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启蒙与近代中国妇女的观念更新(2)
进入近代以来,这种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绝大多数妇女仍然被禁锢在家庭之中,出入、交往、通讯的自由受到种种限制。但是,在启蒙思想家的宣传和倡导下,也有少数妇女以极大的勇气冲破传统观念和陈规陋俗,迈出了社交自由的第一步。戊戌时期,女界就出现了一批活跃人物,如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康同璧,梁启超、康广仁、谭嗣同的妻子李惠仙、黄瑾娱、李闺,《无锡白话报》的创办人裘毓芳女士,为女学堂的创办奔走筹划的经元善夫人、沈敦和夫人以及《女学报》的一批思想激进的女主笔等,她们都毅然冲破家庭的束缚和世俗的偏见,走上社会,积极支持维新事业,向封建伦理道德挑战。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男女平等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向社会,并已形成一支活跃的妇女群体。她们不仅踊跃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而且自己也组织各种妇女团体,发行报刊,为争取妇女的各种权利而斗争。更多的妇女摒弃旧式女教,走进新式学堂。据190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学部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已有女子学堂308所,女学生14054人(不包括教会女学)。另外,少数女留学生也开始出现。1903年起,出国留学的女子越来越多。连已有一子一女的秋瑾,也毅然脱离封建家庭,只身赴日留学。女子进新式学堂和出洋留学,它标志的不仅是妇女被排斥于学校教育之外的历史开始结束,而且还为女子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投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五四时期,空前规模的群众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迫切需要广大妇女冲破牢笼妇女的礼教大防,实行和男同胞在组织上和行动上的大联合,更多的妇女更新观念,走上社会,参与政治生活。在五四爱国运动中,男女学校、男女学生团体,大多采取程度不同的联合行动,其间互相串联、沟通的日益增多。邓颖超回忆说:"当时男女同学相处都是极其自然坦白的,工作上是互相尊重平等的,大家一心一意忙着救国、忙斗争。"[15]一些勇敢的女青年甚至公开与男青年通信、交朋友,男女授受不亲的堤防开始在群众运动中崩溃。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次革命斗争中,不乏英勇献身的女志士,但在追求妇女自由和解放方面,人们往往在强大的旧势力面前望而却步。中国几千年来在男尊女卑观念的支配下,已形成一种极深厚极顽固的势力,处处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而五四时期,在新的西方文明与旧的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中,那么多的女青年敢于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的洪流中去,对旧的纲常礼教、伦理道德进行大无畏的批判,由观念的更新,进而在实践中创造新的行为模式,这应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展。 (三)婚姻观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妇女争取恋爱婚姻自由上。 中国妇女的婚姻大事,历来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人不得违抗。而婚姻关系一旦确立,妇女终生的命运就完全操纵在丈夫手里,永远不能改变。近代以来,先进知识分子以天赋人权、进化论等资产阶级学说为武器,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婚姻形态为参照系,开始全面审视中国旧的婚姻制度,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新观念,自然而然地影响妇女的婚姻观也开始发生转变。 在戊戌时期,就有少数妇女大胆提出,在婚姻问题上,应该"凡事皆可自主,父母之权,即不能抑制"[16]。辛亥时期,一些知识女性对封建婚姻进行严厉的批判。如深受封建包办婚姻之害的女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尖锐指出,中国旧式婚姻"只凭两个不要脸媒人的话",即将青年男女遽相配合,结果是人的独立性格、自主权利均被取消。她提出应提倡男女平等基础上的婚姻自主,"此生若是结婚姻,自由自主不因亲。……一来是品行学问心皆晓,二来是性情志愿尽知闻。爱情深切方为偶,不比那一面无亲陌路人"[17]。五四时期,在"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下,一些女青年不再满足于对旧婚姻制度的口诛笔伐上,而是以实际行动反抗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甚至不惜以死来争取婚姻自由。1919年11月14日,长沙女青年赵五贞为反抗父母包办婚姻自尽于花轿中,以牺牲生命进行最后的抗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继她之后,青年李欣淑拒绝父母的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她们的果敢举动使进步青年深受鼓舞和赞赏,敢于反抗封建传统和包办婚姻的日益增多。"大家都以为牢笼似的家庭,黑暗圈套似的社会制度和习惯,非根本推翻不可"[18]。 近代妇女观念的变化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既有关于妇女社会地位、存在价值、道德标准等总体方面的,也有诸如女子教育、女子婚姻以及社会习俗等具体方面的。能够转变和更新观念的人,大多是一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和青年女学生,这与她们的出身成份及文化背景有关。她们中间部分人,有了民族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生活目标的追求和自我期望值都发生了变化,敢于冲破家庭的樊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和妇女解放运动中去,成为著名的革命家或妇女运动的领袖。尽管当时妇女观念的转变还不是系统的和全面的,但它确实对中国传统的妇女观以有力的冲击和批判,开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男女平等的先声。 注释: ①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第324页。 ②谭嗣同:《仁学》。 ③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2集。 ④吕美颐:《中国近代妇女运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5页。 ⑤《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第675页。 ⑥《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⑦《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8页。 ⑧《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2页。 ⑨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 ⑩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2卷4号,1916年12月1日。 1112《李大钊选集》,第297~300、145页。 13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史》1936年版,第122页。 14《中国新女界杂志》,第5期。转引自吕美颐《中国妇女运动》第122页。 15《五四运动的回忆》,《五四运动回忆录》(上),第74~75页。 16《女学报》,第5期。 17《秋瑾集》,第152页。 18《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1辑,第309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