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变徵协奏曲(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 麻天祥 参加讨论

毫无疑问,对传统的重新评价,是中国近代学术变迁的依据和核心内容;有选择地引介外来学说则是创变的条件;对中国文化未来的建设则是变的结果。
    清之季世,作为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自汉以来两千年始终被奉为神圣而处于一尊地位的经学,同样显示出其下世光景。随着清王朝的解体,经学也就不能不退出思想统治的舞台,由此,重新估定它的一切价值,则成为社会变迁,尤其是指引社会变革和学术变革的必然前提,从而决定对它的扬弃和继承。扬弃者需指出弊端,继承者当强调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既要揭示神圣形象异化的本质,又要正确认识它的历史作用和现代意义。连带而起的是对长期以来被贬抑的经学以外的传统,包括诸子学和佛学在内的古代文化遗产予以历史的、科学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价值判断。这种对历史的权衡,在近代的具体表现,就是节节复古。
    此前,自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之学至乾嘉之世,便显示出复古的端倪。他们由对宋明理学的反动,对先秦诸子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开辟了以复古求解放的前驱之路。道咸以下,才智之士以经世之需要,一变训诂名物之风,以“微言大义”而演西汉今文经学之古。常州学派倡之于前,龚自珍、魏源继之以后,廖平有六变之义,康有为有改制大同之说。而后,诸子学复兴,远绍先秦学术,至20世纪再现辉煌,重演春秋百家争鸣之气象。殷墟甲骨出土,遂激发学者追溯文化源头之兴趣,由是而复殷商之古,乃至上古文明,藉文字研究而探上古社会的结构和思维理路。同时,在佛学领域,一反禅宗束书不观之习,复演隋唐学人深入、细致、平实的佛学研究之途。如此,与宋明之学反动,而复东汉之古,以今文经学复西汉之古,以诸子学研究而复先秦之古,再以考古学复殷商与上古文化之古。节节复古,回溯而上,每一次以古文化的复古,对当时学术必有一番创获,对思想的革新和社会的进步也必有一番推动。
    其实,复古只是形式和手段,创新才是目的和内容。他们要变当时的“假孔”为先秦的“真孔”,要推倒被历代权势捧起来的“伪孔”,重新确立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作为变革先驱的“改制教主”、“史家宗主”、“思想家”、“教育家”,以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集大成者的历史地位,即梁任公所说:“淬砺其本有而新之”[1]。于是,在《易》中取变的理论依据;在《礼》中找转型后可以遵循的制度范型,在《春秋》中拣择变的历史;在《论语》中吸收促成变的心理基础,即人格的力量,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学术变革。
    “瑟人申受出方耕,孤绪微茫接董生”,近代启蒙思想家上追西汉公羊之学,祖述何休;龚自珍活用“三世”观念,魏源依“三通”贯穿经术、政事;康有为因“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而大张“孔子改制”之义;其后国粹派“用国粹激动种姓”相号召,而有“精研故训,博考事实”之说;学衡派的“昌明国故”之论;即如胡适也有“整理国故”之举;冯友兰的“阐旧邦以维新命”;湖湘之间的汉宋兼容;古史辩派更是致力于恢复圣贤经传的本来面目,而表现出推倒一切的气概,以及诸子学的再度崛起与后来之本位文化和所谓现代新儒学建设,都是以复古求解放,以复古而开拓通向未来的学术之路。总之一句话,中国近代学术是逐步以“善变应天”取代“适者生存”而表达其复古情怀的。
    当然,变,不仅要慎终追远,而且要博采旁收,综合古今中外也就势在必行。而西方科学民主思潮及其他人文学理的输入,进一步使兼综内外的学术趋向成为可能。浅而有“采西学”,“制洋器”,“师夷长技”,在器物层面兼揽西学的导向;进而成“尽变西法”,在制度层面进行局部改良的维新思潮;“中体西用”不仅表达了用西学“补阙”“起疾”的愿望,而且由“泰西各国学校之法,犹有三代之义”[2] 的认识,建立了中西互补的学术基础,而使之成为中国学术近代化的先声。在此基础上,梁启超提出“群体变用”,“治千万年之天下”的根本大法。所谓群,即“民族心理或社会心理”,或云“民族意力者”[3], 可见他所建设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4]中西互补的新文化, 就是“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1],统合中外学术思想的产物。
    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以及胡适“全盘西化”或“充分西化”,表面看似乎是面向西方的单向选择,实际上,严复更强调“旧学可损益,必不可叛”,而“求中国所本无”,同样表现了合中西为一的思路;胡适只不过是基于救时的政治目的,认为“没有理由,也毫无必要担心传统价值的丧失”[5], 为了促进传统的转型而“拼命走极端罢了”。因而不仅要“输入学理”,同时还需“整理国故”,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再造文明”,而求“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6]。
    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本位文化派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认为:“巨舰大炮带来了西方文化的消息,带来了威胁中国步入新时代的警告。”所以,他们不只是“根据中国本位”,“检讨过去”,“存其所存”,而且同样强调“吸收欧美的文化”,“吸收其所当吸收”,藉以“把握现在,创造未来”[7],也是欲合中外于一体的。 自称“归宗儒家”的东方文化派,也提出了对西学“全盘承受”,“根本改过”[8] 的玄思性口号,无疑还是“中西互补”的思维模式。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以程朱之学奠基,融汇贯通西方新实在论和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力图进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尤其显示出近代学术融贯中西的特点。其他如李大钊把东西文化比作TWO STRONG MEN,主张“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而立东西文化调和之基础”[9], 蔡元培“一方面主张恢复国有的道德与智能,一方面主张学习外国之所长,是为国粹与欧化的折衷”等等,无不体现合中西内外于一体的学术路径,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术在现代化转型中双向选择的历史事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