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简论蔡锷一生所走过的道路(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益阳师专学报》 郭汉民 参加讨论

1915年10月底,蔡锷以"近患喉痛,日久未愈"为由请假五日以资静摄,11月中旬又以病势加剧而请假一周赴津就医,均获袁世凯批准。11月22日蔡又上第三个呈文,说明自己十余年供职边疆,感受瘴疠,病根潜伏,每遇治事稍勤,则诸病侵寻,迁延日久,病势加剧,近复感受秋燥,虚火上炎,以致喉痛咳嗽,发热盗汗,诸症并作。据医生诊视,系操劳过度,心血大亏,仅恃药力难责全效,宜择空气新鲜天气暖和之处,静息数月,庶真元一固,药力亦易见功。因此特予请假三月,俾得迁地调养。袁看他病情属实,要求合理,乃派员署理差缺,并批给两月长假。[28]数日之后,蔡又上第四个呈文,说明"日本天气温和,山水清旷,且医治肺胃设有专科,于养病甚属相宜,兹航海东渡,赴日就医,以期早痊,再图报称"[29]。11月30日获袁世凯批准,12月2日蔡锷便名正言顺地动身去日本了。许多论著、史书和回忆录都说蔡锷是在小凤仙掩护下逃离北京,然后又从天津潜赴日本的,恐与史实不符。诚如蒋方震所说,"时密议已定,公遂离京,以病辞,真也,非饰也"[30]。这一事实至少表明两点:一是蔡锷为替四万万国民争人格,带着重病走上反袁护国的前线。护国战争结束不久,蔡即因喉结核不治而与世长辞,"病势迁延"确是一个重要原因。抱病救国,舍身为民,蔡锷堪称伟大的爱国者和中华民族的脊梁。二是在帝制炙手可热的情势下,"以病辞",向袁上呈文,获准而行动,体现了蔡锷的大智大勇和巧妙娴熟的斗争艺术,这对于云南正在暗中进行的反袁活动也是一个最好的掩护。蔡锷与梁启超分别时曾相约:"今兹之役若败,则吾侪死之,决不亡命;幸而胜,则吾侪退隐,决不立朝。盖以近年来国中竞争权利之风大盛,吾侪任事者宜以身作则,以矫正之"[31]。蔡锷自天津乘轮东渡日本,转赴香港,于12月19日顺利抵达昆明。
    蔡锷到达昆明后,迅速发动了反袁护国战争,亲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兵3千余人入川与10万袁军浴血奋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人们已经论述很多了。蔡锷坚决果断,富于韬略,不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且身先士卒,艰苦卓绝,其影响,其声誉,其人格力量和号召力都对护国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所以他十分自然地作为"再造民国"的英雄被刻上历史的丰碑。作为一个至诚而杰出的爱国者,维护共和,维护国权,不计生死,舍身为国,反对袁世凯出卖国家利权与复辟帝制,为四万万人争人格,是这个时期蔡锷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正是本着爱国的至诚,蔡锷对人们称赞他讨袁之功不以为然,坚定表示"战胜于国外乃为雄"[32],也正是本着爱国的至诚,在溘然长逝前两小时他还扶侍者之肩观看窗外的日本飞机表演,回到床边叹息说我们国家也应赶早建立空军[33]。蔡锷临终前还口授随员,遗电国人四事:一、愿我人民、政府协力同心,采有希望之积极政策;二、现在各派意见多乖,竞争权利,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三、此次在川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戴戡,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四、锷以短命,未能尽力民国,应为薄葬。[34]观其内容,字字珠玑,未一语及家事与私事,充分体现了他克己奉公、操守纯洁、忠心谋国、至死不渝的精神。
    从蔡锷求学时务学堂到为护国而献身,前后恰好2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却是处在清末民初历史大变动的时期。甲午战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把无数仁人志士召唤到救亡图存的时代前列。由于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经验阅历、所受教养及性格特征不同,因而所采取的救国方略也各种各样。有主张变法维新的,有主张君主立宪的,有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军事救国的,更有主张通过反清革命建立民主共和而谋求国家富强的。正是这些不尽相同的方案各个付诸实践,正是无数志士仁人的共同努力,才形成为一股巨大的合力,推动着社会前进,使中华民族免于灭亡,免遭瓜分。其中,反清革命和建立与巩固共和民国又无疑是清末民初历史发展的主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蔡锷从维新改良到军事救国,再到反清革命,最后为维护共和而献身,他的光辉业绩和巨大贡献将永远彪炳史册。更重要的是,在他决定自己行动的时候,既非出于自私的动机,亦非无原则地追随和依附他人,而是基于自己的以国家利益为依归的政治理念。他始终追求富国强兵和社会进步;始终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始终主张建立强固有力的政府以增进国力、伸张国权并借以保障民权;他始终反对内乱党争,力主团结一致外竞;他始终维护国家权利,竭力谋求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他对自己的政治理念坚定不移,身体力行,表现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是推动他不断前进的伟大动力,也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视的精神财富。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蔡锷一生的政治选择,而且可以从这种理解中宏扬光大爱国主义的历史传统。
    收稿日期:1996-12-06
    【参考文献】
    ①参见(日)镰田和宏:《蔡锷与日本》,《辛亥革命研究》第7号(1987年)。
    ②112324《军国民篇》,曾业英编:《蔡松坡集》第15、98、780、797页。
    ③《致湖南士绅诸公书》,同上,第41页。
    ④赵式铭等:《蔡松坡先生事略》。
    ⑤蒋百里:《蔡公行状略》。
    ⑥⑦⑧⑨⑩1213141516171920 2226毛注清等编:《蔡锷集》第55,62,86,92,92, 216,215,280,252,237,256,264,237, 283,256,522页。
    1821转引自曾业英:《蔡锷与二次革命》,《历史研究》。
    25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册,第149页。
    27梁启超:《护国之役回顾谈》,《饮冰室合集》文集之39。
    2829《政府公报》1915年11月27日、1915年11月30日。
    3032蒋百里:《蔡公行状略》,《忆蔡锷》第75,76页。
    31《盾鼻集·蔡锷序》。
    33陈新宪:《蔡锷之死》,《忆蔡锷》第424页。
    34刘达武:《蔡松坡年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