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罗志田:《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学人》第10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收入同氏著《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思想》,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34页。 【2】参见赵永春:《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的背离与重合》,《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3】乐产,《资治通鉴》注作“乐彦”。 【4】《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5】《资治通鉴》卷6,始皇帝三年条。 【6】《晋书》卷101《刘元海载记》。 【7】《资治通鉴》卷75,魏嘉平三年八月条。 【8】《晋书》卷101《刘元海载记》。 【9】《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 【10】《晋书》卷104《石勒载记上》。 【11】《资治通鉴》卷98胡三省在为“赵人”作注时称“赵人,谓中国人也”,虽非为羯人石勒建立后赵作注,但所论“赵人”为“中国人”的精神应该是一致的。 【12】《晋书》卷105《石勒载记下·石弘》。 【13】《晋书》卷108《慕容魔载记》。 【14】《资治通鉴》卷99,晋永和八年十一月丁卯条。 【15】《晋书》卷112《苻洪载记》。 【16】《晋书》卷129《祖渠蒙逊载记》。 【17】《魏书》卷1《序纪》。 【18】《资治通鉴》卷110,晋隆安二年六月丙子条。 【19】参见何德章:《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 【20】《魏书》卷103《蠕蠕传》。 【21】《周书》卷28《史宁传》。 【22】《新五代史》卷29《晋臣·景延广传》。 【23】《资治通鉴》卷286首胡三省注。 【24】《资治通鉴》卷290,广顺元年正月戊寅条。 【25】《辽史》卷104《刘辉传》。 【26】辽朝的国号,有时称辽,有时称契丹。据刘风翥先生研究,在汉字文献称国号为契丹的时期,在契丹文字中记录的国号是“大中央契丹辽国”;在汉字文献称国号为辽的时期,在契丹文字中记录的国号是“大中央辽契丹国”。刘凤翥认为,“大中央契丹辽国”和“大中央辽契丹国”中“中央”的“中”也可视为“中国”的“中”。参见刘凤翥:《从契丹文字的解读探讨辽代中晚期的国号》,《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2006年第2期。 【27】姚从吾:《契丹汉化的分析--从契丹汉化看国史上东北草原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的合流》,《大陆杂志》第4卷第4期,1952年。 【28】参见赵永春、李玉君:《辽人自称“中国”考论》,《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5期。 【29】关于桃花石的语源和语义,人们认识不一,主要有“大魏”、“唐家”、“大贺氏”、“拓跋”、“天子”、“敦煌或太岳”、“大汗”、“大汉”等多种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是“拓跋”之意。 【30】参见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编、校仲彝等译:《突厥语大词典》,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31】《资治通鉴》卷22,征和四年三月丁巳条,胡三省注。 【32】《资治通鉴》卷47,章和二年十月乙亥条,胡三省注。 【33】王炯、彭向前:《“五德终始说”视野下的西夏国名“大白高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34】《金史》卷98《完颜纲传》。 【35】《金史》卷93《独吉思忠传》。 【36】陈亮:《陈亮集》卷1《书疏·上孝宗皇帝第一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8页。 【37】参见赵永春:《试论金人的“中国”观》,《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 【38】《元史》卷208《外夷·高丽传》。 【39】《孟子》卷8上《离娄下》。 【40】《史记》卷27《天官书》。 【41】颜师古在为班固《汉书·西域传下》“秦人”作注时称“谓中国人为秦人,习故言也”。欧洲多称中国为China或 Cina,一般认为,Cina又译作脂那、至那、支那、震旦等,卫匡国、姚从吾、刘镇清等人均认为China或Cina是“秦”字的转译(参见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近二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姚从吾:《契丹汉化的分析--从契丹汉化看国史上东北草原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的合流》,《大陆杂志》第4卷第4期,1952年;刘镇清:《China和Cathay词源新探》,《华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说明秦朝以后,“秦”已经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42】《三国志》卷22《魏书·陈群传》。 【43】《三国志》卷25《魏书·高堂隆传》。 【44】《三国志》卷35《蜀书·诸葛亮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