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江南湖泊众多,从岸边到深水区,依次分布着芦苇、菰类、草类、荷花类和萍类--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地员篇》也讲到了芦苇类与“叶”--荷花类的水生植物。古人水面利用不单没有污染,还创造出一些农业类型和景观类型。 早期江南水生植被的分布 早期水生植物在湖泊中分布有序,鱼类与植被也各有其合理的生态位。左思在《吴都赋》中讲了许多珍稀的水生植物。这时期水质清活,一旦水面被开发后,动态的平衡就被打破,出现地理学意义上的漂浮植毡:植物的长根茎交织在一起,一边增长其厚度,一边向湖心延伸,其上布满苔藓,也可生长草本及木本植物。 在地区开发到一定程度后,居住区各种排泄物和废弃物注入湖泊,增加了湖泊营养水平,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菰草类植物快速生长,就出现了这种漂浮植毡,古人称之为“葑田”。 余杭的临平湖汉末出现过这种现象。三国时期吴郡官员上奏时尝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壅塞”。临平湖在唐代仍常被草封。张祐《过临平湖》中有:“三月平湖草欲齐,绿杨分影入长堤。山槛正当连叶渚,水塍新筑稻秧畦。”这时尽管湖草很多,但湖泊已经开发,沿岸地区是稻田。但西湖却仍出现葑田且无法治理。苏东坡言:“唐长庆中,白居易为刺史,方是时湖溉田千余顷。及钱氏有国,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开浚,自国初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熙宁中,臣通判本州,则湖之葑合盖十二三耳,至今才十六七年之间,遂堙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倐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由于沼泽和湖泊较多,挺水植物菰群落在古代大量存在,这种植物与古代葑田的形成有关,也与古代流行的菰实美食--雕菰饭有关。古人把菰实当做美味。沼泽地菰群落所产的菰实可以大规模采摘。左思言江南的田野时有:“穱秀菰穗,于是乎在。煮海为盐,采山铸钱。”“穱秀菰穗”即是野生稻和菰。 宋代江南的葑田治理 江南水面的大改变发生在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由于北方移民的增加,这一地区又属杭州畿地,深度开垦,水面也被开发。北宋时期杭州城生活污水更多,富营养化更加严重,故更易形成淤塞全湖的葑田。但这时葑田得到了大规模的治理,水面种植兴起。为了治理葑田,苏东坡修了苏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去葑田后,让“吴人种菱”。宋代人们甚至将葑田开发成种植蔬菜的架田。《蔡宽夫诗话》提到一种活动式葑田:“吴中陂湖间,茭蒲所积,岁久根为水所冲荡,不复与土相着,遂浮水面,动辄数十丈,厚亦数尺,遂可施种植耕凿,人据其上如木筏。然可撑以往来,所谓葑田是也。”其他湖泊也是这样。江南水面在宋代被大量种植荷花和菱类。 在太湖出吴淞江一带,大量葑田被割掉。范成大有诗:“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他撑着小舟从湖深处取了葑田,回到浅水圩田区以之护岸,浅水区这时已经开发,深水区的葑田就被处理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