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对俄国的意义。 占俄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第一次摆脱被奴役被剥削地位,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人。从经济地位看,革命前贫富差距极大,12家银行控制全国银行资本的80%,达几十亿卢布,而工人平均月工资不足16卢布;平均每户地主拥有300俄亩土地,普通农户只有8俄亩〔22〕。革命后,仅从1940年工资水平看,全国各部门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3卢布,其中工业生产部门工人为32.3,建筑工人为33.9,运输工人34.7,农场职工为21.9,文教部门职工为32.3,科研机构46.7,而国家各级管理机关干部为38.8卢布。〔23〕在俄国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社会公正、平等的原则。 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正如俄共1995年1 月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中指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军事、政治和经济崩溃,领土被肢解,执政的资产阶级和地主联盟完全丧失能力的情况下保存民族国家唯一现实的机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1年,当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使占人口45%、工业总产值33%、耕地面积47%的领土沦入敌手,苏联面临灭亡之时,由十月革命而激发巨大热情的苏联工人、农民和士兵依靠国家强大的工业和国防能力,在苏共领导下英勇奋战,终于把德军赶出苏联,不仅为世界人民最终消灭希特勒德国作出贡献,而且再次捍卫了俄罗斯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短期内使俄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向实现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代。列宁在驳斥第二国际一些人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时曾提出一个著名论点:为什么不可以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革命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人民呢?”〔24〕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加快了工业化步伐,在较短时期内,即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从一个落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1913年俄国农业总产值为240.4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的34.8%,工业和运输业仅为133.83亿卢布,占国民收入19.3%,〔25〕到1937年苏联农业产值为262亿卢布,工业总产值已达955亿卢布,〔26〕已占国民收入80%以上。1938年与1913年相比较,苏联工业产值增长了近7倍, 年均增长率为7.8%,〔27〕同期美国年增长率为1.4,英国为0.7, 法国为0.6,日本为2.7,德国为1.6。〔28 〕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进程。而且此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29〕不仅在工业生产方面,在其他社会指标发展方面也取得某些令人注目的成绩,而以往史家对此是注意不够的。我们试借用社会学和统计学方法,把苏联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一比较研究:〔30〕 表21940年前后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状况比较 与1913年俄国社会发展各方面指标全面落后相比,在识字率和医疗保障方面苏联已跃居前列。如果从发展速度看,把各项指标与本文前面1913年对应指标比较,计算出每一项指标从1913-1940年的发展指数和年平均增长速度,我们更可看到苏联社会的高速发展。 计算方法如下: 表31913-1940年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指数比较 表中清楚地反映出苏联识字率、医生数、第三产业的发展指数和平均增长速度都高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在城市化(仅次于日本)和减少婴儿死亡率(次于美国、德国、英国)方面也有较大发展。限于篇幅我们只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社会指标作参考,不足以概括全貌,但仍可以证明从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各方面发展取得了令人不容否认的成绩。必须强调指出,此时的苏联除工业方面外,从社会的全面发展看仍不能说是一个先进的国家。苏联领导人却认为已进入“共产主义”或“发达社会主义”,思想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在大政方针上犯了一系列错误。 2、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十月革命所建立的消灭人剥削人现象,工农当家作主,体现社会公正的制度为一战后陷入危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第一个缺口。一战结束后一些国家陷入恶性通货膨胀。整个欧洲在1920-1921年间制造业下降9.5%,英国失业率达11%,美国产量下降20%,失业率达11.5 %,德国同期物价上涨15倍。每个国家都为巨大的社会不稳定震撼。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概括当时的恐惧情况是:“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胜任重建的任务”,“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落就在眼前,这是不容置疑的”。〔31〕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芬兰、德国、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等国被压迫者爆发一系列革命,从根本上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世界上从此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既竞争,又共处的新格局。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成了实践,证实了其强大生命力。我们说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新纪元”意义就在于此。 十月革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在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经验的情况下艰难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其无论成功或失败的范式都为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人类文明进程积累了一笔宝贵财富。 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苏联在加强国家对经济计划和调控、消除失业、抑制通货膨胀、实行社会保障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全新面貌,这也是社会主义苏联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的贡献。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也是吸收了社会主义的经验才得以摆脱了战后危机。前美国总统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也承认资本主义“与此同时已针对和适应某些社会主义关切的问题作为它本身的社会政策”。 〔32〕 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既是十月革命的伟大成果,又使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得到升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收了十月革命的基本经验并结合中国实践。毛泽东同志曾与俄国革命逐一对照,指出这些经验的重要性,如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33〕关于“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因而有革命胜利可能性;〔34〕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35〕以及制定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纲领等问题,由此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又正是吸取了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继续高举这面旗帜,使中国在苏东剧变情况下把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升到一个崭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将会更加显示出来。单此一点,十月革命也功莫大焉。 三、十月革命的启迪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建设是社会主义革命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分析十月革命的意义必须联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总结十月革命给后世的启迪自然也应联系苏联几十年历经的曲折过程,从中找出造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历史因素。苏联后期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乃至国家最终解体很大程度上也是逐步背离十月革命的基本原则和列宁所开创的十月革命道路的后果。 1、把马列主义理论僵化、凝固化的教训。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最大问题是如何结合本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照搬马克思的个别词句,在俄国能否发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德国签订屈辱的布列斯特和约、从战时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等等问题上列宁都与党内外那些“自命马克思主义者”、“捍卫马克思主义纯洁性”但却“学究气十足及迂腐到极点”〔36〕的人进行了坚决斗争。“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列宁不断告诫全党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变化来运用马克思主义。此后的苏共领导人,则是从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出发,或过分强调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过早取缔新经济政策,消灭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使苏联经济发展缺乏活力;或固守“生产资料优先发展”的原则,致使国民经济结构长期失衡;或夸大“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推进世界革命、加速军备竞赛,最后也搞垮了苏联经济……。最近俄国历史学家总结十月革命教训时深刻指出:“列宁以后的共产党以及领袖们对党的政治与思想理论方向的遗产贡献甚少……。创造性的革命变革理论被变成了某种教条主义的宗教信仰和变种”,〔37〕这是造成苏联社会发展逐步停滞的思想根源。 2、未能加快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训。 十月革命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俄国现代化进程的矛盾引起。沙皇专制及随后的资产阶级政府均不能解决这个矛盾,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后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加速俄国社会生产力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必须承认苏联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这在前文已提及。60年代以后,以适应战时需要为核心的苏联经济体制日益丧失发展潜力,而执政者又不能或不愿对其加以根本改革,这是苏联经济发展速度逐年下降的根本因素。从第七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1961-1981年)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从6.5%下降到4.2%,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从8.6%降到4.2%,农业从12.3%降至8.8%。〔38 〕到80年代中叶,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仅为1-3%,扣除涨价的石油收入实际增长率几乎为零。我们尚未全面统计这一时期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差距,这个问题还需要研究,但苏联长期以来农业落后,轻工产品匮乏,生产效益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必然影响苏联社会现代化进程,影响苏联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如果社会主义不能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就背离了十月革命初衷,引起人民不满。 3、未能更好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教训。 布尔什维克党早期领导人吸收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人类文化优秀成果成功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列宁曾反复强调学习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方式(如泰罗制),学习资本主义经商方式,起用资产阶级军事、管理人才等等。但此后的苏联领导人的固步自封,使苏联日益脱离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如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及长期以来对知识分子政策不落实的影响。特别是二战后世界掀起新技术革命浪潮,引起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生产力布局的巨大变化,促进了生产力巨大发展。科技革命要求管理体制起相应变化:1 )建立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机构;2)针对新技术产品多样、 多变的特点实行灵活的经营体制;3)适应于高技术人员流动的体制。 苏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显然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要求。脱离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造成严重后果:即使按苏联统计数字,从1965-1984年苏联劳动生产率始终只及美国的40%。实际上,从70年代至80年代,苏联劳动生产率年增长速度已下降一半多,从6%到3%。〔39〕苏联科技人员已从占全世界科技人才总数21%下降到17%,美国则从23%上升到31%。〔4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