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的概念,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1](P.145)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分析人的思想行为方式,是20世纪以来人类对性别中的“生物决定论”的挑战。该方法不仅提出了应从社会、文化的背景去理解男女两性角色,更强调了社会、环境对先天的影响,强调在社会生活中,一个性别不能脱离另外一个性别存在。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对西部民族地区民众的思想现状进行分析,对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各民族民众的思想现状,关注各民族民众的发展需求,提高各民族民众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力求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对西部民族地区民众的思想状况进行初步的探析。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2008年以来,笔者先后在西部地区的32个城乡的居民中进行了调研,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云南勐腊县、宁夏海原县、甘肃合作市、青海同仁县、四川红原县、甘孜县、贵州凯里市、西藏那曲县、新疆察布查尔县、广西蒙山县等。接受问卷调查的1463人中,性别结构为:男性749人,占有效人数的51.2%;女性714人,占有效人数的48.8%。年龄结构,涵盖了从16岁到72岁各年龄段的人群;在民族成分方面,涉及了西部地区的藏族、维吾尔族、回族、彝族、白族、傣族、壮族、羌族等32个少数民族;在民族宗教信仰方面,其信教人数921人,占调查有效人数的63%;在政治面貌上,涵盖了从普通群众到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民主党派人士等在内的各类人群;在学历层次上,包括了从文盲至大学博士研究生等各个文化层次(见表1)。 二、不同性别调查样本的思想状况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深化,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一方面,一些社会经济矛盾有日趋尖锐、激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受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正经历着从未有过的迷惘、混乱、冲突和新的整合。”[2]从西部民族地区的情况来看,总体而言,各民族民众思想状况的主流是良好而健康的;但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不同性别调查样本在思想状况方面既有许多共同之处,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大多数民众都具有较强的祖国意识、法制意识,但男性与女性在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随着爱国主义教育、普法教育的深入而持续的推进,西部地区广大民众的祖国意识、法制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基本上能把国家利益放到本民族利益之上,并且能够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矛盾和问题;遵纪守法的意识呈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这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但男女性民众在态度上存在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 调查显示,在祖国意识、民族意识、公民意识、宗教意识、地区意识中,男女民众中最看重的是祖国意识,分别为44.9%和36.5%,但男性的祖国意识比女性强,高出女性8.4%;女性的公民意识比男性强,高出男性5.3%(见表2)。 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促进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的认识,超过90%的民众都持赞同和基本赞同的态度。当问及“如果有人利用宗教进行民族分裂活动,您的态度”时绝大部分人的态度非常明确,表示不参与或坚决反对。应当引起重视的是,仍然分别有5.3%男性和3.6%女性持“支持并参与”的态度,而且男性比女性高出1.7个百分点,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教育引导。 在问到“如果有本民族的成员要求您参加国家法律不允许,但传说对本民族有益的活动时,您作为本民族的一员的态度”这一问题时,表示“坚决拒绝”的,女性为36.1%,而男性的比例为32.3%,比女性低了3.8个百分点;还有表示“会毫不犹豫地参加”的男性为7%,女性为5.5%,应引起重视。 又如,在回答“如果有人借宗教问题煽动民众闹事,扰乱社会治安,您的态度是”这一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坚决反对”,说明在当今的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企图利用民族宗教来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是一种极其不得人心并且绝不可能拥有广泛民众基础的痴心妄想。但男女性之间的态度差别较大(见表3),其中持“支持并参与”和“支持但不参与”态度的男性分别高出女性1和1.1个百分点,足见男性更容易被人所利用,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的严重暴力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 调查结果还显示,当前西部民族地区民众已经逐步形成了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思想意识。例如,在回答“当你和家人或朋友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选择“上法院”、“找律师”、“找政府”成为人们的主要选择,男性为74.5%,女性为69.6%,但男性在这三个选项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选择“找熟人帮忙”、“忍了”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见表4)。足见,男性更注重走法律和政府途径,女性更看重人际关系或选择容忍。 (二)大多数民众都有着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但男性与女性在取向上各有侧重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民众都有着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崇尚善良真诚、仁慈宽容、孝敬父母、敬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男女性对“要经常做好事,乐善好施”,“要以善行去谋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安宁与平和”、“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处,要善待自己和他人”等观念持赞同态度的比例均在90%以上,但少数人受市场经济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其消极观念也不容忽视。例如,对“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持赞同态度的人到达了31.4%;持“不劳而获”观念的达到14.5%;持“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观念的达到10.3%,其中男性高出女性7.6%;对“人与人之间要平等相处,要善待自己和他人”持否定态度的男性高出女性3.1%。 西部地区的环境、生活等条件较之东部地区更为艰苦,尤其是边远的农牧区,其环境和生活条件可谓非常恶劣,但西部地区民众对生活的态度其主流是乐观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西部地区民众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而且积极向上的,持悲观态度的民众的比例均不到4%。例如,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大多数人都持乐观的态度,但男女性在乐观态度的程度上有着明显不同,女性持乐观态度的比例比男性高出2.2个百分点;男性持很乐观态度比女性高出2.5个百分点。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现状持满意态度的比例均不到60%,男性的比例为55.4%,女性的比例为52%(见表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