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傣族的历史文化与戏剧艺术(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史知识》 李悦 参加讨论

傣族文学以叙事长诗最为著名,如《召树屯》、《相勐》、《葫芦信》、《嘎聋》、《松帕拉》、《朗布京》、《占响》、《兰勇西贺》、《松帕敏与嘎西娜》、《苏文纳和她儿子》、《千辦莲花》、《娥并与桑洛》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文学珍品。傣族的叙事长诗,可分神话叙事诗、爱情悲剧叙事诗和阿銮的颂歌三类。神话叙事诗与神话传说的内容基本相同。而爱情悲剧叙事诗则对封建宗法制度、婚姻制度乃至僧侣教规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但最为独特的是阿銮的颂歌,它是傣族贝叶文学中的一系列诗体故事。以作品的完整性和系列性在傣族文学中自成一体。
    “阿銮”一词据说来自梵文,泛指某一类型化的群体,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指古老的英雄人物,二是对理想人物的尊称。阿銮集英俊与善良、智慧与勇敢于一身,是傣族人民心目中敬仰的英雄人物。阿銮故事的作品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印度巴利文佛教文学《佛本生经》,二是傣族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其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伦理道德、婚姻恋爱等各个方面,堪称傣族民间故事的总汇。又因其作品数量丰富、讲述范围宽广,故民间有“百十部牛车也拉不完”之说。阿銮的颂歌,不仅以极其丰富的内容展示了傣族古代社会的历史生活画面,表达了傣族人民美好的生活愿望和人生理想,而且也以其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境界、浪漫的情调、夸张的手法、精到的笔触、艺术的语言所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长久的生命力,成为傣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傣族的民间艺术也丰富多彩,尤以音乐、舞蹈最为闻名。
    傣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民歌小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宗教音乐等。民歌小曲有山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儿歌、酒歌等,表现内容十分广泛;歌舞音乐有“依拉咴”(泼水节歌舞曲)、“喊马西双”(十二马调)、“喊伴光”(银鼓调)、孔雀歌等;说唱音乐是以赞哈为代表的各种演唱,多由一人演唱,另一人吹筚(傣笛)或弹琴伴奏;宗教音乐多用于礼神拜佛活动,有小乘佛教中的吟经调、净水调、受戒调、拜佛调,还有原始宗教音乐中的祭神调、巫婆调、跳神调等。傣族音乐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象脚鼓、锘锣、葫芦丝、大鼓、韵板等,其中尤以象脚鼓和金锘锣最具民族特色。
    傣族的舞蹈姿态优美、形象生动,舞蹈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形成以阴柔之美见长且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其中犹以孔雀舞与象脚鼓舞最为著名。傣民认为孔雀温和、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孔雀舞有拖翅、晒翅、展翘、抖翘、亮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动作。其舞蹈语汇丰富,感情内在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象脚鼓根据鼓形似象脚得名,傣民认为大象威武雄壮、神圣不可侵犯,是民族尊严和精神的象征,因此他们在跳象脚鼓舞时,尽情张扬着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其舞姿稳重刚健、热情豪迈,讲究鼓点和击法的变化,注重舞、乐节奏的配合。
    二、傣族的戏剧艺术
    傣族的戏剧是在傣族民间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潞西、瑞丽、梁河、陇川,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以及缅甸境内。
    傣剧于19世纪初产生于德宏州盈江县的干崖和盏西。约有二百年历史。它是在傣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及其他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孕育、演变,并吸收借鉴皮影戏、滇剧、花灯、京剧等艺术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其表演形式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剧目内容丰富多彩、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而深受广大傣族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故民间有“唱了傣戏,赶走瘴气”、“唱戏唱得好,媳妇就好找”之说。
    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德宏干崖(今属盈江)傣族地区,是由腾越(腾冲)经南甸(梁河)到缅甸八莫(新街)的必经之处,因往来商旅频繁,故成为德宏境内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当时这里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转转唱”的演唱形式,它是由“奘房”(小乘教佛寺)里讲唱佛经的“喊火令”(唱书调),逐渐与民间流行的巫婆调、十二马调等相融合,并采用了民间“跳柳神”中的一些舞式。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演唱形式。其曲调采用融合后的新腔,表演运用圆场或半圆场舞蹈,配以简单的锘、鼓打击乐伴奏,演唱《阿暖夜通》、《比举比玉》等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
    清嘉庆年间,有一山东皮影戏班到干崖演出,并在当地传授技艺。清道光年间。干崖二十一代土司刀如玉借赴京进贡之机,由京城带回皮影戏戏箱,组班用汉语汉调演出皮影戏。随后干崖土司署属官刀如安,将皮影戏剧目《封神演义》翻译为傣文,并组织人员用“转转唱”中的曲调进行演唱。由于他们将皮影表演改变成真人表演,运用的又是民族语言和曲调,因而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刀如安的这一变革,使民间表演唱逐步过渡到有剧本、唱腔和表演的戏剧形式。促进了傣剧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商品交换、宗教集会、艺人传艺和土司交往等途径,傣剧从盈江干崖、盏西一带传播开去,逐渐流传到德宏、保山地区及怒江沿岸的傣族居住区。清光绪四年(1878),干崖第二十三代土司刀盈廷根据明王朝进军云南的史实,编写成傣剧剧本《沐英征南》,同时他还号召地方上的文人、佛爷,根据汉族演义、小说、戏剧改编傣剧剧本,从而产生了《红莲宝》、《王玉莲》、《王昭君》等一批傣剧连台本戏。干崖第二十四代土司刀安仁对傣剧也十分重视。他组织一些傣族文人将傣族民间故事、叙事长诗改编成傣剧,创作了《朗画帖》、《龙官保》、《朗高罕》、《陶禾生》、《混披盏米》等剧目;他还组建了一个男子傣剧班和一个女子傣剧班,首开傣剧历史上专业演出之先河。
    由于傣族土司的提倡与支持,傣剧获得了较大发展。它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借鉴了汉族戏剧的艺术优长,如在行当、表演、唱白、服饰、脸谱、配乐等方面的技艺,大大丰富了傣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使傣剧舞台艺术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光绪三十二年(1906),芒市第二十一代土司方正德调集芒市坝区十二个寨子的傣剧班到司署戏台演出。是为一次由官方组织的民间傣剧会演。至民国年间,傣剧已相当普及,甚至出现了傣族土司争相斗富自立傣剧班的局面。时有“土司无戏无面子,赶摆无戏不热闹”之说。
    傣剧演出多为业馀性质,傣族地区各村寨几乎都有傣剧演出活动,较著名的戏班有盈江县旧城傣剧班、盈江县新城傣剧班、潞西县法帕村傣剧班、梁河县遮岛司署傣剧班等。随着傣剧艺术的发展,傣剧演出开始从田间、广场走向舞台,各地陆续修建了许多戏台,其中较著名的有梁河南甸司署水晶楼戏台、潞西芒里村戏台、陇川章凤老寨戏台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