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51个少数民族成分,其中满族人口最多,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人口都在十万人以上。全省少数民族人口67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6.02%。全省有8个民族自治县,2个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的民族聚居县,77个民族乡(镇)。 随着国际化、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日益发展和深化,辽宁的民族问题呈现出新情况、新变化,民族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多年来,辽宁民族工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这条主线,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密切结合辽宁省民族问题实际,积极迎接挑战,推动了民族工作新发展,创建了民族团结、和谐、进步、发展繁荣的大好局面。 一、“五化”背景下辽宁民族问题的基本分析辽宁既是东部沿海重工业较发达的省份,也是老工业基地重新振兴的省份。由于这一基本省情所决定,“五化”背景下辽宁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是:一方面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快速发展,而另一方面却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差、底子薄,相对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步加大;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快速增加,而另一方面却由于城镇建设基础薄弱,第二、三产业不发展,形成现代化城镇建设要求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落后的突出矛盾;一方面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加,给城市建设增添了新鲜活力,增进了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了解,而另一方面却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服务管理问题等原因,使摩擦和纠纷增多,城市民族问题凸显;一方面“五化”发展给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带来重要机遇,成为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和特色的有利契机,而另一方面又使民族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困难,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挑战;一方面以大、中城市为中心,科技信息和对外开放成就斐然,发挥了对周围少数民族县区辐射带动作用,而另一方面却增加了民族宗教抵御渗透、抓维护稳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上述“五化”背景下辽宁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着重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差距拉大,加快显著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辽宁省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已经成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为全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辽宁老工业基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城乡二元化结构极其突出。一方面是拥有现代化建设的中部、东部城市群体,另一方面却是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尽管在各种政策扶持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有了长足发展,但至今这种相对省内发达地区发展滞后的状况仍没有改变,并进一步拉大了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2008年统计,辽宁省8个自治县国内生产总值556.4亿元,占全省总量13455亿元的4.14%,在全省44个县排名靠后;财政一般收入23.9亿元,占全省1356亿元的1.72%;农民人均收入5348元,低于全省5576元平均水平228元,特别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问题仍然比较严峻。 我省民族地方长期以来始终处于财政收入过低状态,被称“吃饭财政”。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省民族自治县和聚居县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呈逐渐下降趋势,2002年比2001年下降4个百分点。近几年来在国家和省大力扶持下,有了快速增长,8个民族自治县约计年均增长六个百分点。但2008年以来伴随国际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经济增速下滑,又重呈下降趋势。而且各民族县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例如,2008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财政赤字已近2亿元,累积赤字达三千余万元。当前各自治县保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劳动力就业难和科技人员数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整个辽宁省来看,县域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2%,而县域人口仅占全省总人口的55.6%。其中民族自治县和聚居县的城镇人口均已达到50%,在全国居于前位,新宾满族自治县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县。但由于经济发展较缓慢,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当前集中反映在交通道路建设上。一是平均发展水平仍然低于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每100平方公里应有34公里路,其中60%为黑色路面,而我省民族自治县平均水平为50%,仍相差9.5%。二是村村通油路工程任务仍然艰巨。到2008年,仍有部分行政村没有达到通油路要求。三是客运能力仍然不高,尽管民族自治县内行政村通客车率已经达到96.4%,并且除清源、喀左两县外,其余的自治县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但其客运量与经济发展要求的差距却大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四是桥涵建设仍有很大缺口。平均每一个自治县有应该修建而尚未修建的主要桥梁涵洞,少则几处,有的可达近千处。还有上百处应当进行改建、翻建的桥梁涵洞。例如岫岩满族自治县,每平方公里密度仅为35%,远远低于全省79.6%的平均水平。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县域经济“五化”进程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就业难,已成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一大难题。我省民族自治县主要分布在抚顺、鞍山、本溪、阜新等地,国家建设的重工业企业和资源开采型企业都集中在这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地区人均耕地占有量较富裕,尤其是阜新地区人均可达十几亩。近十几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建设发展,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已经不足1亩。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劳动力到工业企业就业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出路。但由于受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困境,资源开采枯竭影响,急剧增加的城镇人口与劳动力就业形成突出矛盾,其中少数民族问题更突出一些。据阜新市相关部门统计,下岗与待就业人员中少数民族比例偏高。 科技人员极其缺乏,缺少智力支撑,这也是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五化”进程发展的较突出问题。党政干部多,专业技术人员少;并且在专业技术人员中从事信息技术、农业、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则更少,这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普遍现象。例如,目前,新宾满族自治县里,党政专业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76%,技术专业干部占干部总数的23%,有专业职称的干部总计25人,仅占干部总数的7.3%。宽甸满族自治县,全县人才总量11540人,每万人拥有人才量267人,比全省570人的平均水平少303人。而且布局结构不合理,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共计8750人,文教行业占85%以上,分布在一二产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仅有20%;还有,全县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高级职称的仅100人,中级职称的400人,初级职称的300人。再例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2003年,全县64万农村人口中,初中、小学、文盲人口共计为58.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90.3%。在科技人员方面,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2164人,其中从事工程及农业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共有1547人,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2.7%,其余87.3%的专业技术人员皆为从事文教及机关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另外,具有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偏低。全县73万余人口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4人,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115%,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占10.6%,具有中级职称的占47.47%,初级职称的占39.3%。2008年,上述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