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传统煤炭工业的生产及其局限(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经济与政治之间──中 张伟保 罗志强 参加讨论

在生产的规模上,较大的传统矿井约有15至50个工人,视乎资本和矿内的工作条件而定。[20]当然,也有雇用较少工人的。除了特殊例子外,一般土矿很少童工和女工在矿内工作。这方面与日本很不相同。[21]
    土法矿井的设计,视乎地形构造,一般分为斜井和直井两种。直井用木绞车煤和水。斜井则以背抬为主。一般土矿的开采深度约在二百至六百呎之间,有些地方则专以采掘露头煤为主,便不需凿井。直井出煤用竹箩或篮子盛载,每次提升最多可达120斤。出水则多用牛皮袋,每只牛皮袋重约20斤,约10元。这种袋子,一般命不长,只可用五天至半个月左右。[22] 故土矿在这方面的开支也不算少。此外,如矿内有沼气,则通风问题便严重起来。在这种环境下,小土矿中有一种用人手拉动的木制风箱,可以把沼气排出。如矿工无法有效地清除渗出的有毒气体,该矿井亦唯有被迫放弃。[23]
    除了通风、排水等问题外,限制土矿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运输问题。煤是体积重量相对大、价值相对少的商品,对运价的负担能力很有限。例如:河北省 开平煤矿的储量非常丰富,据庵特生在1869年5月的实地考察,估计开平「煤田长达一百里」。但是庵氏在考虑运输问题后,发现难以解决,便取消了计划。他说:
    因为目前对于煤的迫切需要,再加上从开平到天津路上有三十五里很难走的道路,煤主和车夫们都索价较高,最低的煤价是三百文一担,每担九十五斤。大车运煤价二百八十五文至三百文一担,运到芦台;从芦台到天津剥船运价九十二文一担;因此最贱的煤的最低价格在天津是8.484两一吨(每吨为2240磅)。……这次探查使我认为,我们要找最好的轮船用煤,只好依靠斋堂(按:在北京附近)的煤了。[24]
    七年后(1876),唐廷枢在调查同一矿区时,曾假定「仿照西法采煤,每天应运五六千担,须雇大车三百乘方足敷用,不独无此多车,且车价腾贵,更难化算。」[25]唐氏预计运输费用会因需求大增而急涨,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在新式运输方法被利用以前,以陆路运输为主的传统煤矿业存在着结构性的限制,使其产量增加的潜力限制在一定水平上,弹性很低。
    除运输等问题外,限制土煤销路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与税厘较重有关。这个问题,李鸿章曾经指出「中国初(与外人)定约时,为外人所蒙(蔽),转使外洋进口之货税轻,内地出口之货税重,不啻抑华商而护洋商。此通商后数十年之流弊,隐受厥累而不觉者也。即以煤斤而论,洋煤每担税银五分,土煤每担税银四分,合之一吨实有六钱七分二厘。若复加进口半税,已合每吨银一两有奇,盈绌悬殊至二十倍之多。」李鸿章更认为「揆前严定土煤税章之意,或恐煤税减轻,则土煤出口日多,内地煤价必长,故特重其税以示限制。」但事实上,以天津为例,从来没有土煤出口的纪录,这是因为两者「税则厚薄不一」所致,「土煤壅滞难销,遂使厚利为洋商所垄断。」[26] 恭亲王 奕欣亦曾指出土煤税重的原因是「从前中国未用西法采煤,亦无轮船、机械等局,用煤不多,故不妨稍重土煤出口之税以妨外洋多购广运,致不敷内地之用。」[27] 由于税厘上的负担还较洋煤为高,因此「土法采煤,只能售于近地」,[28] 而无法充分扩展其市场。
    总括而言,传统煤矿工业在农业经济结构和传统技术水平的影响下,常常面对资金短绌、劳力缺乏、市场需求狭少及排水和通风生产技术等问题,形成生产规模狭少、发展潜力薄弱的局面。因此,小土矿的生产成本虽低,发展潜力却有结构性限制。同时,它也受运输条件的局限,不容易把销售网络扩大。[29][29] 此外,小土矿由于投资风险高,也未能吸引更多资金的投入。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土法小矿在晚清未能适应新的外部强烈需求。故此,要求以新法开采煤炭的呼吁,便不断出现。
    注释:
    [1] John U. Nef, The Rise of British Coal Industry, George Routledye & Sons, Ltd., 1932,P.1.;又参看吴晓煜等《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页1-18。
    [2] 参看〈A Revolution in The Chinese Iron and Coal Industry During The Northern Sung, 960-1126A.D.〉收于于宗光编《中国经发展史论文集》(联经出版社,1980)下册,页1273-1295。  又参看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巴蜀书社,1988)下篇,卷中〈燔石第十二〉,页441-442。
    [3] Boris P. Tograsheff, The Mineral Industry of The Far East, Shanghai,1930,頁29-30。
    [4] Tograsheff另一本大作为Mining Labour in China(出版资料不详)。
    [5] Boris P. Tograsheff, The Mineral Industry of The Far East,页16、22。
    [6] 丁佶: The Coal Industry in China, I & II, April/July 1937, Nankai Social and Economic Quarterly, 頁74。
    [7] 同上文,页61。
    [8] 同上文,页67。
    [9]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第一辑,1840-1895(以下简称《孙编史科》),下册,页620载唐廷枢说:「查开平之煤(引者按:指用土法开采者)身骨轻松,火慢而灰多,故来津轮船不肯买用。」
    [10] 全汉升师〈清季西法输入中国前的煤矿水患问题〉,《中国经济史论丛》(新亚研究所,1972)下册,页673-679。
    [11] 参看《孙编史料》,下册,页618。
    [12] 丁佶,The Coal Industry in China,笫62页。
    [13] 山东小土矿情形,可参考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资料》(中华书局,1984)页383-385;河南土矿则参看曹世禄等编《河南省矿业史》(河南省地质调查所编印,1934)页40-4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