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均主义 (一) 等量劳动的相互交换,是平均主义最基本的出发点。历史表明,交换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对抗与交换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不等价交换是普遍现象,这中间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存在着阶级矛盾。平均主义实质上是抽掉了社会经济基础中的对抗关系,即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企图在表面上作抽象的调剂;如果在实践中贯彻平均主义,当生产力还未到达高度时,必定要竭力恢复已经过时的或原始的生产方式上去。 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的差异会引起交换上的对抗和生产上的竞争。马克思说: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灾难的根源。同时又是进步的原因。①指明了生产与交换的发展在阶级对抗中所起的进步作用。而平均主义却企图把社会拉回到早已消逝的遥远的时代去,因为那个时代是比较平均的。因此平均主义是复古主义的表现,它把黄金世界的幻梦寄托在古代。农民运动中的均田、均产思想,其基本点就在这里。不论任何社会,企图要保持旧时的正确比例(保持旧时的平均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就意味着它既是反动者又是空想家。② 明末农民战争时期的“均田”口号,是农民争夺土地的表现;“免赋”口号,是要求轻徭薄赋,反对三饷的反映。它的内容只不过是表明农民希望获得土地而己。并不是要求从根本上变革土地关系。“均田”实际上是把土地关系回溯到大体上耕者有其田的小农经济阶段,亦即土地占有比较平均的阶段。这种历史的回溯,究其原因,是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新的生产关系还没有出现。毫无疑问,它是与历史发展的原则相背离的,因而在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二) 在评价历史上的土地制度时,有几个较大的问题曾引起人们的憧憬: 1.西周的井田制, 2.王莽的王田制, 3.北魏的均田制--唐初同, 4.两宋的均田运动--均贫富运动, 5.太平天国的田亩制度。 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都是空想。产生这种空想的基础一方面是现实土地分配的不平均;另一方面是历史上存留过的原始共同体或家族共同体。因为在那个历史阶段,宗法血缘的关系掩盖着阶级关系,共同体的成员存在着某种相互协作、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关系,土地分配比较平均。因此易引起政治家或思想家的憧憬与回忆,认为那个时代的土地分配是合理的。其实,这种共同体乃是家长制的生产形态,它就是唤起空想的基础。虽然它见之于文献记录,甚至也可能见之于暂时的或局部的建置,但毕竟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生根,方生方死,倏然而逝。在社会生产组织上,只能成为脱离现实的。对文献上的虚构加以摹拟,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只能是昙花一现的泡沫。讲历史的人,对此不能寄予奢望;若据为典要,以之推论历史,必然产生错误。 从文献上看,井田、均田等等,何等有计划性!但是,在自然经济居支配地位,生产力处于低度的阶段,能有这样的计划性吗?家长制下家族共同体的生产组织细胞的滋长与腐烂,证明了这种起码的计划性的不可能存在。 计划性的基本原则,必须是生产组织中生产要素的人为性超过自然性。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生产力处于低度阶段,生产要素的自然性占居主要地位,计划是无法实现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即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方可谈计划性。 因此,不管是井田也好、均田也好,可给它一个“农业社会主义”的名称;无论它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憧憬古制,还是农民运动中对于古制的空想,都是不能实现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