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魏书》大秦传释解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大学历史系 王德龙 参加讨论

据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的《从大秦传看西域的地理》(注1)一文,德国学者夏德(F.Hirth)﹑万斯特罗(Visdelou)以及白鸟库吉本人都对《魏书》大秦传做了解释。后来,另一位日本学者榎一雄也对《魏书》大秦传做了解释(注2)。但是,他们彼此的解释是不同的。由于受他们这个学说的影响,且此传又被看作是东西交流史上的重要记载,于是我也对此传做了研究。研究的结果是自己对此传的理解与他们的学说大不相同,并觉得此传中似有脱字现象,因此,在这里将鄙见所述如下。
    《魏书》大秦传说:
    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犹渤海也,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两海之间。……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四’当为‘回’的误字。从中华书局校点本)万余里。于彼国观日月星辰,无异中国。而前史云条支西行百里日入处,失之远矣。
    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在《从大秦传看西域的地理》一文中,将在今埃及境内的临地中海的Alexaandria比定为此传中的“黎轩”。仔细读一下这个传,这个比定是十分正确的。但是,他将这里的“海曲”解释为“海湾”,这就不敢赞同了。因为渡“海湾”的距离是没有一万里的,与下文不符。我认为:“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一句是从临波斯湾的条支乘船出波斯湾,经阿拉伯海再入红海直达其南岸,也就是从条支乘船沿阿拉伯半岛直达红海南岸,然后再到北岸,这一段海路的距离是一万里的意思。从“其海傍出,犹渤海也”的文句来看,此传可以表明,北魏时代的中国商人已经渡过了这一段海路。Alexaandria(即黎轩)的名字正是由他们通过西域传到中国的。“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一句是从安息临波斯湾的西界乘船沿阿拉伯半岛直达红海南岸,然后再至北岸到达大秦的意思。当时红海北岸是罗马的领地。“而东西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是一个难解的句子。从“其还傍出,犹渤海也”﹑“渡海曲一万里”﹑“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万余里”的文句上考虑,不难看出“东西”后面应当脱一个“海”字,即原文应当是“而东西海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亦即“东面的波斯湾﹑西面的红海与渤海相望,盖自然之理”的意思。即使原文上 “东西”的后面没有“海”这个字,“而东西与渤海相望”一句也应当理解为:“东面的波斯湾﹑西面的红海与渤海相望”这个意思。亦即,在古代,中国的丝绸﹑陶器等物品是从中国运到条支,再从条支通过这条海路运到罗马。条支的地理位置在《后汉书》上有详细的记载,想来当时的中国商人对通往条支的路是十分清楚的,这也可以算得上另外一条“丝绸之路”吧。
    必须指出:《后汉书·西域传》中说:甘英“抵条支,临大海欲渡。”这里的“大海”应当是指波斯湾,也就是甘英想从渡海﹑即渡“海曲”这一段海路去罗马。有人说:甘英所临的大海是地中海,这是没有史料根据的,是不足为信的。
    (注1) 原文是《大秦伝より見たる西域の地理》(《白鳥庫吉全集》岩波書店)
    (注2)《魏書粟特伝と匈奴フン同族問題》(《榎一雄著作集》第三巻、汲古書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