互动”的,应该讲述全世界所有地区平等的互利、共存的历史,而非洲正是“一个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都有联系的区域”[14],非洲史“强调相互联系,而非支配关系”[15],因此一部真正讲述世界联系的全球史,应该从非洲史中汲取养分。作者在勾画全球史理想图景时,自然而然地突出非洲历史的研究案例及插图。例如,詹·万斯纳(Jan Vansina)的《雨林之路》[16]一书在本书中就占据了最多的篇幅。《雨林之路》考察了16世纪大西洋世界的影响到来之前,班图人穿越赤道雨林带的迁徙和文化联系,[17]重点讲述了班图人在分散到中南非洲、东非沿海和南非的旅程中,对其他民族和文化的吸收。作者认为这种互动与交流即为全球史研究的典范。此外,曼宁还将菲力蒲·柯廷和沃勒斯坦这二位出身于非洲史的学者誉为全球史的“缔造者”,对他们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柯廷是曼宁博士论文的导师,为非洲史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8]沃勒斯坦最初的著作也以当代非洲政治为主题。[19]“虽然他(沃勒斯坦)显然从20世纪的非洲跳跃到了16世纪的欧洲,但是其思想无疑具有极大的连续性。”[20]总之,本书具有明显的“非洲味儿”,作者凭借多年非洲史研究所积累下来的经验,用一个个真实的研究案例向我们展示了非洲史研究视角可供全球史的借鉴之处:我们可学到如何写一部真正的全球史,可以了解种族歧视的欧洲中心主义根源,能够知道如何研究和分析一个小村落或一个小地方,也能够明白如何用全球史的笔法撰写一部国家史。 第四,对全球史及其未来进行反思。作者从一位全球史阵营中的“老将”的角度出发,对全球史的概念、困境与应对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认为全球史定义的模糊性是阻碍其发展的一大因素,故赋予其一个明确的学科界定是当务之急。作者建议创造一个“有弹性”的定义:全球史是“一个研究和教学领域”[21],是“直接探讨或间接涉及联系与普遍模式的研究”[22],是“关于全球人类共同体中的联系的故事”[23],是“一个研究领域,它关注发生在各独特的整体间或体系间的历史联系”[24],是“以‘联系’而非‘孤立’为假设基点的历史研究”[25],是“采用一系列分析视角和一系列社会视角进行解释的研究”[26],它“强调联系,多种视角,以及大范围的模式……消除国家的疆界限制”[27],“根据所采用的研究模型,以各历史因素间的互动为基点,解释时代变化”[28],所以“现阶段……主要应关注辨认并证明变化和互动的全球性模式”[29]。简言之,“全球史的特点就是联系。‘联系’是最能体现全球史研究特色的一个词汇。它既承认地区性和独特性,同时也能唤起人们对宏观模式的关注。”[30] 全球史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正在被边缘化,作者对这一困境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应建立一套精密的方法体系,即需要有一种全球史解释方法。全球史学者应广泛利用各种材料作为史料,也应不断转换于各种视角和思路之间。这虽然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地重复研究,但也让我们能更好地去核实一个结论,以免因为“近视”而得出肤浅、苍白和片面的解释。其次,应关注和精简出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例如近代以来欧洲在世界历史上的位置,20世纪的流行文化等等,都值得我们从全球史的角度出发,在全球层面考察各种各样的互动。 第五,书目翔实,雅俗共赏。本书附录部分的参考书目对上千本从古至今的全球史和全球史著作进行了梳理,按照史学史的时间段对其进行断代分类:从古代至19世纪末的历史哲学家时代,对世界历史进行大综合的1900至1964年代,按照主题对世界历史进行分析的1965至1989年代,以及从1990年起全球史成为专业历史学研究领域的今天。这种对全球史史学史的断代法十分独特,是作者的一项很有启发的洞见。这份参考书目完整清晰,既能让教师据此备课,也可方便学生复习备考;既有利于研究者的文献检索,也能让广大历史爱好者据此安排自己的读书计划,实为本书一大亮点。就笔者个人而言,在读完本书后,便将自己的年度阅读书单扩展了近三倍。此外,本书的写作口吻亲切平实,作者将读者置于对话者的位置上,一起讨论全球史这个令人激动的新领域。事实上,本书的专业性很强,涉及到史学史、历史哲学、文献处理、后现代批判、具体研究等等;信息量也很大,作者有时甚至会大胆涉足生物进化论、数学系统论等为大部分历史学者所不熟悉的自然科学领域。然而,作为“对话者”,作者权威但并不专断,以开放亲切的态度,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导航”,与读者共同思考。 毋庸置疑,本书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本书没有从整体角度对全球史研究的重要性进行辩护。笔者认为,任何新兴的学术计划、教学创新,乃至试验性的研究设计,都需要有细致谨慎的合理性论证。在全球史学者看来,全球史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从非政府组织到多国公司,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国际性社会越来越需要在全球史和全球性事务方面受过专业训练的专家。而就培养一个世界公民的伦理意识而言,全球史的重要性也绝不亚于民族国家史。然而,不论学术界的共识是多么普遍和深入,对于大众和其他学科的学者来说,它却并非不言而喻。所以,笔者认为,全球史学科发展并非只有专业化便足够,本书若增加对全球史的合理性解释和论证,则会更加完整。 其次,书中所论及的研究范围(scale)问题对于全球史至关重要,但本书对此的阐释略显模糊。根据作者的观点,全球史的研究范围包括时间范围、空间范围、主题范围等,研究框架则由“联系”和“跨文化交流”等概念来搭建。然而,什么样的跨文化交流可算作全球史?其“规模”需要多“大”才可以?作者认为,面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我们必须“划定出与之相关的最大的地理区域,然后探索地区互动的类型和动力”。[31]这便让“全球史”的范围更加模糊了:什么是“大”、什么是“全球”?例如,大部分学者都会同意对蒙古帝国内跨文化互动的研究属于全球史范畴,因为它所覆盖的地理疆域和文化区域十分广大。但是如果研究对象变成高加索山区或中国的河西走廊的跨文化交流,这或许就会引发讨论了:尽管它们具有文化上的多样性,但是地域范围却有限。全球史研究是不是必须要以多个地区为研究对象?如何定义这样的地区呢?如果所有研究跨区域交流的历史著作都算全球史,那么“全球史学者”的数量无疑会“骤增”。因此笔者认为,曼宁用“最大”来定义“规模”和“范围”或许略欠清晰。 曾经,我们认为全球史只是一种教学思路,认为全球史只是对既有历史知识的综合,所以并不费心对其进行概念化和学术研究。曼宁通过《全球史导航》洪亮而有力地道出:全球史是历史学学科体系下的一个新专业,是让我们转变传统的时间观和空间观的新视角,值得我们在它的探索道路上不断前行。总而言之,《全球史导航》作为一本“导航”性质的概论性著作,是相当成功的。 [鉴于中美两国学者对“world history”含义的界定有所不同,美国学者所谓的“world history”在中国实为“全球史”(global history)之意,故笔者将该书中的“world history”统译为“全球史”。] [①]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p. 327-328. [②]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 viii。 [③] 参见曼宁在全球史网络的个人简历:http://www.worldhistorynetwork.org/manning/。 [④]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 xii. [⑤] William H. McNeill, The Rise of the We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⑥]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 36. [⑦]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313. [⑧]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332. [⑨]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p.183-185. [⑩]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p. 266-267, 298-299. [11]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p. 313-323. [12]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142. [13] Patrick Manning, Slavery, Colonialism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ahomey: 1640-196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Francophone Sub-Saharan Africa 1880-198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Slavery and African Life: Occidental, Oriental and African Slave Trad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History from South Africa: Alternative Visions and Practices,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Globalization of Forced Labor, Aldershot, U.K.: Variorum, 1996. [14]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xi. [15]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xi. [16] Jan Vansina, Paths in the Rainforests: Toward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radition in Equatorial Africa,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0. [17]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p.240-246, 254. [18] Philip Curtin, Disease and Empire: The Health of European Troops in the Conquest of Afric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Death by Migration: Europe‘s Encounter with the Tropical Worl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Plantation Complex: Essays in Atlantic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The World and the West: European Challenge and the Overseas Response in the Age of Empi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etc. [19] Immanuel Wallerstein, Africa, The Politics of Independenc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1; Africa: The Politics of Unity.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7. [20]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62. [21]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ix. [22]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1. [23]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3. [24]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7. [25]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116. [26]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264. [27]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273. [28]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301. [29]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311. [30]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 378. [31] Patrick Manning, Navigating World History: Historians Create a Global Past, p.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