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染华墓志与冉闵史料 北魏染华墓志,1990年秋(一说1991年初)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城关镇杏元村东砖厂,现藏偃师商城博物馆,出土情况及墓志拓片的照片见发掘简报[2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所编《洛阳新获墓志》[24]、李献奇《北魏六方墓志考释》[25],也都收有染华墓志的拓片照片,并作了简短考证。 染华墓志叙父祖家世,提供了研究十六国时期的冉闵的新史料: 君讳华,字进乐,魏郡内黄人也。其先帝喾之苗裔,周文王之少子冉季之后。高祖闵,赵武帝初,封西华王,侍中、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黄钺大将军、录尚书事、武信王。赵祚既微,遂升帝位,号曰魏天王。群臣依皇图,奏改族,因即氏焉。崩,谥曰平帝。曾祖叡,仕燕散骑常侍、海冥县侯。祖兴,圣世太武皇帝安远将军、殿中给事、蒲阴伯。崩,赠辅国将军、洛州刺史,谥曰惠侯。父雅,孝文皇帝为辇曹给事,迁使持节、征虏将军、怀州刺史、北平侯,转武卫将军、北中将、光禄太府二卿。崩,赠平西将军、河州刺史,谥曰贞侯。 染华(465-524)墓志称高祖为染闵,即十六国时代的冉闵。案《晋书》卷一○七《石季龙载记下》,及《太平御览》卷一二○引崔鸿《十六国春秋》之《后赵录》[26],均作冉闵,而不作染闵。可是《元和姓纂》卷七琰部,冉、染两姓并收,其染氏条曰:“《石赵录》云,石季龙将染闵,魏郡内黄人,或作冉氏。”[27]所谓《石赵录》,当即崔鸿《十六国春秋》之《后赵录》。据此,唐人所见崔鸿原书,实有作染闵者。《元和姓纂》多处提到冉闵,或作染,或作冉,或作梁,案梁当是染字之误。《宋本广韵》卷三上声第五十琰部染字条:“又姓,石勒时有染闵。”[28]可见冉闵的确切姓氏,是作染,还是作冉,唐宋人已经难以明了,唐修《晋书》作冉,可能只是整齐体例的处理方法。 流传于日本的六朝文献中,也见有把冉闵写作染闵的例证。京都府东山区粟田口青莲院所藏《观世音应验记》写本(所谓吉水藏),据研究抄写时代在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包含三种《观世音应验记》,即南朝刘宋傅亮所撰《光世音应验记》、南朝刘宋张演所撰《续光世音应验记》以及南朝萧齐陆杲所撰《系观世音应验记》。据董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其中傅亮《光世音应验记》之第三条“邺西寺三胡道人”条,提到“石虎死后,冉闵杀虎”,其冉闵写作“染闵”。而同为平安时代末抄本的日本大阪府河内长野市天野山金刚寺藏《佚名诸菩萨感应抄》写本,是一部从佛教经典中抄出的汉文菩萨感应故事集,其中“观音菩萨”部分,亦有“邺西寺三胡道人”条,并且,也把冉闵写作染闵。[29] 可见,冉闵的姓氏,很可能本来应作染而不是冉。染华墓志是现存关于冉(染)闵姓氏第一手资料中最早的,虽然未必可据以否定冉氏说,却给染氏说提供了强证。 墓志云:“赵武帝初,封西华王,侍中、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黄钺大将军、录尚书事、武信王。”赵武帝,指石虎。案墓志所云冉闵在石虎初年封西华王,是不准确的。石虎即位之初,降号天王,亲王贬封为公,藩王降为县侯,冉闵没有封王的可能。据前揭《太平御览》卷一二○引崔鸿《十六国春秋》之《后赵录》,冉闵于石勒时期封西华侯,石虎即位后封修武侯。墓志西华王当为西华侯之误。《晋书》卷一○七《石季龙载记下》,石虎时封冉闵为兰陵公,改兰陵郡为武兴郡,冉闵为武兴公,直到石鉴即位,“以石闵(案即冉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武德王,墓志作武信王,德、信两字形近易讹,未知所是。 墓志又云:“赵祚既微,遂升帝位,号曰魏天王。”案据《晋书》卷一○七《石季龙载记下》,冉闵于东晋穆帝永和六年(350)“僭即皇帝位于南郊”,《资治通鉴》卷九八,《太平御览》卷一二○引崔鸿《十六国春秋》之《后赵录》,并以为冉闵称号皇帝而非天王,与墓志不同。墓志又称冉闵“谥曰平帝”,为史书所不载。案冉闵于永和八年(352)四月被前燕慕容儁俘杀,随后被慕容儁谥为武悼天王,而邺城之破在八月。史籍没有冉闵的太子冉智继位的记载,但是在这三个月之中,冉魏可能而且应当给冉闵一个谥号。染华墓志中的“谥曰平帝”,很可能就是当时邺城的冉魏朝廷所为。 染华墓志又称:“曾祖叡,仕燕散骑常侍、海冥县侯。”《晋书》提到的冉闵诸子有智、胤、明、裕,不见染叡。据染华墓志,冉闵诸子在慕容燕还得到了善待。染氏似在太武帝时候灭北燕后归魏,定居平城。染华本人在孝文前期曾经“出身应召”以“蹔卫皇宫”,并“得为领表”,可能是较低级的内行武官。 染华墓志叙高祖以下及染华本人之死,皆书“崩”,这种情况,在其它北魏墓志中虽然也偶有同例,但毕竟较为罕见,可能是私家殡葬时僭越礼制的行为。 [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安阳县文管会:《安阳北齐和绍隆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7年第1期。 [2]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文物出版社,1994年。和绍隆墓志图版见上册429页,录文见下册398-399页。 [3]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100页。 [4]万绳南:《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300页。案万绳南先生所记录和整理的这一段话,与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音乐”章论北齐末年宫廷西域胡化之若干段落相近,唯不见举证和士开之先为西域商胡等文字,中华书局,1963年,121-123页。亦可见陈寅恪先生下笔之谨严。 [5]周一良:《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见周先生所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175页。 [6]林宝:《元和姓纂》(附岑仲勉四校记本),中华书局,1994年,1233-1234页。 [7]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科学出版社,1958年,78页。 [8]姚薇元:《北朝胡姓考》,79页。 [9]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73页。 [10]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599页。 [11]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三一,商务印书馆,1958年,593页。 [12]《北齐书》标点本,中华书局,1972年,695页。 [13]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壹,图版见上册430页,录文见下册399-400页。[14]《宋书》卷九三《隐逸传》。“历世垂光”,传世陶集皆作“历世重光”,见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27页。 [15]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45页。 [16]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390页。 [17]《世说新语》轻诋篇“庾道季诧谢公”条,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晋隆和中,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今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谓之《语林》。时人多好其事,文遂流行。”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本,844页。同书文学篇“裴郎作《语林》”条:“裴郎作语林,始出,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亦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本,269页。裴启《语林》采集古今“言语应对之可称者”,遂成《世说新语》之前驱。《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小说家类收《语林》辑本二卷,马国翰序谓“刘义庆作《世说新语》,取之甚多”。 [18]《汉书》卷八七上《扬雄传上》所载《甘泉赋》“翠玉树之青葱兮”句下,颜师古注曰:“玉树者,武帝所作,集众宝为之,用供神也,非谓自然生之。”《后汉书》卷四○上班固传载《两都赋》“珊瑚碧树,周阿而生”句下,李贤注引《汉武故事》曰:“武帝起神堂,植玉树,葺珊瑚为枝,以碧玉为叶。” [19]《南史》卷四二《萧子云传》,记“百济国使人至建邺求书”;《南齐书》卷五九《羌传》,“(宕昌)使求军仪及伎杂书”;《南齐书》卷五九《河南传》,“拾寅子易度侯好星文,尝求星书,朝议不给”。 [20]李璧墓志,见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卷五,图版232,科学出版社,1956年。李璧墓志录文,见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118-119页。 [21]牟发松:《王融〈上疏请给虏书〉考析》,《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22]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384-385页。 [23]偃师商城博物馆:《河南省偃师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5期。 [24]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新获墓志》,文物出版社,1996年,图版见14页,录文及研究见200-201页 [25]李献奇:《北魏六方墓志考释》,载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画像砖石刻墓志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210-213页。 [26]《太平御览》卷一二○,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581页。 [27]林宝:《元和姓纂》(附岑仲勉四校记本),1149-1150页。 [28]《宋本广韵》,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本,1982年,314页。 [29]董志翘:《〈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页。这条材料承叶炜先生提示,谨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