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解决共同繁荣发展过程中多样性文化的存续问题。中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民族平等原则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将更大限度地为多样性文化的存续提供更有利的环境条件,这也是社会本身的重要需求。有研究者指出:“我们的生活方式越趋同一,我们对更深层的价值观,即宗教、语言、艺术和文学的追求也就越执著。在外部世界变得越来越相似的情况下,我们将愈加珍视从内部衍生出来的传统的东西。”[6]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条件下,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着繁荣发展与多样性文化存续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人口较少的民族群体而言,民族文化的存续受到更严峻的挑战。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多样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发展中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可能确保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对于现行民族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游猎文化的危机,在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游牧文化的前程等等,都是民族政策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坚持民族平等,在发展中不断协调各民族关系。各民族群体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处于不同区域、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民族群体,大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发展进程中还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政策。经济发展无疑是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基础,各民族的发展繁荣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稳步的经济发展以及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社会发展是最关各民族群众生活的要件。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可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从民族政策方面来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政策,有利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然而,随着各民族人口全国性的流动、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都对既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消除在新的生活空间、新的生活领域中出现的民族歧视、民族偏见等,均需要有细化政策和措施,确保各民族平等权益。有专家亦指出:“我国的文化和族群认同的多样性不仅与日俱增,而且还在国际化。”[7]也就是说,中国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协调民族关系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况,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需要全社会基于法制、平等权益原则上考虑的重要问题。 强化民族团结,理性认知民族关系的历史遗产。民族团结是任何一个多民族社会都努力谋求的社会目标。在强化民族团结过程中,相当多的人还需要正视中国漫长的多民族王朝国家历史。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民族关系遗产,这些遗产成为当代中国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建构的历史国情。这些遗产需要认真研究、疏理和甄别,辨析和正确运用这些遗产在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功能,从而认真思考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有效地管理和调节民族关系,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并促进国内社会生活的和谐进步。 今天的人类社会总体来说还处在与社会歧视、不平等斗争的进程之中,中国需要借鉴历史经验、他国经验,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寻求并实践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准则。相应的社会政策不仅要充分考虑到歧视、冲突,甚至残酷仇杀的历史国情对社会整体发展的负面影响,更需要清理传统的民族歧视观念,强化民族团结。正如很多人意识到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国际社会的反动势力、企图遏制中国的势力、国内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种种利益冲突等等,都可能形成对当代民族关系的挑战。无论是2008年拉萨的“3?14”,还是2009年乌鲁木齐的“7?5”事件,都需要当代中国人进行多方面的总结,不仅从民族政策的单一角度,而且要从整个社会转型、社会治理方式转型等多个视角进行总结,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这些事件还进一步提醒国人,对于一个多民族社会来说,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切实执行民族平等的法律、制度,保障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十分重要,整个社会需要警惕将特定事件的影响泛化、将极少数人的行动推想为全体行动、将政策“反思”和总结引向全面否定的倾向。我们需要面对市场、全球化等新形势,完善中国民族政策体系,通过形成每个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来维护民族团结,要积极消除历史上残存的不利于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因素,及时化解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保障人们的生活平安、稳定,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札记王制卷十二[Z].北京:中华书局,1980影印本上,1338. [2]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J].中国学术(12),商务印书馆,2002. [3]司马光。资治通鉴[Z].卷一九七。 [4]明太祖实录[Z].卷七十八。 [5]董云虎等。世界人权约法总览续编[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814. [6][美]约翰·奈斯比特,帕特里夏·阿伯迪妮。2000年大趋势[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141. [7]潘蛟。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面对的新情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4-0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