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地工具 推想起来,原始耕地工具,最初大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人弯腰立着,用一条树枝(或加工削尖的棍棒)刺入地面,把土翻转过来,随即敲碎。一种是人蹲在地上,用一块石片或蚌壳挖掘。两种工具都比徒手翻得深,也比较省力。前一种,翻的深度和宽度可能大一些,但是不够细致,工具容易损坏;后一种,可以使工作做得比较细致一些,但容易疲劳。 也许使用树枝时,发现本来有分叉的树枝刺入面较宽,但费力大;用脚踏在叉上帮助,效果就好些,于是进一步在分叉点后面,横绑一条或一小束树枝,专供踏脚之用。这样改进了工具,也改进了操作法,手足并用,比单用手推既方便也有效,所以就在刺土的棍棒或木叉上,靠尖端不远的地方,绑上横条,创制了定型的刺土工具,专称为”耒“。耒字的写法,就是木叉或棍棒上绑上横木条的象形字。 木质耒的刺土尖端磨损得很快。也许有人尝试把两种原始形式的掘土工具合并起来:将蚌壳或石片绑在棍棒尖端,作成复合工具。这种复合工具比耒耐磨,又可以象用耒一样,立着劳动,减轻疲劳,显然比用单独任何一种都方便,效果也更好。这种复合工具,称为”梠“,现在多写成”耜“【2】字。右边的”吕“,原来是象石片或蚌壳形状的 ,可以称为”耜头“。耜头,可用骨片、木片代替,后来就改用金属铸成。未和耜是两种不同的农具:耒是简单的尖的木棒,近尖端横绑有供脚踏助力的枝条;耜是木棒尖端加上带刃口的耜头所制成的复合工具,有(也可以没有)横的脚踏枝条。很可能殷民族耕种的土地,是黄河下中游沙粒较多的地方,耒已经够他们粗放地进行耕种之用,而周民族在黄河上中游更粘滞的黄土地上进行较精细的耕作,必须用效率较高的带刃耜头,所以《诗经》中有”耜“而没有”耒“,《考工记》中耒与耜还是有分别的,后来才混合起来。 蚌壳或石片与棍棒合制成的耜,也许不是唯一的形式,更不一定就是周民族的创造。可能殷民族中有人曾用过整块的兽骨(特别是牛、马的肩胛骨),将前缘加工弄得更薄一些,作为掊土工具。这样一种工具,既有柄比蚌壳好掌握,又比尖棍棒掊得深些宽些,可以作为一种比较进步的耒、耜之间的过渡形式,不妨称它为”原耜“。原耜,前缘可以是宽刃,也可以象分叉的耒一样,具有双齿。双齿的原耜,使用时阻力小些,比较省力。各个地区土壤的物理性质不均齐,耕种要求的精细与粗放不一样,天气干湿时耕作的难易也不一样,再加上取材也有难有易,因此,各地所用的掘土松土工具,不一定有统一的形式。估计,从殷末到西周中叶,黄河中游的上段、中段、下段,以种谷子或麦为主的各地农业劳动者,在不同地段、不同时代,从事不完全相同的耕地劳动时,所用的耜可以有骨片或木板的分叉形原耜,有蚌壳、骨片或木板的耜头加上木柄的单刃耜,同种材料的双齿耜,分别使用。后来冶炼技术进步了,各地区依照传统习惯,用铜甚至铁铸造耜头时,仍旧会保留单刃和双齿两种不同的形式。但是随着耕作要求的精细程度不断的提高,效率较低的双齿耜头便逐渐地被淘汰了。考古学者发掘出来的双齿耜头和单刃耜头都有。但是双齿的只有铜制耜头,而且时间都早些。单刃的铁制耜头,时期较迟,形体较大,无疑地是后来改进了的形式。这些发现,可以证明我们的假设还是合乎实际的。 铁器坚利耐久的程度比铜器高。有了大量的铁可供铸造农具用之后,耜头逐渐加大,形式也渐渐趋于一致,成为前端尖而有两面刃口的”铧“(古时写作 ,正象两面有刃口带木柄的掘土工具形状,也写作”釪“)或”犁“。现在,犁和铧两个名称,各在一定地区通用,有些地方将耜头称为铧,装柄后才总称为犁。推想起来,象这种方言上的差异,过去也就存在着,不一定全国用统一的名称。 耒,可以一个人推着刺土翻土,掘成一个个的穴或一条沟。小型原始的耜,刺入土中之后,翻起来的土块(称为”垡“),比耒所翻起的要大一些。一个人用耜掘下翻起一个垡后,向后退行一步,再翻起一个垡来,前后各垡,依序列排戍一行,所以说”耕者日退“。大型的耜,翻起的垡更深更大,刺和翻耗费的力量便更大。可以由两个人,一前一后地向前走,前面的人用耜翻起后,后面的人跟着用另一个耜再刺再翻,于是一行中的垡,按单双数分别属于两个人的劳动。也可以由一个人在前用绳索牵引,后面另一个把着耜,使耜头一次刺入得更深,翻得更快。这时,一行垡中各个垡是两人一同用力而翻起的。这样两个人合作,比两个人各自单干的效果要好得多,应当就是”耦耕“【3】。再大的耜入土更深、翻出的垡更大,刺土和翻土所耗费的力量也就更多,一个人操作力不胜任,耦耕便成为必要的了。耦耕时,尤其是前面牵引的人,劳动强度太大,于是改用畜力牵引,人专在后面扶犁,这种办法,大概在战国时只是零星出现。秦汉时已经很通行。到汉武帝时,牛耕早巳成为”定例“。人在前面牵引的旧方式,可能已被人们遗忘了,因此,平都令光重新提出人挽犁的补救方法(见前面第38页),竟被当作新发明来看待。另一方面,战国末年,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时,曾从畜力牵引的耕犁出发,制作过一种特大的铧,用多匹役畜牵引,称为”浚铧“。唐代已经发掘出这种特大的起土用的工具。王祯《农器圆谱》第十三卷,有一个”铧“图。 耒和耜柄,都以用弯曲的棍棒为方便。直柄的松土工具则是另一种类型。例如,带刃口的蚌壳、石片和骨片,以及仿制的木片或金属片,装在直柄前端,用手推刺人土,或在柄上装上横条,藉助于脚踏,也可以刺土翻垡。用金属铸造时,还可以在金属片上留有较宽的肩,便于脚踏。这种形式的工具,有些地区叫做”铲“(从前也写作”刬“、”钱“或”馋“),有些地方叫做”锹“古代也写作”喿“或”*[庣+刂]“),也有叫做”臿“或”杴“的,其中特别小的一种,古代叫”锋“。这种形式的起土工具都是个人操作,斜着或近于垂直地刺入地面,再向前翻,也可以平行于地面来除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