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汉鸿都门学考辨(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赵国华 参加讨论

即使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由于鸿都文学并不是真正的文学家,也没有特别的文学成就,鸿都门学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文心雕龙·时序篇》就此评论说:
    降及灵帝,时好辞赋,造《皇羲》之书,开鸿都之赋,而乐松之徒,招集浅陋,故杨赐号为驩兜,蔡邕比之俳优,其余风遗文,盖蔑如也[10](p673)。
    刘勰显然同意杨赐、蔡邕对鸿都文学的评价,以为鸿都文学所作辞义浅薄,他们的余风遗文不足称道,这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所以,硬说鸿都门学在汉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还需要再加斟酌。
    对于鸿都门学的认识,显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教育问题,也不是一个思想或文学艺术问题,而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具体一点说是选举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传统史家如马端临、王夫之等人,都作过简要的评论。《文献通考》卷四十说:
    灵帝之鸿都门学,即西都孝武时待诏金马门之比也。然武帝时虽文学如司马迁、相如、枚皋、东方朔辈,亦俱以俳优畜之,固未尝任以要职。而灵帝时,鸿都门学之士至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耻与为列,则其人品可知[11](p387)。
    这一论段虽然放在《学校考》里面,但讨论的是选举问题。马端临以待制鸿都门与待诏金马门相比较,认为二者的性质相同,或者说鸿都门学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汉武帝对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等人,只是以俳优相待,而灵帝却很器重鸿都门待制诸生,不仅专门为他们设立鸿都门学,而且以封侯赐爵的方式,抬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所以,鸿都门学在制度层面是对武帝所作所为的继承和发展。
    不仅如此,鸿都门生的入仕方式,又与后世的科举取士,颇有一些相通之处,这使鸿都门学与科举制度之间,似存在一定的联系。《读通鉴论》卷八说:
    灵帝好文学之士,能为文赋者待制鸿都门下,乐松等以显,而蔡邕露章谓其“游意篇章,聊代博奕”,甚贱之也。自隋炀帝以迄于宋,千年而以此取士,贵重崇高,若天下之贤者,无逾于文赋之一途[12](p254)。
    这段评论系有感而发,王夫之认为汉时对待文学之士不够公允,因为司马相如、扬雄之赋,饱含讽谏的意味,蔡邕也曾有这种偏爱,就不该把他们斥为俳优;但从另一方面说,如果朝廷仅凭辞赋取士,“内遗德行,外略经术”[12](p254),又必然导致浮华不实的恶果。依照王夫之这种观点,灵帝对鸿都门生的重用,在选举制度层面是有缺陷的。
    正是这一选举制度的缺陷,加上鸿都门生自身的弱点,在当时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甚至引发了社会舆论的不满。尤其是经过党锢之祸,灵帝不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消除这一事件带来的负作用,反而故意抬高鸿都门生的社会地位,以对抗天下名士,使朝廷进一步丧失统治基础。直到黄巾大起义爆发后,灵帝才下令解除对党人的禁锢,但这已经为时太晚。所以,仅就灵帝时期的政治动向而言,鸿都门学对正常的选举制度的破坏,以及对朝廷政治的恶劣影响,是东汉王朝走向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
    收稿日期:2000-03-18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李昉。太平御览[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0.
    [3]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王永平。汉灵帝之置鸿都门学及其原因考论[J].扬州大学学报,1999,(5)。
    [10]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11]马端临。文献通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
    [12]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