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再论方伯谦被杀是冤案(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档案》 郑守正 参加讨论

2.敌舰乘北洋舰队阵乱,躲开定、镇巨炮,避强攻弱,围两翼弱舰,逐个围击。《述闻》载:"倭见我阵不变,乘势分左右绕击我列旁之弱舰,于是,超、扬落后被围,济远、来远、经远亦被围"。《日清战史》也写道:"一点十分比睿直冲入镇、经两舰之间,本队已经走过敌阵逐渐向右回旋,转向敌舰的背后了,至此敌舰的队形已经紊乱"。《清末纪事本末》亦记载:"敌船麇集与一字阵两舰逼近,俄而圈入人字阵脚,致远、经远、济远三舰皆挖出圈外"(15)。《海军实纪·述战篇》载:"战船之速率,炮之射远较日为逊,弹出稍缓,渐觉失势,日占上风,而列队变其阵势,将我之致、济三舰冲出圈外,两面受击(16)。此外,即如《丛刊》、《清末海军史料》乃至《李鸿章全集》,人们只要稍加浏览,从中均可看到敌舰冲击北洋舰队阵势致乱的记载。可见,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战阵之乱是在开战之初即已开始。尔后,被敌舰冲击,阵势更乱。绝非是在战斗三小时之后,由于济远舰撤出战场导致之。这个问题本已定论,可近有论者提出:《杂记》讲的"不及列队,零落而出",是指丁汝昌所率的18艘护航舰队,无法马上全部前来集合而言,不是指参战的定、镇等10舰的战阵,从而断言方伯谦"将队伍牵乱"罪责难逃!这种立论有意曲解了《杂记》作者的原意。其实,只要认真客观地读《杂记》的这段记载和全书,以及作证资料,皆可看出他们都是指参战的10舰的战阵。《杂记》说:"余上舱一望,即知危矣!时我军前后错落……",之后列举了10舰的队形,这岂指护航的18艘舰船?也正因为从时间上、空间上丁汝昌不可能马上命令远在鸭绿江上溯15里的6船和离定远旗舰12海里泊于鸭绿江口的平远,广丙两舰前来列队,所以,目睹者和各种资料所指阵势散乱,皆指参战10舰的战阵。黄海海战时,根本不存在所谓18艘舰船的战阵。丁汝昌率舰到达鸭绿江口后,确是分三处停泊。如果把这种停泊说成是出于潮汐原因而布三道防线,当突然遇敌作战,在时间上、空间上三道防线的18艘舰船无法马上全来列阵,似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据此曲解"不及列队,零落而出"的原意。因为所谓三道防线即分三处停泊实出于护航需求,而与10舰的战阵关系不大。北洋舰队参战的是下锚于鸭绿江口外12海里处的10舰,而沿江上溯和泊于江口的是小鱼艇和炮舰,且都在5时以后海战尾声时才来助战。特别要提出的是中日双方史料都确切地记载着北洋舰队参战的10艘舰船战阵之乱是在3时30分之前被日舰冲击所致,因此,如今仍继续沿袭"二十三日电"妄指在3时30分之后撤出战场的济远舰"牵乱队伍"实是无理无据。
    "拦腰冲撞扬威"问题
    大量史料记载扬威在开战后不久,于1时10分即已中敌炮起火,向大鹿岛方向撤退,并在大鹿岛附近(东经123°40北伟39°37处)搁浅,于十九日被日海军用水雷轰碎(17)。而济远舰退出战场是在3时30分之后,此时,扬威已不在战场,因此,可以断定济远舰绝不可能在战场上把扬威撞坏。张荫麟指出,扬威和济远退出战场"时间相距两个小时半,安得在阵地相撞"。同时,济远舰又不可能驶进大鹿岛搁浅处撞坏扬威。这因为扬威是在战阵的右翼外侧,而济远则在战阵之左翼,一左一右两个极端相撞是不可能的。扬威由战场向西北方向大鹿岛驶去,济远则向战场的西南转西方向旅顺驶回成两舰相背而驶,间距愈离愈远,无论如何在行驶中是不可能相撞。即便果真折向西北驶至大鹿岛,也不可能于次日凌晨赶回旅顺,又何况济远的排水量比扬威大达一倍,是绝不可能驶达扬威搁浅之处而把它撞坏。这个问题本已十分清楚,济远舰不论在战场上或是撤退时都不可能拦腰撞坏扬威,早已为史学界所共识。可有论者只根据丁汝昌曾有"始终以舰首向敌"的命令,并从《清末海军史料》中:"忽日军全队驶向东北,占上风而立阵"的记载,臆断:"随着敌舰驶向东北,北洋舰队包括济远在内,也随之驶向西北,即与扬威撤退相同之方向",最终把扬威撞坏。这只是一种设想。所谓"忽日军全队驶向东北,占上风而立阵"。原出自池仲佑《海军实纪·述战篇》,原文如下:"忽日军全队驶向东北,占上风而立阵,将阵化为太极形,华军阵势被冲,致、经、济三舰被划出圈外,两面受击"(18)。细读这段记载,池氏的原意是指北洋舰队因受敌舰的冲击,战阵被冲乱;无论如何也不能得出:"随着敌舰驶向东北,北洋舰队也随之驶向西北"的理解,为了论证观点,岂能牛头不对马嘴胡乱引用。再则丁汝昌临战时,曾下命令向右移四度,但由于刘步蟾原因,令虽下,而旗舰定远"舰止不动"(19)。其它各舰即便驶向西北方,可时当开战之初,扬威未起火,何未"扬威舱内起火,又为济远拦腰撞坏"。两军开战,12点50分定远发炮,"定远以十二英寸炮第一弹……其本舰所发炮,激动甚大,舰桥上之将校兵悉被掀下,丁提督亦被其震动,不得已而下舰桥"(20)。丁受伤不能指挥,督旗又折,便不再升,指挥号令无法发出,北洋舰队已不能命令全军随敌军之行动而转向西北。再从《中国海军史》转自Awestcott鸭绿江口(大东沟)海战图查明,北洋舰队在敌舰三次绕击下,不是"随之驶向西北",而是向西南行驶。1时10分之后,游击队也是在西南方向。而不在东北方向;左翼诸舰是被游击队截击于西,致远、经远沉没地点均是在西边。敌本队随着三次绕击北洋舰队,也是逐渐南移。济远冲出截击,是向西南驶,根本不可能驶向西北大鹿岛而把扬威撞坏。如果只片面根据丁汝昌的舰首向敌命令,随意推论"随日军驶向东北,北洋舰队随之向西北"的设想是不能成立的。
    此外,还有论者说:"在半岛海战中方伯谦抛弃作战之僚舰逃回,致使洋巡舰广乙焚毁……是屡战屡逃的懦夫"。这是违背历史的错误指责。恰恰相反,历史的真相是广乙舰在开战不久即擅自退出战场,致使济远舰孤军力战三敌舰,终以后炮四出三中击退敌舰吉野追击,转败为胜。战后,丁汝昌承认济远停炮诈敌有功,李鸿章为济远管带请功,清廷下旨嘉奖方伯谦。此桩公案在历史上原本早已定论,并为史学界共识。不能置事实于不顾,妄加指责。
    方伯谦被杀,"军中冤之"(21)。"济远士卒均奔山麓伏尸而哭,号啕跌足,声闻数里,见者无不泪下,……吾不独为公惜,自为中国惜也!"(22)方伯谦被杀是一桩大冤案。方伯谦率济远舰参加了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在两次海战中都起了重要作用,是一位爱国的海军将领。
    注释:
    ①③(22)《卢氏甲午前后杂记》作者卢毓英,是广甲舰管轮。参见《方伯谦问题研讨集》第541页。
    ②④《冤海述闻》作者是济远舰船员,迫于时势隐名姓。参见《方伯谦问题研究资料汇编》第185页。
    ⑤《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军情要电"一六三六"(乙)。
    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198)。
    ⑦《日清战史》、《日本海军军令部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转见《丛刊·中日战争》(一)第239页。
    ⑧(19)《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军事译文出版社,第211、208页。
    ⑨(12)(14)(16)(17)(18)(20)《清末海军史料》第875、876、861、871、874,879,880,859,350,355,873页。
    ⑩《中东战纪本末》四卷,第11页。
    (11)(美)麦吉芬《鸭绿江之战》,原载于美国世纪杂志。
    (13)(美)马汉《鸭绿江之战评述》。
    (15)黄鸿寿《清末纪事本末》卷64,第465页。
    (21)池仲佑《海军大事记》第1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