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情感与历史评价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学习与探讨》 赵毅 王景泽 参加讨论

1
    历史科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历史评价是人们对历史内容经过思维活动作出的判断,而人类之高度思维又是极其发达的、活跃的、灵敏的,所以,必有情感影响于历史评价,这是理所当然的。
    对历史评价产生影响的诸多情感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阶级情感。自有文字的历史以来,人类便进入了阶级社会,各阶级在对历史评价时,无不受阶级情感的支配,打上阶级的烙印。阶级情感的源出,一是本阶级自身所具有的观点与立场,可谓自随因素;二是前一个阶级社会中相应地位的阶级的观点与立场的变异,可谓继承因素。阶级情感有时会因阶级利益的需要、阶级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民族情感。在国家消亡之前,这种情感将一直成为影响人们评价历史的重要因素。当富有民族情感的历史画卷由史学工作者展现于国民面前的时候,就会激起广泛的爱国情绪,并转而进一步引发历史评价中的民族情感。
    第三,政治情感。这种情感往往是适应某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且容易卷入一场特定的政治运动。比起阶级情感与民族情感,某些政治情感会更加呈现出短暂性、速转性,比较缺乏长期的稳定性。
    第四,时代情感。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活动不断踏入一个又一个新的境界,具有了相应的时代特征。时代的特征塑铸了时代的情感,时代的情感作用于历史的评价,所以,人们会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历史内容做出不同的评判。
    第五,宗教情感。在当代人类社会中,宗教对数量可观的一些社会群体发挥着程度不同的作用。受宗教影响的人们对历史的评价,难以避免地带有宗教的情感色彩。虽然此种历史评价缺乏科学性,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也是一种历史观。
    第六,个人情感。所谓“个人情感”,是指除以上因素之外的个体在历史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比如:个人的性格因素、好恶行为,不同的是非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教育对个人思想构成、思维方式的影响,等等。
    情感是五花八门、难以细缕的,它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当中,并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们。但无论情感多么复杂,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所有情感均来源于现实。
    2
    情感对历史评价的影响是巨大的、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历史评价欲完全摆脱情感的支配是不可能的。由情感造成的障碍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可以较易得到相对准确的史实,却较难得出相对公正的历史评价。衡量历史科学发展与进步的尺度之一,就是看史学界对障碍历史评价的情感的突破程度。
    虽然情感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个体中表现多异,但从总体看,有共性可寻。例如,情感的变化性、保守性、固执性、潜在性……等等。
    情感富于变化性,因而能够使人们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领域接近对历史的公正评价。换句话说,这种变化性是与史学进步相辅相成的。随着史料的发掘、整理,新的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诞生,历史研究的深入,促使主体(人)对客体(历史存在)不断产生新的认识,情感便会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除个别情况外,情感的变化性,往往是人类减少情感约束的促进因素,是接近于科学、公正评价历史的酵母。
    与变化性共存的,是情感还具有保守性,遂使历史评价与历史存在之间保持着一定距离。当然,这种距离并不是等量齐观的,而是由于涉及历史领域与方面的不同呈现出参差不齐。精神世界--尤其是高思维领域的变化速率,是无法与物质世界的变化相较并比的,那么在单位时间内,当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中相关领域尚未对情感的转变提供足够的条件时,情感的保守性便作用于人们的思维与表述。如果说情感的变化性使历史评价展现出生机与活跃,那么情感的保守性则使历史评价保持相应的稳定与审慎,二者既有相互作用,又有相互约束,甚至会出现对抗。情感的变化性与保守性在对历史评价发生作用(或产生影响)时,积极的作用是主流,消极作用往往是附带成分,或副产品,如果我们不是以偏盖全,这是应当承认的。
    情感中的固执性,是历史评价活动中摆脱情感作用的抗体,是主观成分最强的部分。情感固垒(或曰固守)与情感发泄,都是固执性的体现。例如,历史评价中的所谓“爱憎分明”是情感的充分流露,由于其“爱”与其“憎”,遂使历史评价重重地抹上了感情色彩。当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理”同路而行时,固执性在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但在许多场合当“情”与“理”相悖时,遂陷入“二律背反”之中,使历史评价增加了接近公正的难度。从情感的固执性中我们可以体验到,有时,人们的是非观念并非是对客观历史内在理性的承认,而是调制着感情的颜色,使其适应某种主观的欣赏色彩。与保守性相区别,固执性更具主观性,更富有情感,它的主流不是对历史评价相对的稳定与审慎,而是固守雷池的倔犟与以“情”夺“理”,或分割“情”、“理”。
    情感的潜在性,使所有的史学工作者都处于其氛围之中。实事求是地讲,自古以来,绝大多数史学家还是能以其所处时代及其个人的“公正”标准从事史学工作,但无论他们主观上多么努力,自认为其判断与评价多么“入情入理”,潜在的情感都在对他们施加着程度不一的影响,使他们不自觉地接受了这只无形的手的左右,使其成果保持着相对性。因此,绝对的“秉笔直书”只能是史学家理想中的“海市蜃楼”,无处可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