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央决定成立各专业小组,直隶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实际上削减了总理的权限。195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经毛泽东修改的关于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五个小组的决定。决定中明文规定:“这些小组是党中央的,直属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向它们直接做报告。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只有一个‘政治设计院’,没有两个‘政治设计院’。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都是一元化,党政不分。具体执行和细节决策属政府机构及其党组。对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政府机构及其党组有建议之权,但决定权在党中央。政府机构及其党组和党中央有检查之权。”(《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卷,内部发行,经268-269页)请看,政府机构只剩下建议、检查和具体执行、细节决策的权力。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职权实在是十分有限的。 4.总理办公室的人员被大量削减。总理办公室的秘书,多的时候有20多位,分别了解和掌握各个方面的情况,联系办理各方面的工作。这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领土广阔,人口众多,事务繁忙的大国总理,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却遭到了毛泽东的批评,而不断精简和下放,最少时据说只有二、三位。“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到1968年只剩1个人(钱嘉东),以后又增到2人(纪东)(《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257页)这不能不大大增加周恩来的工作量,同时也影响总理的正常工作效能。 5.“小计委”的成立,实际削弱了周恩来的经济管理权。1962年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点名批评了国家计委的工作,而且说:“再看一年,不行就换班。”1964年底的北京中央工作会议上,毛又批评国家计委是“独立王国”,提议调石油工业部长余秋里任国家计委第一副主任兼秘书长。1965年1月,以余秋里为首的“小计委”(“亦称计划参谋部”)正式成立。“毛泽东特别交待:‘小计委由周总理直接领导,国务院各副总理不要干预他们的工作。’”(转引自刘松茂《李富春和国家计委的改组》,《百年潮》杂志2000年6期,第25页)众所周知,建国以来一直领导计划工作的是李富春。他是党内公认的经济领导专家,也是周恩来的得力助手。停止了李富春对计划工作的领导,虽然说“小计委”由周恩来“直接领导”,但总理众事繁多,难以专顾。何况“小计委”主要是贯彻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准备打仗,抓三线建设。所以从实质上说,是削弱了总理的管理国家经济方面的权力和地位。 (四)周恩来是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被动卷入“文化大革命”的。对于毛泽东作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这样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战略决策,身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和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不仅没有参与决策,而且也没有被事先告知,这是有很多事实可以证明的。 1.以姚文元名义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是公认的“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可是,在这篇文章写作的10个月中,北京的党中央是被封锁的,周恩来也毫不知情。在得知姚文元的文章是毛泽东亲自修改并批准发表之后,周恩来赶快指示《人民日报》转载。行动上是紧跟了,但思想仍跟不上。在他修改定稿的编者按中,还是作为学术问题,强调要贯彻“双百方针”,“既容许批评的自由,也容许反批评的自由;对于错误的意见,我们也采取说理的方法,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说明当时周恩来并不知道毛泽东发表姚文元文章的真实意图。 2.对于毛泽东1965年12月8日到15日在上海召开的批判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周恩来是参加了,但事前也是毫不知情。据说接到去上海开会的通知后,在北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很奇怪,不知道开什么会,以为可能是军事方面的问题,曾打电话给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贺龙。贺龙回答说:见鬼了,你都不知道,我怎么会知道。周恩来的状况,不会比他们好多少。在1966年1月底,关于下发批判罗瑞卿的文件时,周恩来还建议不由中共中央发文件,“改由总政直接下发,作为内部文件,还可稍留余地。”(《周恩来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7页)说明他对毛泽东发动批罗瑞卿的意图并不理解,可能也并不赞成。 3.周恩来在1966年3月18-20日和4月16日到杭州参加了两次毛泽东主持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3月31日和4月9日两次听康生传达毛泽东的指示,对“文化大革命”可能有了一些了解,对毛泽东的指示,如撤销彭真为首的文化革命5人小组,批判《二月提纲》等,都是支持并执行的。但是,由于这一段时间里周恩来正忙于大量的实际工作,如2月的外交部第四次驻外使节会议、北方8省市抗旱会议,3月的河北省刑台地震,4月的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代表团访华等,一直忙到5月16日,即通过《五一六通知》的那一天才首次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可以说一直到这时,周恩来还没有真正懂得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分量和意义。 (五)周恩来如何对待突然降临的“文化大革命”风暴呢?从总体看他是紧跟毛主席的战略部署,支持和执行的。采取这样态度的原因:一是出于对毛泽东的信赖;二是由于已经形成的反修防变时代特点和大环境;三是缺乏实践检验。周恩来对“文化大革命”在开始时是从好的积极方面去理解的。同时要求自己努力紧跟。用他自己当时常说的一句话:“活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这种态度在“文革”初期表现得最明显。而其后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周恩来对“文革”的认识也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九一三事件”前后是一个转折点。这里着重讲的是“文革”开始时的一些情况。 1.这种态度表达最明确、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周恩来在五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发言。讲3个问题:(1)防止反革命政变问题。(2)领导和群众问题。(3)保持晚节问题。第一、二部分是表示了对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理解和支持。在第三部分保持晚节问题上,周恩来再次检查自己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错误,并总结一条经验,就是要紧跟毛主席革命到底。这篇讲话值得很好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