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读《孙子兵法》心得(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光明日报 黄朴民 参加讨论

《孙子兵法》讲战略思路,它对我们做任何的工作,其他各个领域都会起到作用。不说其他的,只说一条,《孙子兵法》里有一条原则,说军队在兵力的投入和使用过程当中要避免犯一个错误,就是“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到处要防备,就是兵力永远不够,所以孙子是关照全局的,更重要的是强调突出重点。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随地捡,那肯定完蛋。历史上有一个政治家,大家都对他非常推崇,但是我认为他是有问题的,可以说是失败的政治家,就是诸葛亮。他最大的问题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一杆子插到底,连一个士兵犯错误打军棍,50军棍还是100军棍还得自己过问,很显然,诸葛亮有个毛病就是“签字狂”,什么事情都要过问。原来应该是连长做的事情、营长做的事情,最多到团长这一级做的事情,结果这个总司令、丞相亲力亲为。54岁就挂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他自己找的,累死的。
    当丞相要向谁学习?必须向陈平学习,他在汉惠帝的时候当丞相,当了丞相以后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样子,让皇帝看了很不爽,就问他,丞相,好像你什么事情都不干。他说我什么也不干,等于什么都在干,无为才能无不为,我这个丞相就有两件事情要做的,一是辅佐你陛下,调理阴阳,二是教化万民,也就是说建邦立国,教化为先。也就是说,这个丞相最多的事情也就是把司局级干部、部级干部召集起来,两个月做一次辅导报告就完了,再讲形势,再讲天上地下就可以了。他事情就做完了,他不管就是最大的管。后来我就想,为什么有的人当领导很潇洒,有的领导当得疲于奔命、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就是工作思路的问题。所以,孙子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就是要抓大放小,突出重点。
    如何读《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5900多个字,13篇,相当于我们今天13章,应该怎么读?我觉得《孙子兵法》记住两个字就可以了,第一个字就是“算”。《孙子兵法》是指导战争的,战争就是两个过程,一是准备战争,二是实施战争。《孙子兵法》第一个字讲的是开打之前的“算”,也就是战略规划、战略分析、战略预测、战略运筹的东西。别小看这个“算”,《孙子兵法》第一篇就是“计篇”,战争的一切事物逻辑起点就是“算”,这个“算”有很多具体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求算的要素要综合化,也就是说,你是系统的来算,不要光算其中某一个方面,所以他讲的系统包括五个基本要素:
    一是政治。作战双方,哪一方政治清明,就会和衷共济、同心协力。但是孙子强调“令民与上同意”,让老百姓认同、拥护、支持、配合领导人的决策。领导人起主导作用,引领方向,而不是去附和人家、跟从人家,讲亲民不是无原则亲民必须要有主见和定见,认为是好的东西,设计好以后,用各种政策,用物质利益、精神奖励,甚至用法纪法规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来规范大家的行动,而不是行姑息之政,会哭的孩子就有奶吃,那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二是要算天时。天时首先是指自然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和战争直接相关,古代的时候我们南方地区要北伐,必定是选择一个时间,就是初夏或者暮春,这时候水位最高,河流解冻,运兵运粮最方便,打仗就是打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北方地区打南方,一定会选择一个时间就是初冬或者深秋,秋高马肥,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战力最旺盛,所以这是天时。但在孙子那里,天时讲的更多的是战争时机问题,不要过早也不要过晚。
    三是算地利。“地”就是地理环境。我到部队里待过,有时候古代战争,10万人的军队最后被人家1万人打败了,但是你看这个战场以后就知道这个仗打败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个战场的容积量最多也就装2万人,10万人去了没用,又不是逛庙会,人挤人的,人多了,水源、马的草料都难以保证,其他人去了作壁上观,所以1万人对1万人打的时候,当然人家有可能把你打败。所以“地”谈的是占的容积量,占的地位和区位,这都是“地”。
    四是“将”。有了天时、地利,事是要人做的,就要讲队伍。孙子讲得很明确,兵不用管,“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不要紧,关键在于将,将才是主要的。
    五是算“法”。人要做事,必须按规章制度来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孙子把“法”放在第五位,他也是有考虑的,法不能不讲,但法又不能太讲,所以只能排第五。因为法,尤其在军事斗争当中,法经常是滞后的,有个时空上的落差,今天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那些规章制度经常会拖后腿,就像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有些法不大起作用,惩罚不能惩罚到你心惊肉跳,奖励不能奖励到你心花怒放,那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孙子讲“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孙子讲“算”,首先要求算到综合性。第二必须要有前瞻性。《孙子兵法》讲知彼知己,要全面的知道情况,但是更强调要提前知道情况。做到“先知”、“早知”。很多情况下,是知而不早,不如不知。
    第三,战略选择要有多样性,一定要有上中下三策,不能一条路上走到黑,我们经常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孙子讲到“上兵伐谋”,最好的战略就是用谋略把敌人给摆平了,兵不血刃。“其次伐交”,这个“交”以前都说是外交,我自己考证的结果认为不是外交,古代打仗是约好地点、约好时间,摆好阵势以后再打的,“交”就是两军摆好阵势,引而不发,准备打仗,有个词叫“耀武扬威”。向对方展示实力,让人家一看根本不用打了,人家又是飞机、又是坦克、又是大炮,我这里只有步枪、手榴弹,不用打了,我们屈服吧,我们妥协吧,我们投降吧。但是这个成本就要高于伐谋了,因为军队一动,地动山摇,人要吃饭、马要吃草、车辆要有损耗。
    如果已经到了战场,没有把人吓住,只好伐兵,这是野战,打起来了,这个成本就更大了,杀人一千,自伤八百,但是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野战当中没有全部歼灭敌人,部分敌人成了漏网之鱼,跑到城里面去了,拉起吊桥负隅顽抗。可这城必须打下来,于是只好选择最糟糕的手段:“其下攻城”。攻城对于冷兵器时代来说,成本是最大的,人家居高临下,你得用云梯爬上去吧。人家用开水滚油浇下来,用石头砸下来,用箭射下来,你死伤惨重,那是最差的。然而虽说是最差的,但毕竟还是一种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