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交汇的青铜文化(2)
其四,在首任应国国君--周武王之子应叔的墓葬M232中,发现了一件曾被称为扁茎短剑的铜铍。这种兵器在西周早期开始出现。西周中期前段依然存在,后段基本消失。它主要流行于陕西关中与陇东地区,尤其是在宝鸡竹园沟、茹家庄西周早中期鱼国墓地中,无论大小贵族墓葬几乎都有一件铜铍。至于陕西周原、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洛阳北窑西周墓地中虽亦有发现,但数量较少。然而在山东滕州前掌大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贵族墓葬中。甚至连一件也没有。美籍华人学者许倬云先生曾经指出,这种周式兵器可能起源于与周人发祥地相邻的西北方草原少数民族(许倬云《西周史》,台北联经出版实业公司,1990,77页、80页)。 2.生活习俗 属于周文化系统的西周时期应国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用品、装饰品、葬俗等生活习俗方面,更多地表现出与北方青铜文化相认同的一些特点。这种现象不仅揭示了北方文化向南传播的事实,也可能与何光岳先生所主张的应国于西周初年封于山西而后举国迁到河南平顶山市一带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何光岳《应国略考》,《江汉考古》1988年第2期)。 首先,周武王之子首任应国国君应叔墓M232出土一件泥质灰陶三足瓮,与同为西周时期的山西北赵晋侯墓地、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所出同一品种的器物十分相似。这种最早起源于夏代晋中地区的陶三足瓮在应国墓地出现(许伟《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文物》1989年第4期),正是文化播迁与交流的一种方式。 其次,在首任应国国君应叔夫人墓M231出土的诸多玉项饰中。有好几组是以黑色与白色微型细管珠(直径与管径均为O.1-0.3厘米)为主体串联而成的。此外。该墓还出土一些由许多串连在一起的薄片式蚌环组成的串饰。这种由蚌环或黑白色微型管珠串连而成的装饰品。亦见于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与天马--曲村晋国墓地或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从其出土地点大都在北方地区的情况来看。这种腕饰或项饰可能原本属于西周早中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特有装饰品。 其三,M232是应国墓地年代最早的一座大型墓葬。墓室内自上而下分布有12层排列有序而大小不等的积石块。无独有偶,这种葬俗同样也出现于西周时期的山西北赵晋侯墓地中。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这种崇拜山石的宗教情结,应当与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积石冢以及冢下面的许多石棺墓、河北与辽宁一带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石棺墓、乃至辽宁与吉林境内的许多高句丽时期积石墓有着十分密切的文化传承关系。 其四,在应国墓地西周早期铜戈、矛、铍等各种兵器中,极少有完整或完好如初者,大都被人为折断或折弯。这种情形与陕西泾阳高家堡、扶凤、岐山、河南洛阳成周等地区西周早中期贵族墓葬所出铜兵器的情形完全相同。应是周文化特有的一种丧葬习俗--“毁兵葬”的反映。值得注意的是,在滕州前掌大墓地殷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墓葬中,铜戈与矛等兵器均没有发现此类现象。这可能是周文化中的丧葬习俗尚未普及到山东一带的反映。 其五,西周早期墓M242出土的胙国铜器柞伯簋表明,应国与位于黄河以北河南延津县周公庶子所封的胙国关系十分密切。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