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景诗潜入“归化”时间考述
笔者曾撰《宋景诗隐身绥西考索》一文[①],认定宋景诗确曾化名为“赵老同”于清同光年间隐身于“归化”;所谓归化是流传于鲁西民间的一种说法,其确切的隐身处是这一地区的萨拉齐厅,换言之,此地也是当时归化城土默特的一部分。本文接前文主要考述这样一个问题:宋景诗究竟是在何时潜入这一地区的?从三个方面考述,以供讨论。 一、对已有诸说的回顾 自50年代初至今,关于宋景诗落足归化地区的时间有种种说法。 按陈白尘氏撰写的《宋景诗历史调查记》,得之鲁西民间的说法有:宋景诗晚年在归化;“最后是往西跑啦”,“在归化落了户”;“宋景诗在山西住了20年”;“在内蒙古一带隐姓埋名住了多年”。有人在“关外”见到了宋景诗,“那时他已经80岁了”[②](宋80岁时终老于今包头,见注①)。若以宋在塞外呆了20年论,他应是60岁到“归化”的,宋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③],60岁那年该是光绪九年(1883年)。“20年”、“晚年”、“多年”之说都是泛估。虽然如此,仍值得肯定的是:这些得之于50年代初宋氏故里乡亲们的说法是十分可贵的--第一,它肯定了宋景诗并未被官方“捕杀”;第二,它提供了宋起义失败后的最后行踪;第三,它毕竟提示了宋到“归化”的一个粗略时间。至于鲁西乡人所说的“山西”、“关外”、“口外”、“内蒙古”、“归化”,陈氏认为这些“都是对归化的概称”[④]。 个人方面,较早的有西北李静慈氏1951年撰文引前清贡生雷文坛的说法:“宋景诗失败以后,并没有死,云游陕甘,常来往包头归化之间,教了一些徒弟学拳棒。他后来还当过义和团的大师兄们的老师”。据李氏介绍,雷文坛是“陕西合阳人”,曾任陕甘固原提督张行志的幕友,这些说法是民国10年(1921年)李氏直接听自雷氏的[⑤],它有力地证明宋氏在起义失败后隐身包头归化之间,即萨拉齐厅,且雷氏至少是光绪年间生活过来的人,又是官场中多知善谈、消息灵通人士,说法的得来肯定有据,所以弥足珍贵。但是,根据李氏转述的雷文坛的话仍无法判断宋景诗起义失败后是哪年到达“归化”的。 若以栖身于萨厅的赵老同(宋景诗到“归化”后所用的化名)的身世来考查宋景诗到“归化”的时间,他作为一个山东人是什么时间到萨厅的,这自然是顺理成章、顺蔓摸瓜的事。事实是:赵在萨厅时、从不显山露水,他的亲传弟子游四喇嘛于清末去世(或说民国初年去世);再传弟子郭誉宏于民国13年去世,三传弟子着名的武术家荣连珍(又名云连生)、程全忠分别于1940年和1946年去世[⑥],二、三代传人自然都是见过赵的;现第四代弟子也多已谢世,偶有健在的也属于耄耋之年,忆述旧闻能力已差。赵老同的生平史实所以能流传下来,一归因于他死后历代弟了们的称扬[⑦];二归因于30年代编撰《绥远通志稿》时的专访调查[⑧],以至有其传略编入稿中。[⑨]令人遗憾的是:自50年代迄今,包括赵老同第四化传人在内的呼和浩特、包头、萨拉齐武术界的人,都只能言赵于同治年间来萨[⑩];笔者曾多年、多次就赵老同来萨的年头询及武术界前辈,他们都不能确切回答,或说是“大约50岁左右来萨”,或说是“在萨呆了多年”,或说是“终老于包头,活了80岁”。[(11)]这也难怪,事隔数代,时过境迁,同鲁西乡人们的说法一样,多是粗略的、约摸推测的,来自传闻的,因此,对于这些说法必须作合情理的分析、科学的筛选。 较早地将宋景诗与赵老同联系起来,并提出赵老同到萨厅的较为具体的时间的是荣祥先生。荣氏在1956年10月给陈白尘先生的信函中提到“他(指赵老同,笔者注)来口外时,正是同治中叶”[(12)]。这一说法虽未能反映出更具体的年头,如赵于同治中叶的何年到萨,但毕竟已是较为具体的时间概念了,而且说法是有力的,因为,它来自30年代编撰《绥远通志稿》时,主编人荣氏和专设的采访组的调查了解。那时,赵老同的第三代门人、在家乡萨拉齐于光绪年间见过祖师赵老同的荣连珍、程全忠,正在绥远国术馆任教练,荣祥与他们是乡梓,对他们是熟悉、了解的,此其一。其二,更有土默特旗总管满泰向他详说过赵老同的为人事迹,“而满泰是赵老同二徒弟关兴保的女婿”[(13)]。此处说到的关兴保、满泰、荣连珍和荣祥,都是家在萨拉齐境内的、属归化城土默特旗籍的蒙古人。满泰文武全才,民国年间曾总理过当地旗务。荣祥也曾总理过当地旗务,极富学养,又广闻见,他所说的赵老同“来口外时,正是同治中叶”,可以说是言之有据的。 最新的说法出自1994年版的《土默特右旗志》。志中《大事记》“同治二年(1863年)”下注有:“赵老同(据说是黑旗军首领宋景诗的化名)潜入旗境,招收尤四喇嘛(尤四应为游四,作“尤”,误。笔者更正)、霍茂、关兴保为徒,传授了阴把缠枪等武术。”[(14)]毋庸置疑,这部新编的志书从体例、内容、篇幅、文字诸方面看都是高水平的,但也有失误之处,如将赵老同“潜入旗境”(原来的萨拉齐厅,今天的土默特右旗,笔者注)之说列在“同治二年”项下就有失妥当,撰文者显然是依据了这样的逻辑:传说赵老同是宋景诗,宋是同治二年起义失败的,那么,他应该是这年“潜入旗境”的。殊不知,这种说法即使聊备一说也是难以成立的,不仅不合情理,而且也与同治二年后宋景诗在内地的活动情况相矛盾。 以上是对宋景诗落足“归化”时间诸说的回顾、考查和评述,显然,多数说法是粗略的、含糊的,有些又是互有歧意的。下面,从另一个角度来作深层次的分析考述。 二、同治二年后数年宋仍活动在内地 宋景诗第二次起义战局上的失败发生在同治二年八九月之交。九月底,转战于直鲁的义军将领多英勇殉难,军队亦溃散,以岗屯为中心的鲁西地区遭到官军和民团血洗,到此,大规模的起义可以说失败了。但宋景诗还活着,还在斗争,同治二年后仍活动在内地。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特作如下考析。先来反观清统治阶层的态度和动向。 宋景诗哪去了?朝廷上下都在着急。同治二年八月庚子(二十六日)谕议政王军机大臣等:“宋景诗首匪,是否尚在窜贼之内?僧格林沁信函亦未叙明,并着侦查确实具奏。”[(15)]整个统治阶层所着力的是:推测宋氏意图,加以防范。1、防止入晋:“贼踪日近邢洺,晋省边防,尤应早为设备。”(二年八月二十六日)[(16)]2、防止北进,危及京畿:“现在宋逆窜至东光一带,该处东距天津,南距武德,在在须防。”(二年八月二十九日)[(17)]3、亦防入豫:“刻下皖捻尚在汝洛一带盘据,因伊洛二河水势盛涨,不能过渡,一经水落,势必全股西趋。”(二年九月初一)[(18)]4、更防义军“回窜东省,遂其勾结裹胁之谋。”(二年九月初二)[(19)]5、并担心宋重振声威:“惟贼踪诡异,犹恐所至潜行煽结,余烬复燃。”(二年九月三十日)[(20)] 清廷在布置军队对分股迂回作战的义军“前截后追,四面截击”[(21)]的同时,实行分化离间政策,妄图捉拿宋景诗。同治二年九月甲寅(初十日)谕内阁: 凡宋景诗之伙党内,有能不甘从逆自拔来归者,朝廷悉准赦其既往之罪,仍着带兵大员及地方大吏妥为安插。……总之,朝廷所必欲诛者,唯宋景诗一人,其余被胁之众,概可从宽;……将此旨刊刻誊黄,广为晓谕,以示朝廷法外施仁之至意。[(22)] 统治者下催文派密探,设卡布防,“悬赏购线”,“逐处挨查”[(23)],务欲将宋“殄除”。 再分析官方文书,考实宋的活动,从中可勾勒出他在同治二年九月初直至四年四月在内地的大体行踪。 1、同治二年九月初:开州渡河,顺流而下,暂隐入东平。是年九月二十四日刘长佑奏:“宋逆由开州太平庄抢船而渡,经署开州知州任凯率勇兜剿,余船三只,向濮州一带驶去。”“该逆乘黄水泛溢,顺流驶下,追之莫及。”[(24)]继有九月二十五日僧格林沁奏:宋“前经马队追剿,在开州河沿率党百余人弃马抢船入河逃逸,至东阿县登岸南窜”,“宋景诗现向东北山中逃去”。[(25)]又有二十七日闫敬铭奏:“该逆实由开州抢船,由濮范水套直达东阿境内子山下,凫水翻山向平阴、东平一带窜去。”[(26)]考析官书,宋景诗于开州渡河经濮范水套进入东平、平阴丛山中是确实的,只是清廷“访拿”不到宋,对宋的意图--是北上潜回,或是南下投苗(苗沛霖),还是坐窝深山,捉摸不透。 2、同治二年九、十月之交:南下投“叛练”苗沛霖。苗沛霖为安徽凤台人、割据地方的团练,对清廷则叛服无常,清廷称之为“叛练”。宋景诗在同治元年初随胜保“回防”皖北时即与苗沛霖有过联络,后入陕,又与苗部有过“密约”,向胜保献策,“请苗部入陕”,以抵制胜保的政敌多隆阿入陕。[(27)]就在宋隐入东平山水时,清廷就作过这样的猜测:“如果宋逆确由此路遁走,非欲于兖沂等处勾串教匪余党,即图窜越豫境与各捻股结连,及投入苗沛霖伙内,以为藏身之固。”[(28)]而事实上宋正是南潜投苗了。可征的史料有:“同治二年癸亥秋”,“时苗沛霖分众围攻蒙城县一年有余,几乎倾陷。忠亲王僧(格林沁)率马步数万,前往救援,于蒙城城外东、北、西将贼围裹三面。贼赴沛霖老巢告急,适山东长枪会匪宋景师(原文如此)被僧王打散后,逃窜至彼,力劝沛霖亲往调度,不可轻敌。沛霖从其谋,星赴蒙城。”[(29)]同治二年十一月壬子(初九)谕议政王军机大臣等:“唐训方奏,蒙城解围,阵斩苗逆……进克苗逆老巢。……旋将下蔡攻克,苗逆妻子均就戮。现在逆党苗添庆、宋景诗等余众不满三千,向西南窜去,着唐训方会商陈国瑞……务将窜出之苗添庆、宋景诗等逆党,悉数擒获,毋任漏网。”[(30)]这两条史料极为重要,不仅说明宋确实由鲁之东平南下投苗了,而且还积极地参加了苗部对官军的抵抗斗争,时间是同治二年的九、十月之交到十一月初。 3、同治二年十一月率军进入湖北,投入“亳捻”张宗禹大营;同治三年太(太平军)捻联合前后曾随捻军、“联军”流动作战;同治四年春,回师北上,兵锋危及豫中、直边和鲁西南;四月,参加了围歼僧军的曹州会战。就宋景诗的这一行踪,分别考证如下。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