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简评张学良送蒋返宁(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国档案》 陈九如 参加讨论

12月15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希望蒋介石“立下决心,接受张、杨二氏主张,停止正在发动之内战……抗御日寇”[⑩]。19日,中共中央发出《对西安事变的通电》,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四点建议。周恩来在西安认真听取了张、杨关于事变情况的介绍,了解了西安事变后多方的强烈反响以及蒋在事变后的态度,当即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主张,可以考虑予以释放。对此,张学良也很赞同,他告诉周恩来,只要蒋介石同意张、杨等人联合发表的八项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应放蒋,并拥护他做全国抗日的领袖,以符合逼蒋抗日的方针。[(11)]周恩来还向张学良特别提醒,一定要保护好蒋介石的人身安全,交由亲信卫队看守。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指明了处理事变的正确方向,为“释蒋”创造了条件与根据。正如张学良后来在回忆中写道的那样:“周恩来到西安后,即成为事变当时的谋主。”[(12)]
    中共中央在充分肯定张、杨的爱国行动的同时,还在各方面给张、杨以大力支持。我党通过周恩来保持同西安的密切联系,注视事态的发展,协助处理重大问题;大力宣传事变真相,以正视听,争取社会各界对西安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在军事上支持张、杨,防止并随时打击南京方面“讨伐军”的进攻,建议张、杨在军事上火速占领潼关,派重兵布置潼关、凤翔、平凉一线,防守西安;命令红军主力集中于西安、三原、泾阳设防,与张杨部队相呼应,确保西安。12月1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电示胡服(刘少奇),指出:“我即发动民众要求南京政府接受张学良之八项抗日要求,停止内战的军事行动,把全部军队开赴晋绥前线抗战,保卫晋绥。”
    中共中央倡导的和平解决方案和为此作出的种种努力,同张学良形成了共识,增强了张学良送蒋返宁的信心,解除了后顾之忧,送蒋返宁也正符合中共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
    三、送蒋返宁是平息南京政府内部矛盾,避免大规模内战的有效办法
        蒋介石被扣留西安的消息于12日中午传到南京,当天晚上八时,南京国民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冯玉祥提出“商讨急救办法及目前应办事项”,临时将行政重任委托孔祥熙,军事重任委托何应钦,因为只有何应钦才能支配得了蒋介石的黄埔嫡系军官。可是南京方面在讨论解决事变的同时,由于集团内部的矛盾,很快形成主战、主和两派,双方相持不下。自从国民政府发布对张学良“褫职严办令”,以“劫持领袖统帅,目无党纪国法”为名,决定对张学良撤职查办后,何应钦便成了主战派领袖,在陈立夫、陈果夫的支持下,多次强调申讨之必要,主张用武力讨伐,以兵压西安的办法营救蒋介石。16日,何应钦就任“讨逆军总司令”,17日,国民政府又任刘峙、顾祝同为“讨逆军”东、西路集团军总司令,调兵遣将,命令中央军开赴潼关,直抵华阴、华县境内,同时派飞机滥炸渭南、赤水车站,并扬言炸平西安,大军压境,剑拔弩张,内战一触即发。直到17日,蒋介石给何应钦一手谕,指示“停止轰炸为要”,再加上西安连日突降大雪,何应钦的军事气焰方收敛了三日。
    同时,以孔祥熙和宋氏家族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也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3日晨,宋美龄和孔祥熙由上海飞到南京,宋美龄表示“立下决心愿竭我全力以求不流血的和平与迅速之解决”,[(13)]并表示要亲自去西安“尽力救委员长出险”。14日,她派端纳先去西安打听消息,面晤张、杨和蒋介石。宋美龄为了蒋介石的人身安全,劝阻南京不要轰炸西安,也为给西安方面留一条后路,反对武装讨伐行动。23日,宋子文、宋美龄代表蒋介石与张、杨正式谈判,24日,蒋介石口头接受张、杨的抗日条件,并保证内战不再发生,西安事变终得和平解决。
    南京方面在营救蒋介石的方法上分裂为主战、主和两派,但双方都希望释蒋返宁。冯玉祥早在14日,便请当时在南京的马相伯“以私人名义,请张学良早日护送介公返京”。孔祥熙于17日致电张、杨:“最好兄能伴同介公回京,或至太原,共同计议……盖劫持领袖逾久,吾兄所负责任逾重……国家民族之存亡,系于兄之一念。”[(14)]就连主张讨伐派的何应钦也曾致电张学良:“若不释出委座,实无以释群疑而平公愤。仍盼即日护委座南来。”[(15)]面对南京方面的内部矛盾和由此引发的内战危机,张深知,一旦蒋在西安出现意外,南京政权呈真空状态,那样的话,要么亲日派的汪精卫和何应钦成为政治、军事领袖,使抗日“皮之不存”;要么国民党内部群雄争斗,大打出手,无休止的内战烽起。张学良认为只有送蒋返宁才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办法。正如25日他同杨虎城说的那样:“假若我们拖延不决,不把他尽快送回南京,中国将出现比现在更大的内乱,假若因我造成国家内乱,那我张学良真是万世不赦的罪人。”[(16)]张学良“唯恐夜长梦多,拖得时间长了怕出什么变故”,便计划“争取尽快让蒋走。”[(17)]当25日下午南京方面听说蒋已释放、张学良亲自送蒋返宁时,有人高呼:“好了,好了,中国亡不了了。”足见南京在事变期间局势的紧张。张学良送蒋返宁之举是顺应时势的。
    四、送蒋返宁是张学良实践毕生奉行“尊蒋”信念的唯一选择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张学良决定送蒋返宁与他长期同蒋介石结下的笃厚的私交密切相关。张学良虽然是蒋介石的下属,但个人友好情同兄弟,张学良对蒋介石敬爱有加,毕生奉行“尊蒋”的信条,“张平日尊蒋先生如师如父,蒋先生亦以慈父之心爱之,以严师之道教之。”[(18)]张学良的这一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过。
    早在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归顺国民党,便同蒋介石义结金兰;1930年,“中原大战”,当蒋介石四面楚歌之际,只有张学良通电援蒋,令蒋介石非常感动,当即函告张学良:“得友如兄,死无憾矣!”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甘受“不抵抗将军”的大辱,坚决执行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深得蒋介石的信任;1933年,热河失守,张又替蒋受过,辞职下野,使蒋得以“舍车保帅”,维护了领袖地位;张学良自欧洲考察归来,对蒋忠诚如昨,他说:“时值多事之秋,须有一个领袖来掌握中枢,裁定决策,蒋委员长足以当此重任。”足见张学良对蒋介石情非一般。
    基于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长期形成的友情,骊山捉蒋的行动决非一时冲动。张、杨从抗日救国的大计出发,历经“哭谏”到“兵谏”的曲折过程,但蒋介石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几次苦谏,均被申斥、拒绝,绝无改变他的主张和希望”,“费尽千方百计……逼得无路可走,方不得已而此。”[(19)]发动“兵谏”,是对蒋介石实施“最后之诤谏,使其安全,促其反省。”[(20)]这是实现张学良抗日救国理想和尊蒋的唯一选择。张学良在文告中一再声明:“我们决不是反对蒋委员长个人,是反对蒋委员长的主张和办法,反对他的主张和办法促使他反省,正是保护他。”[(21)]为此,张学良在“兵谏”前夕特意选派最亲信、最可靠的人去临潼执行“请蒋”任务,行前还反复叮嘱“千万不能伤害委员长”。蒋介石身为张学良的“阶下囚”时,张学良仍以部属之礼相待,恭敬劝谏。“张逆对委座表面上仍极恭顺,谈话时直立不坐。”[(22)]“每天三次跪求介公采纳其主张。”[(23)]12日上午,张学良对杨虎城说:“只要蒋介石接受八项爱国主张,我们还要送他回京去。”[(24)]
    12日,张学良分别致电孔祥熙、宋美龄,表示:“弟爱护介公,八年如一日,今不敢因私害公,暂请介公留住西安,促其反省,决不妄加危害”,“耿耿此心,可质天日。”[(25)]15日,张学良致电宋美龄:“数年来良之拥护介公,竭诚尽智,”“金石可渝,此心无二。”[(26)]同日,张、杨电复阎锡山,“如介公实行积极抗日,则良等自仍竭诚拥护……介公如始终不积极抗日,则对介公个人,仍当极力爱护,不成问题。”[(27)]从未有伤害蒋介石的企图。早在事变前夜,应得田便问过张学良:“抓起来逼他抗日,他答应了怎么办?不答应又怎么办?”张坚定地说:“他答应了仍拥护他做领袖,联共抗日,不答应对他不利,他不能不答应啊!”[(28)]张学良当然了解蒋介石的性格,为此,他欢迎端纳、宋氏兄妹等来西安,以便帮助说服蒋介石,使事变早日和平解决。久困西安的蒋介石见到纷纷从南京来的亲人时,也不禁“泪潸潸下矣。”[(29)]
    张学良之所以如此尊敬蒋介石,是因为在他看来,蒋介石“是中国现在的实际统治者。”只因“介公为奸邪所误,违背全国民意,一意孤行”,“置国家民族生存于不顾”,才会有事变的发生。正如张学良后来在南京法庭接受审判时所说:“你们这些人唯有委座还有点价值!其余的人死了,对中国没有任何损失。”[(30)]当宋子文、宋美龄抵达西安,劝说蒋介石接受和谈协议后,蒋仍固执地表示,“余决不能在此有签允任何条件之事。”[(31)]只能做口头的“人格担保”。25日,蒋介石口头保证说:“我答应你们的条件,我以领袖的人格保证实现。”[(32)]对此,张学良并未强求签字划押。张学良尊重蒋介石“领袖的人格”,认为至此目的已经达到,事变到了结束的时候了,并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张学良说:“他是领袖,有领袖的人格,有可靠的信条,有崇高的尊严……我们说抓就把他抓起来,说放就叫他一走了事,他还成什么领袖?这还成什么体统?这叫他以后怎么见人,怎么办事?我亲自送他回去,使他保持威信和尊严,好见人,好办事,不致使他感到难堪,不致对我们再存怨恨和戒心,这样他所答应的条件就不至反悔了。”[(33)]蒋介石很清楚张学良到南京后的处境,在西安蒋温和地对张学良说:“汉卿,你和你的军队留在西安。”[(34)]当张送蒋到洛阳时,蒋介石还暗示他说:“汉卿,南京有人对你不谅解呀!你还是回去吧。”[(35)]但张学良坚持以此证明自己对最高统帅的忠诚,“随节来京,是以至诚……学良万死不辞。”并言“乞钧座不必念及私情,有所顾虑也。”[(36)]数十年后,张学良还回忆这段历史说:“等到了洛阳的时候,没有下飞机前,等于蒋总统保护了我……我到哪儿,他都要特别保护我,他怕别人对我不好,可是蒋总统对我很好。”[(37)]张学良让蒋介石在南京过了一个快乐的圣诞节。他们之间的关系正如蒋介石死后,张学良送的挽联所书“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这是对张蒋恩怨的真实写照。可见张学良送蒋返宁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