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a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第53页。 ②a 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编·兵政》。 ③a 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237-238页。 ①b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译书》。 ②b 汤因比:《历史研究》(下),第275页。 ③b 梁启超《学校总论》。 ④b 梁启超:《南学会叙》。 ⑤b 甄克思著,严复译:《社会通诠》,《译者序》。 ⑥b 郭国灿:《中国人文精神的重建(约戊戌-五四)》第89页。 ①c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 ②c 《湖北学生界》,1903年第1期。 ③c 孙中山:《建国方略》。 ④c 《梁漱溟学术论著自选集》第258页。 ⑤c 《湖北学生界》1903年第1期。 ⑥c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608页。 ⑦c 胡祖舜:《六十谈往》。 ⑧c 梁钟汉:《我参加辛亥革命的经过》。 ①d 《光绪朝东华录》(四),第4749页。 ②d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 ③d 《民族主义之教育》,《游学编译》第10期。 ④d 《民族主义之教育》,《游学编译》第10期。 ⑤d 《清朝续文献通考》,第9540页。 ⑥d 参见《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60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