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南北交汇的青铜文化(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知识》2011年第11期 王宏伟、王龙正 参加讨论

二、东周时期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随着周王朝的日渐衰落,位于南方的楚国与北方的晋国逐渐强大起来。当历史进入春秋中期以后,平顶山一带的应国被楚国所占领,成为楚国的北方边境“方城之外”所属地区。虽然在楚乎王时期又恢复了应国在本地区的统治,但这时的应国已经沦为楚国的附庸国,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并没有多少自主权。自此以后,应国历史进入了“后应国时期”,其文化主体也从周文化变为楚文化。鉴于应国的地理位置介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墓葬随葬器物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较浓厚的晋文化因素。而晋文化是周文化在北方的忠实继承者。
    首先,即便应国被楚兼并以后,应国墓地所有墓葬依然遵从“葬于北方北首”的周代丧葬制度,也就是说每座墓葬墓主人的头部都朝向北方,而不像淅川下寺楚国高级贵族墓葬那样大都朝向东方。
    其次,应国墓地春秋晚期墓MIO是南北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典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顶山市文物局《平顶山应国墓地十号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7年第4期)。譬如:该墓所出箍口铜鼎、矮细蹄足铜敦、陶平底束腰鼎、陶方壶、陶方座簋、仿铜泥质小陶鬲等是典型楚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分别见于河南淅川下寺楚墓铜鼎、铜敦、铜方壶与昭王之诅铜簋以及湖北当阳县金家山楚墓陶鬲;其中子母口铜鼎、铜舟、刻纹薄胎铜匝等,则属于典型的周晋文化,分别见于河南洛阳市、河北潞城县潞河的春秋战国之际贵族墓葬中:至于墓主人口中有琀玉、面部有缀玉螟目、颈部有玉佩和玛瑙珠组合项饰、手中有握玉、腕部有腕饰、肘部有蓝玛瑙环的葬俗,与洛阳中州路(西工段)东周时期贵族墓葬所表现出的丧葬制度如出一辙。属于典型周文化的范畴。
    其三,应国墓地春秋晚期墓M311与战国早期墓M320各出土一件铜鼎,体胎轻薄,折沿近平,盆形腹,浅圜底,鼎足细脚伶仃,显然属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即古代“吴越”及“百越”之地典型的越式鼎。这种现象揭示了风格独特的越文化在东周时期开始向中原地区传播。并积极参与到南北文化共建共荣的潮流中来的历史事实。
    其四。在应国墓地发现了迁居于河南叶县的春秋晚期许国铜器许公买戈、湖北随枣走廊的曾国铜器曾子寿篮与曾仲姬尊、湖南汨罗市一带的罗国铜器罗子戊链壶。此外。河南南阳发现应国铜器“应侯之孙丁儿”鼎盖。叶县博物馆收藏有陈国铜器“陈侯之孙宋儿”鼎。淅川下寺楚墓出土吕国铜器“吕王之孙”铜编钟。其中曾国、罗国、陈国、吕国与应国一样,当时都是楚国的附庸国。这说明这些处于大江南北的诸侯国。因为共同的命运而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相互联系。
    其五,在乎顶山市叶县境内。近年发现了春秋中期自河南许昌迁居于叶县的许国墓葬--春秋晚期许国国君许公宁墓。该墓虽然被严重盗掘。但仍然出土了一批十分珍贵的青铜器和玉器。其中数件束腰平底铜鼎是典型的楚文化器物,而由铜甬编钟、钮编钟、编镭、四扉棱编镈组成的37件一套的编钟与编镈,则更多地显示出北方周晋文化的风格。其中20件甬编钟与4件编镈的组合形式,与河南新郑市所出郑国铜乐器祭祀坑的钟镈组合数量相同,属于北方晋文化的范畴。至于4件四扉棱编镭。则与早年出土的秦国国君所铸秦公镈、齐国国君所铸齐公镈形制相同,属于北方周文化系统。当然。9件钮编钟与13件石编磬的结合。则属于楚文化乐器的基本组合形式。
    综上所述,在春秋中期以后至战国中期,属于楚国“方城之外”的平顶山一带的贵族墓葬。兼具南方楚文化与北方周晋文化的双重特征。成为我们所能见到的南北方青铜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载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