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汉鸿都门学考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赵国华 参加讨论

“鸿都门学”又作“鸿都学”,通常被解释为设在鸿都门内的文艺学校,就该学校的学生而言,则称“鸿都门生”、“鸿都门学生”。这是汉灵帝时期出现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因为有关史料不够翔实,显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或者只提出概略的看法,缺乏具体的论证,或者凭曲解有限的史料,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一研究状况表明:讨论鸿都门学的问题,还必须经过一番仔细的考证,弄清它的历史真相,进而说明它的历史意义。
    1
    东汉王朝自安顺以后,伴随着朝廷政治的紊乱,整个官僚系统的腐败,以及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逐步走向衰落。从这一发展趋势来看,桓灵之际的皇位更迭,不具有任何转折意义。灵帝继位时仅12岁,自然无力执掌朝廷,朝廷受制于窦太后,旋即形成以窦武、陈蕃为首的权力体制。窦武、陈蕃“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1](p2169)。但是,这一政治势头没有延续多久,还不到九个月之后,因中常侍曹节挟持灵帝,矫诏诛杀窦武、陈蕃,强迁窦太后于南宫,就被宦官专权的局面所取代。宦官团伙以曹节、王甫为首,在朝廷上为所欲为,致使“士大夫皆丧其气”[1](p2244)。
    只是窦武、陈蕃遇害后,清流名士如李膺、杜密等人虽被废黜,但在士人中间仍有很高的威望,因而成为宦官团伙的眼中盯,必欲除之而后快。建宁二年九十月间,先是中常侍侯览指使党羽诬告张俭等人共为部党,图谋危害社稷;继而大长秋曹节讽有司奏请灵帝,下令州郡考治钩党,包括李膺、杜密等人。灵帝同意这两个奏请,其实连什么叫“钩党”都没有弄清楚。这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凡党人死难者有一百多人,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又有六七百人,清流名士由此大伤元气。但在宦官团伙一面,似乎政治迫害还没有完结,即便是建宁四年十月灵帝加元服而赦天下,仍明示“唯党人不赦”[1](p332),甚至又过五年, 当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辩解时,灵帝还勃然大怒,诏令州郡更考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在位者,全部免官禁锢。清流名士本意在于反对宦官专权,到头来却被朝廷彻底否定了。
    清流名士是太学生的楷模,宦官团伙迫害他们的行为,必然引起太学生的反对。熹平元年六月,窦太后去世后,有人借机在朱雀阙写道:“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注:此语引自《后汉书·宦者传》。原文“幽杀太后”之后,有“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句,《通鉴考异》称当时侯览已死,遂作为衍文删去。今从此说。)这一针对朝廷的猛烈抨击,当即引来恶性的报复。灵帝诏令司隶校尉刘猛严加查处,因为刘猛查处不力,一个多月竟没有结案,曹节、王甫等人又要灵帝调任段颎为司隶校尉。段颎依倚于曹节、王甫等人,在京城迅速展开搜捕,拘捕太学生一千多人。这表明受宦官团伙的操纵,汉朝廷公然把太学给糟践了。正像清流名士与朝廷的关系,从没有那般恶劣一样,太学生与朝廷的关系,也从没有如此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朝廷政治的走向。
    当然,这时太学也存在着许多弊病,其中较严重的是学风问题。“诸博士试甲乙科,争弟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贿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1](p2533)。造成这一恶劣学风的原因很多,而儒学经典没有一套标准文本,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直到熹平四年三月,为了给太学和社会提供一套标准的经学文本,议郎蔡邕等人奏求正定《五经》文字,得到灵帝的许可,于是参校古文、篆、隶诸体文本,由蔡邕书写,刻成《易》、《书》、《诗》、《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共46块石碑,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当石经正式面世之初,远近前来观瞻和摹写者,每天都有上千车辆,甚至阻塞了周围的街道。这些人除观瞻和摹写石经外,也有向朝廷进献作品者,其中有爱好或擅长书法和辞赋的人,就此同鸿都门学结缘。
    从灵帝个人素养来看,他即位前在河间生活,虽有可能受过启蒙教育,但不会有什么学术见解。直到12岁入主朝廷,他才在杨赐、刘宽等人的教导下,开始研习儒家经典,其中以《尚书》为主。蔡邕说灵帝即位之初,就先涉猎经术,每当听政之余,还要阅读经典,应该是实际情形。这种情形一直保持到设置鸿都门学前后。因为在熹平五年,刘宽出任太尉,史称“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1](p887 )。这一研习儒学经典的做法,既是东汉皇帝为学的惯例,也体现出灵帝个人的学业特点,说明他对经学抱有很大的兴趣。
    还有现实政治一面,灵帝以列侯之子入主朝廷,在朝廷上原本没有什么势力,加上他即位之初,不能主持朝廷事务,致使朝廷大权旁落。但是,随着个人见识的增长和对朝廷政治的熟悉,灵帝自然会维护已经到手的权力,甚至要扩大自己应有的权力,并且为此招揽可靠的政治势力。就当时的统治集团而言,以三公为首的外朝,不能决定朝廷政治的取向,而主要由宦官团伙构成的内廷,又无法处理各类朝廷事务,灵帝招揽自己的政治势力,只能从侍中、尚书一途入手。实际上在熹平年间,灵帝已经得到了这么一批亲信,乐松、贾护等人均以侍中祭酒的官职,时常陪侍灵帝的左右,成为朝廷政治方面的一股重要势力,鸿都门学正是在他们的具体操持下设置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