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科技及其传承(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廖伯琴 参加讨论

    

显然,这是典型的“输血”式发展。这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发展工业生产、实现工业现代化是与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相违背的,是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不相适应的。这样的大工业系统在失去外部资助和支持后,其系统内部的持续发展能力便会逐渐消失。例如,广西南丹县的扶贫事实证明,任何外来扶助少数民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项目,对其民族文化都产生影响。如果扶助者对民族文化比较熟悉,而且花时间去了解被扶助的群体及其需要,那么,所实施的项目便会成功。否则便会对民族文化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会起破坏作用[15]。因此,西南民族地区不仅其系统内部的持续能力,而且其环境的持续能力都在减弱。鉴于此,是否民族地区的发展就该停止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又该如何发展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这显然必须从符合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发掘其现代经济建设的源泉。笔者认为民族传统科技便是能开发的源泉之一。
    三、少数民族传统科技开发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何为民族传统科技?从科学技术的循环加速机制来看,科学技术是一复杂的体系,它不仅有其内部结构,如,科学技术的内部思想、概念、定律、理论、方法、观察手段、实验仪器、数学工具等,而且还有其相互作用的外部环境,如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包括哲学、宗教、价值观、文艺甚至语言文学等)、教育等。若只注意科技的内部结构为“内部主义”,而只注意科技的外部环境则为“外部主义”,两者均不可取。
    在世界科技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大循环,它们并非是截然分开的。在科技、经济和人口的第一次大循环中(人类社会起点--18世纪产业大革命),科技发展的循环链条为:古代直观科技、手工工具--自然经济--人口微观分散,少量古代城市。从文艺复兴时期至20世纪30年代前,世界的科技、经济和人口处于第二次大循环中,其循环链条为:近代实验科技、机械系统--近代商品经济--人口微观点集中,城市形成。后来,从18世纪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到现在,科技、经济和人口处于第三次大循环。在后两个大循环中,科技发展存在着两种循环加速机制,即:第一循环加速机制为:理论--实验--理论;第二循环加速机制为:技术--科学--技术[16]。按这种循环机制说来看民族传统科技的内部结构,它的发展仍然处于技术--科学--技术循环加速机制,几乎没有理论--实验--理论循环加速过程。从传统科技的外部环境来看,其明显的特点是经济效益低,影响范围小,以家庭或师徒的形式传承。
    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其历史及地理上的种种原因,大多数的科技仍然处于传统科技阶段(也称为原始科技阶段)。它们长期以来局限于小范围的发展,以家庭作坊与小区作坊的形式存在。然而正是这些依赖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传统科技,才有着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它们既能维护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系统的内部持续能力,又能维护其环境持续能力。它们产生于传统文化,经过祖祖辈辈的改造传承,已与当地民族的生产与生活融为一体。例如当地民族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织染技术、酿造技术及建筑技术等无不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息息相关[17]。这些技术为当地民族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未造成环境的污染或过度使用。即使是引起经济学家、生态学家、植物学家、农学家和政府官员担心和焦虑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也有其生存的缘由。如有学者认为,刀耕火种也是人类的生态系统之一,无论是其耕地栽培作物子系统还是休闲地林产品子系统,产出的种类都是十分丰富的,基本上可满足山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需要。由于系统具有比较突出的自给自足的功能,所以特别适宜交通不便、商品经济不发达而又具有较多森林土地资源的山区[14](P196)。事实上,在滇西北与缅甸接壤的独龙江地区;在傈僳族、怒族等散居的怒江峡谷两岸高黎贡山较高海拔的封闭地带;在德宏景颇族等居住的交通不便的山区和中缅边境地带,刀耕火种还十分盛行。临沧地区西部的永德、镇康、耿马、双江等县山地有较多的草地刀耕火种轮歇地;历史上以刀耕火种闻名的沧源和西盟阿佤山区,刀耕火种仍在继续。勐海县布朗族聚居的西定、巴达和布朗山,刀耕火种仍是其主要的农业形态。当笔者在四川凉山州木里县俄亚乡考察时发现,当地对水的利用已有了明显的环保意识。流经俄亚大村的龙达河清澈见底,饮用水在上游(或引山泉入水井),人畜不得随意涉入;中游的河水湍急,其间安置了众多的小水磨房,村民以此磨面或发电等,并且小磨房的设计极其巧妙,恰倒好处地利用水的冲力或石磨的震动磨面或进食,既省力又省工,对水源又没有污染;而下游段则为人畜涮洗之处。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无污染水源现象。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民转向持续农业生产模式的关键在于应用系统工程方式,持续农业是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模式,它囊括了许多传统农业耕种技术和现代科技进步成果,而不是简单的农业机械化。目前发达国家持续农业的主要措施有:1)作物自然耕作法;2)保护性耕作法;3)病虫害综合防治法。这实际上强调了农业传统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19]。
    随着改革浪潮的深入,民族地区人们已意识到以开发传统技术脱贫致富的重要性,并随之已有了一些卓有成效的传统科技现代转换模式。在笔者的拙文中将其分为下列几类:1)情景演示型:注重原形展示。如布依族的石头寨,是一个非人造景观的旅游点。它以其独特的传统建筑,印染技术等吸引游客;2)资源利导型:注重资源合理开发,将本地特有的动植物及矿物资源开发作为拳头产品;3)集会边贸型:注重交流贸易、边境口岸的利用等;4)宗教依托型:利用宗教文化的凝聚力和传统制作及医药技术开发寺庙经济;5)简单扩大型:传统科技的要素不变,规模扩大。如安顺地区作坊式的蜡染厂,其生产过程、技术方法、工艺流程等均未改变,但是改善了生产条件(如增加机电设备、部分采用化工染料等;6)改善扩大型:改进某些传统科技要素,内核不变。如,云南白药、贵州黑糯米酒、四川咂酒及刺梨酒等均属于传统技术成功转换的典型实例;7)异地移植型:部分改进,迁移异地。如各地的民俗村、民族医院等皆是民族传统文化辐射的结果[20]。再如,可持续农业的生态性农业技术的发展与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常规农业技术是分不开的,传统农业特别是中国传统农业创造了丰富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的技术措施,大量传统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发出灿烂的光芒。当然传统农业技术是在低生产力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的,继承传统农业技术,必须对其进行科学改造。继承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21]。
    传统科技开发与其科技教育是分不开的。很早以前,民族地区便重视传统教育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在笔者的实地考察中发现,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普格县,是典型的贫困县,1990年人均财政收入仅363.84元。全县需国家补贴年达827万,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高达41.32%。后来办起了地区农技校,该校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推行“边学、边干、边致富”及“理论联系自家实际”的“三边一联”的教学模式,在种植、养殖、酿酒、烧窑、饲料加工及代销等方面均涌现出不少专业户。其中被采访的一个专业户告诉我们,不仅他自己而且他还带动其他乡亲采用了生态农业式的种植及养殖技术,其经济效益相当可观[22]。
    国务院“科教兴国”领导小组的成立,足以证明中央领导已充分认识到科技与教育对国民经济建设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农业建设中有:农业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可见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1]。民族地区要摆脱贫困,科技扶贫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22],而依靠民族传统科技脱贫致富则是实现民族现代化的关键。丧失现代化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但是丧失传统文化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所谓“西化”或“工业化”的观点其根本错误在于夸大文化传承中的时代选择,强调了横向联系,忽视了纵向传承的重要性,这是从根本上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23]。传统科技实际上是当地民族在与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适应这一天地人文系统的智慧结晶。它与当地民族的文化变迁互为补充;适应于当地自然环境;能与民族信仰、习俗等融为一体;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思想自由与物质选择;可与当地教育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地区资源利用且不乏资源的后继力;有利于地区的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经济结构的整体改善,因此开发传统科技是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
    四、传统科技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世纪之交,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如何开发西部,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可谓西部开发的关键。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结合西部特点进行可持续的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之一。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工作时强调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动摇,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4]。
    那么,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中,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使西部民族地区真正脱贫?如何从民族地区找到可持续发展与其经济腾飞的契合点?朱鎔基在《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温家宝在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
    无疑,提升劳动者科学素质、培养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密切相关。
    

从科技教育的发展趋势看,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科技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强科技教育与公民科学素养提升、国家竞争实力增强的联系,着眼于培养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变革对人才的培养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便使现在的学生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发挥评价的多元功能,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及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