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亲临战阵,将士深受鼓舞,斗志昂扬。嘉靖三十五年八月,胡宗宪调兵进攻占据东沈庄的倭首徐海,倭寇穷凶极恶,保靖、河朔官兵先后为其所败。此时,胡宗宪“擐甲厉声叱永保兵左右列,大呼而入,瞰垒下击”(29),大败倭寇。同年十一月,倭兵侵犯会稽,报沈庄惨败之仇,来势凶猛,“官兵莫能御”,胡宗宪督促将领卢镗迎战,被他以士兵疲劳宜稍事休整为由拒绝,形势危急。宗宪不顾敌众我寡,“夜召亲兵袭破之,达旦,诸营方知,入贺,镗大惭服”(30)。在抗倭战斗中,胡宗宪常“辄自临阵,戎服立矢石间督战”,置生死于度外。倭寇围杭州时,他又“亲登城监视,俯身堞外,三司皆股栗,惧为流矢所加,宗宪恬然视之”(31),展示了身为统帅的风范。 第四,重用和依靠一批抗倭将领。胡宗宪十分重视用人,主张“用兵之道,任将为急”(32)。在他手下有一批著名的抗倭名将,如戚继光、俞大猷、刘显、谭纶、唐顺之、王崇古、卢镗、任环、汤克宽、张四维及尹凤等。明廷对军队控制颇严,凡将领遇事必先奏准朝廷而后实行,往往丧失战机。鉴此,胡宗宪建议给诸将必要的权力,“欲责其决胜,必须假以重权,临阵之际,俱得以军法从事”(33)。如有紧急军务,允许将领“一面先行处置,一面具本奏闻”(34)。让他们在战斗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机智灵活,不失时机地打击倭寇。 上述将领中,胡宗宪尤为器重戚继光、俞大猷,充分发挥他们的军事才能。嘉靖三十五年,戚继光调往浙江抗倭的次年,胡宗宪就推荐他任参将,镇守倭患最烈的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将他放在抗倭第一线。胡宗宪特别重视招募土著民兵训练参战,曾亲自“于沿海招募义勇,照依客兵支给口粮”(35)。他大力支持戚继光训练浙兵,实现其以浙人守浙土的主张。当时义乌县乡民正同处州来的矿夫为争夺采矿权展开大规模械斗,义乌乡民骁勇善战获得胜利。胡宗宪认为义乌民悍勇可用,指出:“外贼称悍,乌民一战歼之,勇可知矣,吾方求其人而不得”(36)。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秋,戚继光奉命裁汰所部旧兵,去义乌招募3000兵丁,组成威震四方的“戚家军”。募兵的作法是对明代卫所制兵役的变革,调整了士卒世袭制,使军伍编制和领导体制更加适应抗倭战争的需要。不久,戚继光又献鸳鸯阵,胡宗宪高兴地说:“得之矣,自后义乌兵遂以劲名天下!”(37)嘉靖四十年夏,倭寇一、二万人犯台州,戚继光面对“敌众我寡”之势,分路策应,合力并击,以次歼灭。胡宗宪赞许道:“是时兵实千五百人,而一鼓殄二千贼于呼吸间,全师奏凯,可不谓奇耶?”在上疏中,他推崇戚继光“督战功最”(38)。 可见,戚继光、俞大猷对平定倭寇做出的突出贡献与胡宗宪指挥、重用是分不开的。过去有人认为胡宗宪压抑戚、俞,这种观点也是不妥当的。 第五,剿灭倭寇巨魁王直、徐海。王直、徐海长期以来在海上“南面称孤”,坐遣倭寇侵扰我东南沿海,为倭寇巨魁。胡宗宪不顾一些朝臣反对,决计剿、抚并施,铲除王、徐。他一面令戚继光、俞大猷痛击倭寇,一面派人到日本五岛招抚王直。此时,日方因连年进犯我国,伤亡颇大,或“全岛无一归者”(39),怨声载道。王直集团内部亦矛盾重重,他表示如明廷能免其罪并开放海禁,就可归附。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徐海、叶麻与陈东率倭数万大举入犯,胡宗宪施离间计,倭寇自相擒杀。明军抓住时机,大败徐海、陈东部。徐海投河自尽,叶麻、陈东和辛五郎并斩于嘉兴。未几,势力日蹙的王直从五岛西渡至定海,欲同徐海联合,但徐部已被剿灭,王直进退维谷。胡宗宪即命戚继光“督健将埋伏数匝,水陆要害,星罗棋列,鱼鸟莫度”(40)。同时,答应为王直请封都官号,允许通商互市。王直迫于官军“兵威甚盛”及利禄诱使,投降官府。至此,王直、徐海部倭寇基本消灭,“两浙倭渐平”(41)。 作用评说 胡宗宪善于用人,精通谋略,冲锋陷阵,冒死报国,功绩在主持抗倭的诸位大员中当推第一,为中国人民反对外来势力侵扰做出了杰出贡献,作用颇大。 首先,保护了东南地区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生产力的正常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人薛应旗在论及胡宗宪抗倭作用时说:“闽浙江淮数千里之惨害,东南三十六岛之妖气,一旦廓清荡定,而士民举手加额,载道欢呼,咸遂更生之愿矣”(42)。抗倭胜利使明政府在嘉靖四十二年四月“诏罢江南加派兵粮银两”(43),江南人民多年的“加派”有所减缓,经济逐步恢复发展起来。“东南税赋之场,复旧生理”(44)。百姓安居乐业,国内贸易繁荣。“民复其居,士安其业,耕不释耒,行不弛担。层轩飞陛不烬于炎灰,楼船画舫不绝于觞泛,筒绮杂贿充溢于廛市,闾阖之间,士风嘉丽无减于畴昔,孰非公(胡宗宪)所赐矣”(45)。生产的发展,各地间的商品流通,冲击了我国传统的封闭式经济,有利于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其次,海禁解除,对外贸易益愈活跃。在平倭过程中,许多官员逐步认识到“海禁愈严,贼伙愈盛”(46),海禁既不能断绝走私贸易,又不能防止倭患,纷纷要求开放海外贸易。朱纨主张,百姓船只长不过四丈,宽不过一丈二尺,深不过六尺者,“许其自便”(47)。嘉靖三十六年(1558年),胡宗宪疏请与日本互市。由于当时条件不具备,开放海禁未能实现。隆庆初年,朝廷采纳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禁例,准贩东西二洋”(48)的建议,并制定一些商税制度,有条件地开放海禁,使私人出洋贸易合法化。此乃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胡宗宪维护民族利益,消除倭患,为这一经济趋势的形成,无疑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另外,国防得到巩固。抗倭战争中,海防设施修缮,士兵得到训练。浙、直、闽、粤沿海防务打破了卫所防御格局,形成了新的防御区域,海防整体性加强,为对外贸易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由于倭寇被平定,东南海疆安稳,明廷才能将戚继光、谭纶、王崇古等调往蓟镇等“九边”,加强北部边防。其中,王崇古为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封贡”成功实现作出了贡献,从此蒙汉两族人民长期友好相处。“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49),北疆生产发展起来,“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50)。这些都是抗倭胜利后取得的可喜佳绩。 对胡宗宪抗倭的历史作用,时人给予很高评价。张鼎说:“浙、直中倭六、七年,更总督数人,费金钱动巨万,迄无成功。公(胡宗宪)奉公授计遣将,或剿之内地,或徼之海外,倭生还者少矣。其擒徐海、诱王直,功尤奇……东南数百年免倭患,皆其再造力也,抑公可谓社稷臣矣”(51)。 沈明臣指出:胡宗宪“慨然志死,誓不遗贼,爰声大义,则张胆明目;迭出奇策,则潜虑密谋;延揽英豪,选锐授甲,劝以赏赐,纤以刑罚……旧吴遂有罂脰、陆霸、横泾之捷;东吴遂有清风、仙居、龛山之捷”(5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