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日本学者评说瞿秋白(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 张惠才 参加讨论

那么,瞿秋白的理论是否正确呢?我认为,这本小册子不仅把瞿秋白以前的理论系统化了,而且可以说,它是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最系统最完整的理论。关于这一点,我想应该做些详尽的介绍和分析。
    《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的要点是谁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问题。从客观上讲,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要彻底完成这一革命任务,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才能实现。这一思想列宁早在1905年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中已有阐述。瞿秋白的理论根据正在于此。瞿秋白认为,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提纲运用和发展了这“两种策略”和后来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1926年的共产国际《十二月提纲》忠实地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提纲,可以认为它适用于半殖民地的中国。在瞿秋白看来,作为理论依据的“两种策略”和作为实践方针依据的《十二月提纲》之间没有什么矛盾。瞿秋白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阶级结构、各阶级的形成及其特殊性、阶级相互关系、支配和制约这些的帝国主义)和由其决定的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及一般性,引出了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民族解放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进而提出了对革命的展望--通过中国革命建立政权。瞿秋白的革命战略的策略理论依据了共产国际的方针,但始终从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出发,并由此论述了无产阶级夺取领导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夺取领导权的各种方案。在这一点上,他是很有创造性的。
    瞿秋白认为,掌握整个中国政治和经济命脉的是帝国主义,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官僚、买办阶级、军阀和成为其附属物的地主、土豪是革命的主要敌人。从应该打倒的敌人和从社会性质来分析,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从能彻底完成这一革命任务的“动力”来说,中国革命又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因而,这个革命不是纯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反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以彻底的土地革命为内容,必定会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由于这个革命是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所以也是民众的民权主义革命(即民主主义革命)。这样,中国革命的现阶段显然已经到了以工农民主专政制为目标的阶段,其特点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保障无产阶级业已得到的对农民的领导权,完成反帝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以上是瞿秋白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前途的展望。也就是说,所谓二阶段连续革命论已成定论。进一步讲,土地革命之所以要和反帝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要通过这种联系使农民打破半封建半农奴制的奴役,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官僚、买办、地主阶级的统治。土地革命给了帝国主义列强以致命打击。所以这场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世界资产阶级的命。正因为如此,应该把中国革命即国民革命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环来评价。
    综上所述,瞿秋白的革命理论是由以土地革命为中心任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二阶段连续革命理论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理论构成的。
    2.瞿秋白的精神世界是有其特征的。
    第一,是对被欺侮被压迫的祖国和人民有一种强烈的爱,即爱国心。关于这一点,我与他的妻子杨之华等许多写有回忆录的人们抱有同感。
    我认为,当时许多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剧变的社会中,多多少少都陷入了不得不考虑民族、国家与自己的问题。瞿秋白作为其中的一员,也把自己看作被压迫民族的一员。他在思考整个民族的自由与解放的时候,想把自己的个性有效地奉献给整个民族。没有民族就没有个人,没有民族的自由解放就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解放。这不仅是瞿秋白一个人的想法,而且也是许多为民族和国家存亡而忧虑的人们的共同想法。然而,当时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把什么当作目标去争取自由和解放呢?如果只讲民族的解放和统一,既是资产阶级的一般性课题,又是各阶级各阶层共同的民族性课题。但是,在展望未来时围绕着解放斗争的领导权展开了争论,焦点集中在是得到一个从属性的,半独立性的、妥协的自由解放,还是得到一个彻底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解放。两者必择其一的问题,不得不进入不只是与个人乃至人性有关,而必须考虑阶级的阶段了。
    民族意识和爱国心,与民族解放的方法和展望密切相关,必须考虑阶级的观点,这里提出一个民族解放运动内部的阶级分类问题。瞿秋白从个性的确立出发,研究了民族问题,进而确立了阶级观点。爱国心也好,民族意识或民族精神也好,只要不通过阶级意识的形成,终究无法展望民族解放的课题。这应该是他对这个问题的结论。
    从这里我们引出第二个特征,他的爱国心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强烈的国际主义,即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结合。所谓国际主义,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即超越民族主义的阶级联合思想。只有从阶级的观点追求民族解放的人才能有这种思想。同时,这是不断地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革命放到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上评价的具有广泛国际视野的人特有的思想。瞿秋白的成长过程,他对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坚定信赖和合作,经常把中国革命放到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中考虑等方面,充分表现出他那优秀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一点,同其他的革命家相比,似乎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他对共产国际是忠诚的,这一点我与许多美国和日本的研究家们有同感。但是,有一点不要混淆,这不表明他没有个性,没有自主性。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机关一成员的瞿秋白,一方面要根据共产国际的指导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中国的现实,苦心制定适应现实的中共独自的理论。
    第三个特征是瞿秋白的坚强党性、组织工作的灵活和群众观点。坚持作为无产阶级先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立场,同时摸索适应中国情况的多种斗争方法和形式,尽可能地集结各阶级各阶层完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从这里找到下一阶段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是赋予所有共产主义者的任务。
    所谓党性,是不搞宗派主义,这又与群众性表里一致。没有对工农及劳苦大众的爱和为其献身的精神,党性是不能成立的。
    党性的确立,是在统一战线策略下作为高度的政治要求向中共党员提出来的。瞿秋白站在统一战线策略上,让尽可能多的人参加国民革命,让敌人尽量减少,同时排除无原则的让步和妥协。作为党的领导人,他积极地深入到群众中去。从活动范围看,联系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比较多,但不表明他不把农民当作革命力量来看待,他通过与农民联系密切的毛泽东和彭湃看到了农民大众和他们的革命热情。
    以上论述了瞿秋白值得肯定的侧面,是无产阶级精神方面。他的否定侧面,将作为第四点提出来。这恐怕正如红卫兵和周恩来所说的那样,是他的小资产阶级思想。
    众所周知,许多国民革命时期的革命家,都是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出身。从出身而来的阶级意识和观点的本来弱点,在当时所有的革命家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因而,问题在于如何把这一弱点克服掉。我现在还没有断定瞿秋白克服了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弱点的材料。研究他的遗著《多余的话》可以看出,在那里有文人味过浓,作为钢铁般的革命家的形象远远不足的弱点。但是,他时刻都在剧变的中国革命中,以发现适应它的主体性、自主性思想和革命理论为目标,站在工农阶级的立场上努力战斗,通过这些克服自己的阶级性弱点,这也是事实。
    注释:
    ①许华茨《共产党中国和毛泽东的兴起》1951年,第68页。
    ②瞿秋白《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第82页。
    ③-⑦⑨⑩同上第91页;第108页;第109页;第116-117页;第117页;第134页;第141-142页。
    ⑧关于八七会议的意义和要点,请参照日本《法学研究》杂志第27卷第8期拙稿《关于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5页以下。
    (11)《1927年8月7日中央紧急会议决议案及告全党党员书》上卷(日本庆应大学图书馆藏)第18页。
    (12)布兰特、许华茨、费正清合著《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1952年,第77页。
    (13)《毛泽东选集》(平装本)第一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3页。
    (14)(21)-(2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17页;第17页;第13页;第18页;第22页。
    (15)张如心《关于毛泽东同志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两篇著作》第2页。
    (16)(17)(19)《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第4页;第7-8页;第8-9页。
    (18)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在半无产阶级中包括(一)半自耕农(二)贫农(三)小手工业者(四)店员(五)小商人。
    (20)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下的中国》,1937年,第145页。
    (25)这一叙述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被删掉了。胡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1950年4月初版)第87页上引用了这一段。但是在修订本上又删掉了。罗伯特·诺斯就这一问题写道,“从最近中国共产党企图重新将意识形态同苏联保持精确一致这一点看,1951年中国共产党关于《毛泽东选集》的见解,把这一段叙述删掉是重要的。”
    (26)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第24页。
    (27)在日本,由于新岛淳良先生的努力,瞿秋白的一些文学作品被翻译介绍过来了。
    (28)批判的中心是瞿秋白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