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史研究动态》 肖军政 参加讨论

1993年8月1~5日,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景色宜人的滨海开放城市威海举办了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
    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来自国内外的110 余名代表云集威海,切磋交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二、它是建国以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举行的第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标志着中国美国史研究开始走向世界。同期举行的美国研究图书展,展示了近年来的新成果。三、具有较广的代表性,而且新人辈出。与会的96名正式代表来自全国43个单位,包括高校、研究所、出版社、政府部门,还有留美学生。尤其可喜的是涌现出一批年轻学术力量,年龄在40岁以下的有50人,包括在读博硕士生16人。
    基本上反映了近年来美国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在大会学术发言中,10位中外学者宣读了论文。在以“美国现代化与经济发展”、“美国现代化与政治生活”、“美国现代化与社会文化”、“美国现代化与外部世界”为专题的分组学术讨论中,近50人作了专题发言。讨论会采用主题发言与答辩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气氛活跃融洽,探讨深入细致。
    (一)美国现代化与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美国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教训。兰州社科院研究员武文军认为美国的市场经济具有私有制为主体、国际化、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科技制胜、自由贸易与有限保护相结合、法制化、积极干预等9大主要特征,根据我国国情,可以在实施宏观调控、 完善市场体系与功能、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充实社会保障,制定人才战略等方面学习美国的经验。引人注目的是,会议提交的经济史论文主要集中在城市史、农业现代化、企业和经济学这3个新领域。
    美国城市史的研究,是近年兴起的一个热门课题。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副研究员黄柯可认为,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必然产物,并着重对美国近代东西部城市化作了比较研究。从城市人口增长上看,西部城市新增人口主要是移民,东部则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从产业结构上看,东部城市是由商业转向工业,而西部城市则建立在采矿业和机器工业基础上;从城市功能上看,东部城市经历了旧城改造的过程,城市计划性差,而西部城市则正好相反。美国城市郊区化问题也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天津外语学院讲师郝克路认为不能单纯把郊区化的原因归结为城市的衰落,政府政策、经济结构的变化、住房需求的扩大等都推进了郊区化进程。来自美国休斯顿大学的留美学人史明正总结了美国城市史研究的特点即专题化、应用化、比较化和种族化,并展望90年代城市史学研究将在国际城市比较史学和城市史学方法论两个方面有所发展和突破。
    农业现代化对我们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这是其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经验。洛阳外国语学院教授严维明认为,美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基本经验是机械化、建设基础设施、重视教育、利用外资。资金不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棘手问题,美国是如何解决农业资金投入问题的呢?复旦大学副研究员杨宇光、姚椿龄认为,美国一方面通过国家干预增加农场自有资金积累,如支持农产品价格、限制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信贷渠道为农业提供资金。这种多渠道、多层次、公私结合的农业投资方式很有借鉴意义。山东师大副教授董继民认为发达的城郊型农业不仅加速了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且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企业和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也受到与会代表的重视。北京大学杨立文副教授从历史的视角概述了推动美国经济现代化的因素。美国是在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中实现工业化的,但其对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及实践探索则始于建国之初。当时,汉密尔顿积极主张引进英国制造业技术和经济制度,大力发展商业和制造业,使美国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国。这种经济思想既受重商主义影响,又区别于重商主义。美国建国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按照汉密尔顿设想演进的。这是北京大学博士张少华的观点。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副研究员胡国成认为,19世纪50年代起,公司的迅速发展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解决了美国进入工业革命后经济起飞时期的资金筹集问题,促动了企业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了企业管理的改进。首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敏谦对“克林顿经济学”作了评介,认为其主要精神是实行变革,其内容包括扩大就业、加强对未来的投资、减少赤字,其特点是由重消费转向重投资,由“自由放任”转向加强干预,由减税转向增税。
    (二)美国现代化与政治生活
    北京师大教授黄安年认为,就美国的历史经验看,它是经济现代化与政治民主化相协调的,这种模式虽不能照搬,但可资借鉴。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李道揆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发展过程。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在政治上要采取相应对策,只讲经济现代化不讲政治现代化,最终会限制经济发展。商务印书馆编审方生认为,美国的政治体制是相对稳定的,有些基本原则更具稳定性。同时,美国又能根据不同时期的特殊情况进行适时的政治变革。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詹姆斯·格林认为,美国的政治变革一般以妥协而取得,但也有例外,如奴隶制即是通过暴力废除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凯伦·欧伦还从政府官员的司法豁免权的演变,考察了美国政府的现代化问题。
    印第安人问题的研究,曲阜师大李胜凯、刘淑敏认为,当美国开始迈向现代化时,它也同时开始打破印第安人的社会结构,从生活方式、知识技能、信仰上改造印第安人,试图把他们纳入美国文化主流之中。但这种“开化”政策却遭到失败。南开大学副教授李剑鸣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美国社会无法容纳被“开化”的印第安人;在实行“开化”时采取的种族主义强制手段,引起印第安人的抵制;文化适应是个渐进过程,白人与印第安人在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短期内难以消除。“开化”政策试图造成两个社会和谐共处的局面,而实际上边疆暴力却始终存在。山东师大副教授陈海宏认为,北美印第安战争促成了“西进运动”的完成,加快了西部地区的开发,为美国崛起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